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57篇 |
免费 | 1633篇 |
国内免费 | 22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36篇 |
大气科学 | 3058篇 |
地球物理 | 2111篇 |
地质学 | 2450篇 |
海洋学 | 1466篇 |
天文学 | 86篇 |
综合类 | 680篇 |
自然地理 | 20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376篇 |
2021年 | 486篇 |
2020年 | 480篇 |
2019年 | 581篇 |
2018年 | 411篇 |
2017年 | 475篇 |
2016年 | 469篇 |
2015年 | 532篇 |
2014年 | 612篇 |
2013年 | 641篇 |
2012年 | 612篇 |
2011年 | 596篇 |
2010年 | 478篇 |
2009年 | 574篇 |
2008年 | 545篇 |
2007年 | 625篇 |
2006年 | 592篇 |
2005年 | 480篇 |
2004年 | 421篇 |
2003年 | 371篇 |
2002年 | 276篇 |
2001年 | 272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214篇 |
1998年 | 213篇 |
1997年 | 178篇 |
1996年 | 149篇 |
1995年 | 123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104篇 |
1992年 | 86篇 |
1991年 | 66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基于吉林省2003~201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以市域、县域两个尺度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吉林省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13 a内,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泰尔指数的分解方法,探讨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① 吉林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市域差异、县域差异均呈逐年下降趋势。② 通过差异贡献率显示:县域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变化的主导力量,长春市域的内部差异远高于其他市域,但有逐年减小的趋势,长吉两地的二元结构仍然突出,是全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主导着全省区域经济差异走向;③ 从2003~2015年来看,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主要还是集中在“三核一带”;④吉林省经济差异主要是由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极化效应和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为科学识别云南省16个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区域类型,提出最优觅食算法(OFA)-投影寻踪(PP)识别模型。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纳污控制红线3个方面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利用2015年云南省各州市指标数据及分级标准阈值分别构建基于"三条红线"的投影指标函数,采用OFA分别搜索最优投影向量,并计算各州市综合投影值和各分级标准阈值投影值,利用分级标准阈值投影值对各区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类型进行识别。结果表明,OFA-PP识别模型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识别结果可为云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利用1960—2012年5—6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基于冷涡经典定义,采取客观识别方法检索东北冷涡活动过程,根据东北冷涡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给出东北冷涡持续活动过程标准, 通过冷涡强度指数进行定量化分析,该指数对冷涡持续活动过程具有较好表征意义。冷涡活动强对应5月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和6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动频繁。通过强弱指数年合成,得到6月强指数年冷涡系统较深厚,集中于对流层中高层,冷心结构明显,具有一定大气斜压特征; 高层存在冷中心,低层有冷空气活动,中高层西风带呈明显的上游分流和下游汇合特征,分汇流之间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偶极子阻塞形势;弱指数年冷涡系统较浅薄,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低层,冷心结构不明显,不存在阻塞形势。 相似文献
24.
One of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prediction of the oceanic states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is how the turnabout from a cold water state (La Nina) to a warm water state (El Nino) takes place, and vice versa.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this turnabout is directly linked to the interannual thermocline variation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basin. An index, as an indicator and precursor to describe interannual thermocline variations and the turnabout of oceanic states in our previous paper (Qian and Hu, 2005), is also used in this study. The index, which shows the maximum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MSTA), is derived from the monthly 21-year (1980-2000) expendable XBT dataset in the present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MSTA can be used as a precursor for the occurrences of El Nino (or La Nina) events. The subsequent analyses of the MSTA propagation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suggest a one-year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for El Nino and La Nina events by identifying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thermoclin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It also suggests that a closed route cycle with the strongest signal propagation is identified only in the tropical North Pacific Ocean. A positive (or negative) MSTA signal may travel from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o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with the strongest signal along the equator. This signal turns northward along the tropical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basin and then moves westward along the north side of off-equator around 16°N. Finally, the signal returns toward the equator along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basin. The turnabout time from an El Nino event to a La Nina event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depends critically on the speed of the signal traveling along the closed route, and it usually needs about 4 years. This finding may help 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the El Nino or La Nina event at least one year in advance. 相似文献
25.
一个适用于描述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2月的NCEP V1格点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IEAWM),并分析其与中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变化,兼顾北方和南方的环流状况和东西部热力差异的影响,改进了原有冬季风指数大多针对单一的冬季风环流成员及对中国冬季气温变化反映能力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该指数为正值时东亚冬季风偏强,对应着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和高空东亚大槽均偏强,东亚地区对流层中层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纬向风经向切变加强,有利于中高纬度冷空气向南侵入,导致中国大陆地区气温偏低,反之亦然.IEAWM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东亚冬季风在1985年之前偏强,1985年之后明显偏弱,这与1985年之后中国冬季变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6.
