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新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构成、数据处理和建库及数据库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中发挥的作用等。解决了多源数据的处理和整合、多种数据库之间的协同和关联、海量数据的集成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快捷地获取各类林果种植信息,为林果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择阿克苏市及温宿县为研究区,以ALOS、HJ等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采用林果光谱特征分析、地物反射率分析、地物植被指数分析、林果影像特征分析等方法进行林果种植区、种类、树龄的遥感解译识别。经过实地验证和精度的分析与评价,得到的林果种植信息具有较高的精度,能解决实际中的部分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MODIS数据在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EOS/MODIS卫星时次高覆盖面广的特征,选取从4.10月的MODIS晴空资料,对整个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植被指数最大合成法制作了每月植被指数专题图。为了能够结合物候更好地分析乌鲁木齐地区植被随季节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期植被生长状况,我们还制作了植被景观专题图及其变化评价图。评价图的优势在于能直观地反映植被变化的趋势,并能将变化的程度数字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图叠加DEM做相应的分析。为乌鲁木齐地区植被变化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48 a新疆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累计距平、t-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近48 a反映新疆干湿气候的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疆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和盆(谷)地,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的格局;近48 a,新疆各地年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增多倾向率的空间分布为:天山山区>北疆>南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以9.123 mm/10a的倾向率增多;新疆年降水量空间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和“南北疆反向变化”两种模态;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主要存在3~4 a、6~8 a、11 a和16 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多。②新疆年潜在蒸散量总体表现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的分布格局;近48 a,新疆各地年潜在蒸散量总体为减少趋势,其中南疆为递减倾向率高值区,北疆大部和天山山区为递减倾向率低值区,全疆平均年潜在蒸散量以-23.8 mm/10a的倾向率减少;新疆年潜在蒸散量空间异常分布也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和“南北疆反向变化”两种模态;潜在蒸散量主要存在准22 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③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的共同影响,新疆年干燥度指数总体表现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的分布格局;近48 a,新疆各地年干燥度指数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其中,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是干燥度指数减小最明显的区域,全疆平均年干燥度指数以-3.164/10a的倾向率减少;新疆年干燥度指数空间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干燥度指数主要存在准5 a、8 a和18 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 相似文献
5.
峡口城市乌鲁木齐冬季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2013年1~3月每日发布的6类污染物(PM10、SO2、NO2、PM2.5、CO和O3)逐时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对乌鲁木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型可分为两种,即城区中心-外围过渡型和南北过渡型。PM10是城区中心-外围递增型,SO2和CO则是城区中心-外围递减型。南北递增型是PM2.5和O3,南北递减型为NO2;乌鲁木齐冬季六类污染物污染指数级别由小到大依次是:O3SO2NO2COPM10PM2.5;污染物日变化曲线大致为双峰结构(PM10、PM2.5和SO2)单峰结构(CO、NO2和O3);PM2.5超标率很高(88.7%),其与相对湿度、能见度、风速、降水呈反相关关系,与逆温差呈显著的正相关。当PM2.5的AQI值逐步升高时,低空型东南大风出现频率和逆温层厚度、温差等总体上也呈现增加趋势,说明低空型东南风对于峡口城市的空气质量存在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快速准确地从遥感影像提取冰川堰塞湖水体信息,是研究冰坝遥感监测与应急监测的核心热点问题.以GF-1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改进阴影水体指数(ENDWI)和面向对象(SVM)对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水体进行定量提取.比较分析3种水体判识方法,3种方法均可以提取完整的水体边界,并且抑制了9...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和2005年4 ̄9月250×250m分辨率Modis资料,计算了巴州绿洲区域的植被盖度。巴州2005年植被盖度与2004年同期相比,低盖度植被面积变化较大,中、高盖度植被面积相对较稳定。在低盖度植被变化中,1级负变化比较明显,说明低植被覆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的生长不稳定,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8.
遥感监测土壤湿度综述及其在新疆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壤湿度在全球水循环运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水文、气象和农业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国内外都极为重视对土壤湿度的研究。国外利用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现已形成地面、航空、航天、多星的立体干旱遥感监测格局。国内遥感监测土壤湿度的方法主要有微波遥感、热红外遥感、距平植被指数法、植被供水指数、作物缺水指数等方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土壤湿度遥感监测方法的介绍和总结,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原理、适用领域及其研究进展,并针对新疆的具体情况,认为借助Mod is影像进行新疆地区土壤湿度的监测是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30年的降雹资料、冰雹灾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资料,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农作物全生育期冰雹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基于GIS空间技术形成巴楚县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由于受地形影响,巴楚县冰雹主要出现在大小山脉和河谷地带,并与河流走向一致,从西南向东北呈带状分布.将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分为重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低度风险区,所形成的成果可以为巴楚县不同区域冰雹灾害防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基于3S技术,利用CBERS和EOS/MODIS卫星数据结合前期相关专业调查成果和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并构建了一整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指数,如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生态质量气象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以及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