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76篇 |
免费 | 2497篇 |
国内免费 | 5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57篇 |
大气科学 | 766篇 |
地球物理 | 944篇 |
地质学 | 2767篇 |
海洋学 | 870篇 |
天文学 | 153篇 |
综合类 | 344篇 |
自然地理 | 48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6篇 |
2024年 | 188篇 |
2023年 | 193篇 |
2022年 | 260篇 |
2021年 | 332篇 |
2020年 | 272篇 |
2019年 | 335篇 |
2018年 | 303篇 |
2017年 | 259篇 |
2016年 | 312篇 |
2015年 | 295篇 |
2014年 | 339篇 |
2013年 | 331篇 |
2012年 | 362篇 |
2011年 | 363篇 |
2010年 | 361篇 |
2009年 | 323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301篇 |
2006年 | 295篇 |
2005年 | 207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3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henxi Du Xianzhi Ao Bingxian Luo Jingjing Wang Chong Chen Xin Xiong Xin Wang Gang Li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英文版)》2022,(2):29-44
The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event is a kind of hazardous space weather phenomena,so its quantitative forecas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rom the aspect of spa...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古海流特征的参数。温凉组合的发育与南海存在冷涡有关。利用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南海南部表层古水温,冰期与间冰期的表层水温平均变化冬季为4.7℃和2.9℃,夏季为3.0℃和2.1℃,季节性温差冰期最大可达8.6℃,间冰期最大可达5.0℃,均比太平洋同一纬度海区的大。冬季表层古水温波动比夏季的大。全新世的表层水温呈上升趋势,但在NS86-43柱中有一变冷现象,这可能和the younger Younger Dryas有关。 相似文献
3.
苏北废黄河口声学多普勒测流中向上分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苏北废黄河口25 h三船同步声学多普勒测流仪(ADP)测流和悬浮体观测资料,研究了向上分量流速对悬浮泥沙扩散和输运的影响。ADP测量不仅提供水平方向的流分量,还提供垂向的流分量,各分量帮助了解底层悬浮泥沙与海底的沉积物的交换和向上扩散。向上流分量比水平方向的流分量小,值在5 cm/s以内,但是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随涨潮、落潮发生变化。本地区潮周期内悬浮泥沙的变化与潮流相位变化密切,沙峰出现在涨急或落急之后,3个站在潮周期内都出现4个沙峰。但是,各站悬沙的再悬浮是不同的。分析显示,10 m水深处,底层存在较强的再悬浮和再沉积,存在向上和向下的流;而在水深15~17 m处,底部、下部主要是向上的分量,只有上部存在向下分量,因此较深处可能较少发生沉积。 相似文献
4.
5.
6.
烟台海域海岛自动站大风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台北部面临黄、渤海,海岛自动站分布众多.我们发现,在同一大风过程中,各海岛自动站的风速、风向因为海拔高度、周围地形影响、下垫面摩擦的不同造成明显差异.本文主要以长岛作为渤海海峡大风的代表站,以崆峒岛和芝罘岛作为烟台北部沿海海域大风的代表站,利用便携自动站的观测数据近似代表海面大风的实况,与代表站进行大风的对比试验,对比试验的数据均采用指数廓线公式订正到海面10m高度.分析了三个海岛自动站的不同风向下的海面大风的实际代表性,并给出不同风向下的大风订正值. 相似文献
7.
8.
首先对WebGIS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Web Services的工作原理,给出了面向Geo-Services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北京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集成项目进行了典型研究. 相似文献
9.
Sedimentary records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Huanghe (Yellow River) channel shifts during the Holocene in the southern Bohai Se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uqing QiaoXuefa Shi Yoshiki SaitoXiaoyan Li Yonggui YuYazhi Bai Yanguang LiuKunshan Wang Gang Yang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11,31(13):1336-1342
Two gravity cores collected off the modern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the southern Bohai Sea were analyzed for grain size,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total nitrogen (TN) ratio, color diffrac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14C dating and 137Cs and 210Pb isotope contents to clarify changes i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uring the Holocene.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river-course shifts of the Huanghe on the Bohai Sea sediment was investigated. A peat layer, scouring surface and sharp changes in the grain size, TOC/TN ratio, sediment color (L?, a?)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ere identified and are likely to be due to the early-Holocene sea-level rise resulting in environmental changes from coastal to shelf environments in the Bohai Sea. After the sea level reached its maximum at 6-7 ka BP, the lateral shifts in the river course of the Huanghe formed 10 superlobes, and superlobe 7 (11-1048 AD) and superlobe 10 (1855-present) of the Huanghe delta affected the core sites. The northern site of BH-239 has been more affected by the Huanghe since the middle Holocene. Notably, in the superlobe 10 period, the reshaping of the northern Huanghe delta due to an artificial river-course shift from northward to eastward in 1976 (e.g., a∼10 km shoreline retreat due to coastal erosion) was recorded in the core sediment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the TOC/TN ratio, sediment color (L? and a?)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wing to the huge sediment supply from coastal erosion of the former river mouth area.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煤系热解参数之间及其与有机碳含量的研究,分析了煤系热解参数与有机碳的关系,认为煤系热解参数及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均较宽,不同热解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1、S2和S1+S2与有机碳具正相关关系,基本可以用于评价有机质丰度。热解类型指数S2/S3、氢指数、氧指数和S3明显地受有机碳的影响,尤其S2/S3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样就影响有机质类型的评价。给出了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式,这对于煤系烃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