Integrative taxonomic description of Plakina kanaky,a new polychromatic sponge species from New Caledonia (Porifera: Homoscleromorpha) 下载免费PDF全文
César Ruiz Julijana Ivanišević Pierre Chevaldonné Alexander V. Ereskovsky Nicole Boury‐Esnault Jean Vacelet Olivier P. Thomas Thierry Pérez 《Marine Ecology》2015,36(4):1129-1143
Four similar sponges of different colors, all unknown to science, were collected in submarine caves of New Caledonia. We aimed at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four chromotypes represented different species or phenotypic variations of a unique new species. We used an integrative taxonomic approach combining morphologic, molecular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The main traits that define these specimens are a skeleton made of monolophose, trilophose and tetralophose calthrops only, high chemical diversity and a high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prokaryotic symbionts. The symbiotic community includes two unique prokaryote morphotypes, which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omoscleromorpha, and appeared to be vertically transmitted. Although several features slightly differ among chromotypes, the most parsimonious conclusion was to propose a single new species Plakina kanaky sp. nov. Our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e paraphyly of the Plakina genus, with P. kanaky sp. nov. belonging to a clade that includes Plakina jani and Plakina trilopha. The present work demonstrates that integrative taxonomy should be used in order to revise the entire Plakinidae family and especially the non‐monophyletic genus Plakina. 相似文献
27.
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入手,以气候变化和系统结构要素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包括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要素和本底脆弱性、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脆弱性等三个评价层次的区域脆弱性评价系统,并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针对泥石流、滑坡、干旱与洪涝等区域自然灾害,构建了水土流失敏感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作者认为,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扰动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脆弱性,敏感性与易损性是其脆弱性的本质属性,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是脆弱性的系统要素。自然灾害频率指标可以作为反映灾害空间集聚性的区位暴露性指标,现实灾害度可以提供脆弱性评价因子厘定、指标权重确定、模型建立与阈值分析的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28.
黑河干流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典型年份实际调查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 采用地下水均衡方法, 定量对比分析了黑河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 并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非稳定流软件系统模型对下游盆地未来20 a(2008—2028年)地下水位及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在拟建工程实施20 a后黑河下游地下水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呈逐年减少状态直至趋于新的动态平衡.金塔-鼎新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黑河沿岸为0.51~0.87 m, 但由于人工农业绿洲补充, 故生态环境不会有大的改变.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古日乃及外围, 分别为1.0 m以上和0.5~1.0 m, 将引起植被的衰亡和种群的更替变化; 大部分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介于0.0~0.50 m之间, 对现有的生态与环境影响不显著; 桃来三达-额济纳旗以北地下水位呈现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为0.10~0.87 m, 东居延海一带上升幅度大于0.87 m, 这一地区植被长势趋于良好, 植被覆盖率会有所增加, 将形成围绕海子的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29.
淮河流域焦岗湖水质参数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焦岗湖是淮河左岸一个天然湖泊,集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利用焦岗湖4个季节水质监测数据,运用Kriging方法,分析焦岗湖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受水文季节变化过程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影响,焦岗湖水质参数在时间及空间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从时间变化来看,夏季透明度较低、秋季较高;溶解氧浓度在春、冬季显著高于夏、秋季;总氮、总磷浓度与高锰酸盐指数均表现为夏季最高、秋季最低.从空间变化来看,4个季节的透明度空间差异较为显著;溶解氧浓度在春、冬季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呈现中心高周围低的变化趋势,秋季则表现为西高东低;总磷浓度春季分布较为均匀,夏、秋及冬季则呈西高东低之势;高锰酸盐指数在春、秋季节呈现东高西低之势,夏季高浓度主要集中在湖区北部,冬季浓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0.
通过分析2005年-2010年北塘口及其邻近海域水环境现场调查资料,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北塘口河口水体中COD和BOD5超标严重,整体污染态势以2008年为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邻近海域水体中无机氮为最主要污染物,其中硝酸盐是无机氮中最主要组成部分,但丰水期时亚硝酸盐氮和枯水期时铵盐氮所占比例逐年升高,说明区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潜在变化;N/P比值远高于正常的Redfield 16比值表明,区域水体已处于潜在严重P限制状态,同时,区域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也极易诱导区域赤潮爆发;(2)丰水期陆源无机氮大量输入,使区域水体大部分时间超该区域功能区划要求的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底质沉积物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3)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1983年-1998年分别增加了16.6倍和17.2倍,1998年-2010年由于监控措施的加强,极大地降低了P排放,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最大增幅分别降到了5.84倍和2.33倍,无机氮含量增幅也呈现明显减小趋势,1983年-1998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增加了8.37倍和13.7倍,而1998年-201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最大增幅也仅为3.52倍和3.28倍;整体看来水质和底质环境有缓和趋势,但潜在威胁仍然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