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0篇
  免费   524篇
  国内免费   730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025篇
地球物理   703篇
地质学   1074篇
海洋学   378篇
天文学   98篇
综合类   171篇
自然地理   49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王澄海  李健  许晓光 《高原气象》2012,31(1):126-136
利用全国98个测站的年和冬季气温资料,采用Marr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61—2009年)中国8个气候区的年和冬季气温变化,研究了中国气温变化的周期性,并对未来20年(2010—2029年)气温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8个气候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以高频变化为主,普遍存在着准3~4年周期变化,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准3年周期变化显著,而且这种周期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年气温的周期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周期叠加外推的结果表明,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保持增暖趋势,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升温要大于除西南地区外的南方地区。如果按照线性趋势升温,2010-2029年气温上升幅度不会超过1℃。  相似文献   
102.
章鸣  连志鸾  平凡  祝善友 《大气科学》2022,46(1):168-180
夜间增温是河北冬奥赛区冬季频发的天气现象,对其进行准确的模拟与预报对赛区建设及比赛保障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河北冬奥赛区2020年2月8日夜间至9日凌晨发生的一次夜间增温过程,通过引入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利用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WRF4.1.5精细化再现了此次夜间增温过程,并探究了此次过程的气象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夜间增温过程受东北冷涡影响,中高空冷平流显著,高低层风切变较强,有明显的平流差异,同时,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明显,包括相对湿度降低、风速增大、海平面气压降低、地表热通量及长波辐射增强等;增温发生时,强冷平流在范围及强度上均明显增加,导致强烈的下沉运动,使得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并且高低层强风切变以及平流差异容易产生垂直混合,等熵面波动明显,湍流加强,进一步加强湍流垂直混合运动,运动热通量输送增强,产生夜间温度异常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103.
基于CMIP5中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统计降尺度的降水、最高和最低气温等数据,利用标准降水蒸发指数(SPEI)和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AD)方法识别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亚地区干旱事件,结合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探讨中亚干旱事件的演变及耕地暴露度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基准期(1986—2005年),中亚地区的降水和潜在蒸发量均有所增加;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亚地区的干旱事件频次、强度和面积均将增加,其中重旱和极旱事件的频次和影响面积大幅上升,而中旱事件的频次和影响面积持续下降;1986—2005年中亚地区年均干旱耕地暴露度约11.5万km2,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干旱耕地暴露度将分别上升到17.9万km2和28.6万km2,且暴露在极旱下的耕地面积增加最明显。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增加的干旱事件将会严重威胁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亚地区需对干旱事件采取长期的减缓与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4.
The record-breaking mei-yu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YHRV) in 2020 was characterized by an early onset, a delayed retreat, a long duration, a wide meridional rainbelt, abundant precipitation, and frequent heavy rainstorm processes. It is noted that the East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system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QBWO)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of 2020 that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and retreat of mei-yu, a northward shift and stagnation of the rainbelt, and the occurrence and persistence of heavy rainstorm processes. Correspondingly,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subsystems, including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the upper-level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and the low-level southwesterly jet, experienced periodic oscillations linked with the QBWO. Most notably, the repeated establishment of a large southerly center, with relatively stable latitude, led to moisture convergence and ascent which was observed to develop repeatedly. This was accompanied by a long-term duration of the mei-yu rainfall in the YHRV and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rainstorm processes. Moreover, two blocking highs were present in the middle to high latitudes over Eurasia, and a trough along the East Asian coast was also active, which allowed cold air intrusions to move southward through the northwestern and/or northeastern paths. The cold air frequently merged with the warm and moist air from the low latitudes resulting in low-level convergence over the YHRV. The persistent warming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is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external contributor to an EAP/PJ-like teleconnection pattern over East Asia along with an intensified and southerly displaced WPSH, which was observed to be favorable for excessive rainfall over YHRV.  相似文献   
105.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全球变暖从1998年开始趋缓,但青藏高原却呈现加速增暖的趋势。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气温、积雪、降水和大气热源等四方面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指出高原的加速增温导致了积雪迅速融化,降水明显增多的同时,高原热源却呈现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06.
