收费全文 | 153篇 |
免费 | 79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测绘学 | 38篇 |
大气科学 | 62篇 |
地球物理 | 61篇 |
地质学 | 56篇 |
海洋学 | 12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断裂带的变形行为和断层滑移机制是目前地震研究关注的热点,断裂带岩石特征、内部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是确定断层蠕滑或粘滑行为以及断层滑移机制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地表出露的断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粒度统计、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薄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鲜水河断裂带岩石特征、结构构造、物性、矿物成分及化学元素分布开展了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相关变形行为和滑移机制。分析表明:(1)断裂带核部主要由黑色断层泥、浅黄色及黄色断层角砾岩和灰色碎裂岩、灰色断层角砾岩组成,呈单核对称结构;(2)黑色断层泥厚3~5cm,具有快速滑动结构特征,表现为断层粘滑行为。断层泥可划分出13个滑移带,最窄滑移带厚约40μm,至少代表13期古地震事件;(3)断层泥主要由伊利石、高岭石和石英等矿物组成,其中边部伊蒙混层含量异常高,为最新一次古地震的主滑移带。由于伊利石和伊蒙混层(或蒙脱石)为主要黏土矿物的断层泥渗透率低、孔隙流体压力大,以及发现断层泥楔入脉,表明地震过程中断层滑动存在热增压弱化机制;(4)从断层泥不同滑动带中碎块蚀变程度和矿物分布特征来看,地震主滑动带有向碎裂岩方向迁移的趋势。推测断层在滑动过程中,更趋向于向弱矿物含量高(如伊利石、伊蒙混层)、强矿物含量低(如方解石、高岭石)的围岩一侧迁移。
相似文献超导时域电磁探测方法(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 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 SQUID TEM)是多金属矿探测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实际探测中超导传感器虽然可以观测到极其微弱的极化效应, 但还无法同时提取电阻率和极化率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种群个体自适应进化筛选策略的差分优化算法, 分析了传统差分优化算法中突变和交叉因子均为定值时, 对电阻率和极化率提取精度的影响, 设计优化了突变因子随柯西分布、交叉因子随高斯分布的自适应控制方式, 重构了同时包含极化率和电阻率信息的目标函数, 从而实现了极化率和电阻率参数的同时提取.通过典型层状模型, 对比了自适应差分优化与差分进化、线性权重粒子群算法进行电阻率和极化率参数提取的效果, 自适应差分优化算法的提取结果更接近真实模型.将该新方法应用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SQUID TEM野外数据, 实现了地下不同深度电阻率、极化率信息的提取, 结果与钻孔资料一致, 验证了新方法双参数提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强震频率最高的活动断裂之一, 断裂岩以及大地测量学研究发现该断裂带可能具有广泛的蠕滑变形。研究该断裂带几何结构和变形行为有助于认识蠕滑与粘滑机制, 并为评估其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科学依据。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北部断层剖面及其中的断裂岩为研究对象,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显微构造观察、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等方法, 对断裂带的几何结构、断裂岩物理特征与矿物组成等开展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 炉霍段北部的最新主断面位于断裂变形带东部边界, 走向N110°, 倾向北东, 倾角约50°, 具有左行走滑兼正断的运动学特征; 主断面附近的断层泥相对发育, 上盘以棕色为主, 宽约3cm, 下盘以黑色为主, 宽约20~30cm, 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和石英。靠近主断面强矿物含量达70%以上, 矿物颗粒均以棱角状、长条状为主, 存在矿物颗粒被截切形成平直截切面的现象, 指示其应以粘滑变形行为为主; 断裂带内的断层泥透镜体则显示, 粘土矿物含量极高(>60%), 定向明显且面理发育, Al和K元素富集等现象, 指示可能存在前期蠕滑变形行为。上述结果指示,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可能经历了从蠕滑到粘滑变形行为的转变。以上研究结果与鲜水河断裂带以高角度左行走滑, 广泛存在蠕滑变形的认识不同, 表明断裂带变形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不一致的特征, 除了围岩性质和流体作用以外, 断裂的空间几何结构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新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更深入了解大型走滑断裂带变形行为、孕震机制以及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