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海流域旱涝时空分布及组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淮海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0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降水过程资料、国家1:25万DEM数据和1:2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利用降水Z指数对黄淮海流域旱涝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下垫面数据对结果进行修正,并分析黄淮海流域旱涝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对黄淮海地区的易旱区、易涝区进行了划分,进一步选取集对分析法划分了流域内季节间旱涝交替的易发区。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内夏秋两季旱涝问题较为严重,且秋旱面积上升趋势较为明显;黄河和海河流域以干旱居多,淮河则是干旱和雨涝并存,季节间的旱涝交替多集中在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需求,确定高精度温湿度智能传感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介绍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系统以低功耗LPCI768为主控芯片,配合低功耗、16位串行模数转换芯片AD7792以及低功耗、物理层收发器KSZ8041NL等实现基于以太网的高精度测量、自动采集和实时处理等功能,与现有气象数据采集器相比,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组网灵活和测量精度高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高精度智能传感器工作稳定,绝对测量误差在0.06℃内。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对织金县城关镇白岩村危岩(崩塌带)调查,结合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周边地质环境状况,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干旱易发区海河流域为例,利用流域内及其周边地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结合累积相对湿润度指数和模糊集对评价法,考虑了干旱的累积效应以及评价标准等级边界的模糊性和评价因子的时程分配,分析了海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流域主要干旱类型为中旱和重旱,平均面积分别约为7.30万km2和7.78万km2,重旱面积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近25年来,重旱易发区范围表现出扩张的态势,1985-2010年重旱易发区面积达到14.9万km2,为1961-1985年的1.6倍。 相似文献
7.
伊犁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双层结构盆地,即内裂谷盆地-山间陆相盆地。经多次造陆运动后,盆地内普遍缺失震旦系、下古生界、泥盆系、下三叠统和白垩系。盆地内的生油层主要为海相石炭系阿克沙克组、也列莫顿组,陆相二叠系晓山萨依组、塔姆其萨依组。生油中心主要位于伊什基里克山-脱勒斯拜克山以北的湖盆区内。储层主要以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的碎屑岩为主。伊犁盆地虽然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结构更加复杂,沉积中心的不断西移,但仍然在中新生代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发现大量油气显示,表明该盆地具备生储油能力。该盆地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存,对盆地的进一步勘探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以避免盲目投入。 相似文献
8.
简析雷击风险评估中雷暴日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聊城2007—2010年雷击密度和雷击频度为研究对象,依据现行的雷击风险评估相关规范分析了确定被评估地区的年平均雷击次数和年平均允许雷击次数的重要性,从雷电的空间差异分布和时间差异分布两方面分析总结出采用人工观测雷暴日来计算雷击密度的局限性,并提出现阶段可采用雷暴日数极端值代替人工观测雷暴日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9.
10.
计算机MAPGIS系统制图过程中,如果将大比例尺地图通过输出系统直接输出后,图面没有层次感,不能突出主题,掌握MAPGIS系统的操作技巧,对编绘各种地图,可省工省时,节约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