顾宇丹 《暴雨灾害》2016,31(6):590-595

基于2012-2015年期间上海市多次明显强降水过程的逐时110积水报警数据(积水灾情)和气象站降水量数据, 分析降水和积水灾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时空动态变化, 建立了上海城市人口密集区强降水积水的阈值指标。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强降水积水的起始阈值为1 h降水量30 mm, 当中心城区1 h降水量在70 mm以上时, 积水会显著增多。上海区县人口密集居住区强降水的起始阈值为1 h降水量35 mm。降水积水的严重程度不仅与降水强度相关, 也与累积降水量和降水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当2 h累积降水达到40 mm以上时, 也有积水灾情。积水灾情相对于降水有1-2 h左右的滞后期。

  相似文献   
107.
桂林市气候变暖特征及其对柑桔物候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印平  郭昌东 《气象科技》2017,45(1):203-208
利用桂林市1984-2014年气候资料和同期柑桔物候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SPSS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桂林市气候变暖的特征及其对柑桔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31年中桂林市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其主要特点是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约为0.4℃,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升温显著,在升温过程中以春季升温为主,冬季次之,夏季、秋季略升温,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升高贡献最大。气候变暖引起柑桔物候期的变化明显,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生长季呈延长的趋势;气温是影响柑桔物候期最为显著的气象因子;2月平均最高气温升高1℃,柑桔芽开放期提前约3.4天,3月平均最高气温升高1℃,开花期提前约4.9天,年极端最高气温升高1℃,可采成熟期推迟6.8天。  相似文献   
108.
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趋势及反相模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1—2010年我国东北地区共97个台站的逐月气温资料,应用trend-EOF和EOF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趋势模态和反相模态及其影响因子。trend-EOF的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均为一致型的趋势变化,trend-PC1有明显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和更长期的上升趋势变化特征。去除全球变暖信号后的EOF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模态仍为全区一致型的空间分布,而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反相型的分布特征,是东北冬季气温变化模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应的时间序列有明显的年际周期变化,前两个模态可以解释总方差80%以上的变化。东北地区全区一致的上升趋势是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发生的,既是对全球变暖的局地响应,同时全球变暖也使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西伯利亚高压减弱,纬向环流增强,导致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全区的上升趋势。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海温对第二模态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预示意义,当太平洋出现典型的厄尔尼诺年海温距平场分布特征时,东北南部较常年偏暖,北部地区却较常年偏冷。  相似文献   
109.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环流结构均为低值系统,东北冷涡异常活动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有利的年代际变化背景是,哈尔滨和长春6-8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尺度(≥9 a)的振荡值1999-2008年约-O.8℃/10 a,显著低于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的线性增暖值0.2℃/10 a(1961-2000年),与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呈正相关的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年代际振荡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4-2008年东北夏季高温的500 hPa平均环流距平场显著不同,北极涛动呈强的负位相分布,东北亚、阿留申和北大西洋上空为显著负距平区;2009年前一年冬季与明显低温的1972年的前一年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均呈显著的负位相,春季仍持续,且2009年前一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为拉尼娜位相,2009年春季明显减弱;2009年6-7月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强与4-5月500 hPa北太平洋地区超长波扰动转为定常波扰动槽有关;SVD和谐波分析表明,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的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一种行星尺度稳定分量.  相似文献   
110.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异常及其环流特征。文中取“九五”重中之重项目执行组指出的华南地区的16站来代表华南地区,侧重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华南前汛期多、少雨年同期的环流特征。研究发现:华南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呈现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在6月和8月。华南前汛期近50年的总的降水趋势变化不明显。1950年代前期和196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为相对多雨期,而195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以及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为相对少雨期,1990年代为正常波动期。华南前汛期降水存在3 a、5 a、7 a、14 a的周期。在分析华南前汛期多、少雨年大气环流场的特征时发现:华南前汛期多雨年时南亚高压和副高都偏弱,华南地区低层的水汽通量辐合加强,而且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气流上升运动加强,容易形成降水;而少雨年的情况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