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383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71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311篇
海洋学   77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This paper has two purposes. The first is to study the circulation and salinity in Hooghly Estuary,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India and the second is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wo turbulence closure schemes by modelling it. A breadth averaged numerical model using a sigma co-ordinate system in the vertical is briefly described. Vertical diffusion of momentum and salt are parameterized by a simple first-order turbulent closure or by a one equation model for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KE) which uses a specified mixing length.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neap and spring tide observations along the estuary for both low and high discharge periods.The computed elevations and currents are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showing no major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current profiles by both the turbulent schemes. However, there is a slight under-prediction of bottom currents. The salinity profiles predicted by TKE model show better matching with observations. Statistical tests are also conducted to study the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turbulent closure schemes. The maintenance of two layer structure in residual currents and salt variability are also studied by using the model.  相似文献   
192.
最近50年来莱州湾东部典型砂岸潮上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不同时期测量和成像的地形图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使用野外调查、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对最近50多年来莱州湾东部砂岸典型岸段(界河口—刁龙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近50多年来,莱州湾东部海岸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总趋势是风沙地、林地、耕地向养殖池及居民地转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该岸段潮上带风沙地大部分已为养殖池(塘、大棚)等所覆盖,在沿海防护林和海域之间新出现了一条平行于岸线、基本连续展布的水产养殖设施带,其外侧建有高出当地最高潮位的防浪堤。潮上带土地覆被的如此深刻变化,必然深刻地改变风暴潮作用时的水动力边界条件,导致风暴潮作用过程中沿水下岸坡—海滩—潮上带方向的能量分布发生调整,进一步会对海岸地貌及冲淤发生的范围、强度、性质和形式等带来变化。因此,大面积的潮上带土地利用可能是莱州湾东部砂岸,最近30年来海岸地貌冲淤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为今后深入研究并预测该段海岸地貌冲淤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3.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黄财宾 《海洋学报》2015,37(1):125-136
运用时间序列的沉积物捕获器对海岸与陆架海域沉降颗粒物进行采集,估算沉降通量,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分析沉降颗粒物的来源、组成、时空变化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福建罗源湾的实验表明,夏季罗源湾潮下带小潮至中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133.20~256.18g/(m2·t);由中潮向大潮变化期间单个潮周期的沉降通量明显增大,台风过后的大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373.99~590.51g/(m2·t);台风显著影响期间的沉降通量为746.34g/(m2·t);粒度分析及水动力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罗源湾潮下带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台湾海峡西北部内陆架海域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海域近底部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最大值为13.34g/(m2·d),由小潮向中潮沉降通量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底部温盐跃层层位上移,近底部垂向混合作用增强,致使底部再悬浮沉积物向上扩散,并最终被沉积物捕获器捕获。沉积物捕获器可以接收到再悬浮沉积物,结合底部边界层过程的观测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海底沉积物的侵蚀、沉降及埋藏过程,在研究海岸与陆架区沉积动力学、泥质区沉积记录的形成过程与保存潜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4.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o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marbled crabPachygrapsus marmoratus (Fabricius, 1787) from the Tunisian coast, an appropriate location to study biogeographical process...  相似文献   
195.
冬季西太平洋暖池与华南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0年全国台站冬季降水观测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冬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在1972年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折,20世纪70年代前两者弱的负相关未通过信度检验,而70年代后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5~-0.6。回归分析显示,70年代前,暖池对产生华南冬季降水的水汽条件以及动力条件等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其与华南冬季降水的关系不明显。70年代后,暖池偏暖时,在菲律宾海区域激发出一个显著的气旋性环流,该环流西北侧的偏北风不利于南海地区水汽向我国华南地区输送,华南地区水汽辐散增强,而且南支槽地区对流减弱,南支扰动不活跃且扰动不能向下游地区传播,华南地区扰动活动减弱,此外暖池偏暖使北半球经向环流显著增强,且下沉支位于我国华南地区,加强了华南地区的下沉运动,因而华南地区冬季降水显著偏少;暖池偏冷时,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96.
山东半岛南部一次沿海强降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2年9月21日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强降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雨是在500hPa第1个西风槽过后第2个西风槽逼近的过程中产生的,850hPa以下为偏南的向岸风,且风速随时间增大,形成偏南的超低空急流,持续地向沿海输送水汽和能量,造成水汽辐合、湿度增大、对流有效位能升高。产生强降雨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远小于内陆地区。2在向岸的超低空急流的左侧产生中小尺度的涡旋和辐合上升,海岸地形抬升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加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强降水。3在雷达回波中,小尺度的对流单体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发展,后期在日照附近的沿海形成弓状回波,向东南海区移动。  相似文献   
197.
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下的暴雨落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兴池  郭俊建  王业宏  侯淑梅 《气象》2015,41(4):401-408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下的暴雨过程,发现暴雨落区并不与低涡位置及路径一致,因而不能简单的按其位置和路径预报暴雨落区,应着眼于暴雨发生的物理机理,注意分析影响系统的空间结构、发展阶段和地面形势的演变特征。在有锋面系统影响时,初始对流往往由锋面触发,因此,暴雨的第一落区在锋面附近。冷锋触发的暖区暴雨随后出现,不需强的动力辐合条件,可能远离低涡中心,而是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高温湿舌内。另外,应密切关注周边初生的对流云团及其移入时造成的暴雨。  相似文献   
198.
Extracts of the viscera of Haliotis iris (Martyn, 1784) were shown to hydrolyse 2‐hydroxy‐5‐nitrophenyl sulphate at pH 5.5, and the p‐nitrophenyl derivatives of α‐ and β‐D‐galactose, α‐ and β‐D‐mannose, α‐L‐lucose, β‐D‐glucuronic acid, β‐N‐acetyl glucosamine and phosphate at pH 4.0 and 5.5: p‐nitrophenyl‐β‐L‐fucose was not hydrolysed.  相似文献   
199.
根据2011年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沿岸产卵场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鱼卵、仔稚鱼72个种类,分别隶属11目38科48属。其中鱼卵29种,分别隶属6目18科24属;仔稚鱼55种,分别隶属10目29科40属。4—6月仔稚鱼数量呈逐月递减的趋势,而鱼卵数量6月最多,5月最少。鱼卵优势种4月以斑鰶、棱鱚、小黄鱼与蓝点马鲛为主,5月以斑鰶、鳀、龙头鱼、银鲳、蓝点马鲛与石首鱼科为主,6月以鳀、龙头鱼、多鳞鱚与鲱科鱼类为主;仔稚鱼优势种4月以虾虎鱼类、褐菖鲉与平鲉科为主,5月以鳀、虾虎鱼类、棱鱚、斑鰶与长鳍篮子鱼为主,6月以鳀与虾虎鱼类为主。斑鰶、鲳鱼、小黄鱼、棱鱚、蓝点马鲛与褐菖鲉的产卵盛期为4月,而鳀与龙头鱼的产卵盛期为6月。  相似文献   
200.
Using a simple damped slab model,it was possible to show that a local wind induced 88%(15 of 17)of the near-inertial oscillations(NIO)observed in the mixed layer near the east coast of Korea from 1999 to 2004.The model,however,overestimated the energy level in about two-thirds of the simulated cases,because the slab model was forced with winds whose characteristic period was shorter than the damping time scale of the model at 1.5 d.At the observation site,due to typhoons and orographic effects,high-frequency wind forcing is quite common,as is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energy level in the slab model results.In short,a simple slab model with a damping time-scale of about 1.5 d would be enough to show that the local wind was the main energy source of the near-inertial energy in this area,but the model could not be used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amount of the work done by the wind to the mixed l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