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19篇 |
免费 | 9542篇 |
国内免费 | 48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40篇 |
大气科学 | 3335篇 |
地球物理 | 6743篇 |
地质学 | 16372篇 |
海洋学 | 5171篇 |
天文学 | 2239篇 |
综合类 | 2291篇 |
自然地理 | 630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9篇 |
2024年 | 626篇 |
2023年 | 693篇 |
2022年 | 1217篇 |
2021年 | 1300篇 |
2020年 | 1298篇 |
2019年 | 1417篇 |
2018年 | 1237篇 |
2017年 | 1316篇 |
2016年 | 1364篇 |
2015年 | 1459篇 |
2014年 | 1797篇 |
2013年 | 1592篇 |
2012年 | 1976篇 |
2011年 | 1936篇 |
2010年 | 1643篇 |
2009年 | 2071篇 |
2008年 | 1872篇 |
2007年 | 2160篇 |
2006年 | 2122篇 |
2005年 | 1909篇 |
2004年 | 1768篇 |
2003年 | 1747篇 |
2002年 | 1472篇 |
2001年 | 1249篇 |
2000年 | 1102篇 |
1999年 | 982篇 |
1998年 | 942篇 |
1997年 | 690篇 |
1996年 | 643篇 |
1995年 | 573篇 |
1994年 | 518篇 |
1993年 | 438篇 |
1992年 | 391篇 |
1991年 | 276篇 |
1990年 | 178篇 |
1989年 | 246篇 |
1988年 | 118篇 |
1987年 | 111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7篇 |
1954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全国分县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方法及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土地经济系数的设置意义和目标,针对全国分县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提出并分析比较了统计指标法和分区样点法等思路及其数学处理方法。其中统计指标法中的农业产值消耗法基础数据来源可靠、便利,便于操作,计算结果较好,符合土地经济系数含义要求。 相似文献
74.
岩土预应力锚固技术在交通、水利和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工程实践表明,预应力索(杆)体由于使用环境和条件的特殊性,如长期埋置于潮湿的环境中和承受张拉作用力,存在着失效破坏现象。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影响预应力锚固结构服役寿命的主要因素,确定杆体材料应力腐蚀是决定正常使用条件下预应力锚固结构服役寿命的根本因素。在利用流变力学理论和实际监测数据建立预应力长期变化模型、依据室内快速腐蚀试验和现场腐蚀监测数据建立杆体材料应力腐蚀发展模型基础上,以杆体材料变化的极限承载能力为判据,提出岩土预应力锚固结构服役寿命预测方法,可为岩土预应力锚固结构失效风险预防和处置提供指导作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预测了实际工程的服役寿命。 相似文献
75.
本文分析了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事实,原因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认为,大气中CO2浓度上升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为控制大气中CO2的上升,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6.
77.
78.
基于1973-2010年长系列日降水、径流数据,利用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M-K统计检验和降水集中度等方法,结合HIMS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了潮河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近38年来,潮河流域降水变化较小,但径流下降趋势显著,降水-径流关系发生了两次突变,即在1973-1983年、1984-1998年和1999-2010年三个阶段降水-径流关系存在明显差异;(2)大雨日降水总和(P≥20)与径流深关系较为密切,其变化是导致降水-径流关系在1983年发生突变的主要驱动因子;(3)HIMS模型模拟结果显示,1999-2010年潮河流域下垫面条件较前两阶段变化明显,人类活动引起的减水效应由第二阶段的14.93%增加至第三阶段的25.78%,人类活动是导致降水-径流关系在1998年发生突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9.
80.
A sequential waveform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asin-edge structure excited by a plane incident P-wave. The full procedure involves: (a) a previous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investigated model using the seismic wave velocities and depths of the sedimentary stratifications; (b) an input motion determined from the records at stations installed on hard rock; (c) forward computation of the P-SV elastic wave field by means of a two-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FD) method; (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odel vector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technique and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tested structure with the observed wave field; (e) the correction of the initial model by trial-and-error by tes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hetics and observed data, and (f) the final solution obtained by iteration using the conjugate gradient algorithm. The search of an optimal basin-edge model has been parallel processed by varying the shapes and velocities of strata on the basis of the fitting of relative timing, amplitude and phase between the output and the observed data. The input motion and sensitivity have been checked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numeric analysis. Using the teleseismic records generated by 7 earthquakes recorded at 26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we have studied the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located in the Bohai Bay basin, northern China. Two cross sections show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velocity results and the geological sections available 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we obtain evidence of three hidden faults under the sections and features that suggest major extensions at the Paleogen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