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7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284篇
测绘学   911篇
大气科学   384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605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74篇
自然地理   304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65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81.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地理学报》2007,62(6):609-620
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 研究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中, 所选取 的16 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每个旅游节点与5.19 个其他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与辐射联系; 平均每个旅游节点充当旅游流中介者次数为6.07, 旅游节点之间距离相互联系比较紧密。但各旅游节点之间分布不十分均衡,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新街口、总统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处于核心点, 旅游网络中集聚和辐射功能都很强, 且结构洞水平较高, 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非替代性区位优势, 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旅游流瓶颈问题。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密度不是很高(0.35), 旅游空间网络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分层, 其中共有7 个旅游节点成为核心区的成员, 核心区内部成员间联结密度达0.81, 形成了强中心线型结构。同时, 根据Dianne Dredge 提出的旅游目的地3 种空间结构模型, 结合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判定了南京市城市旅游空间发展阶段及布局模式为发展阶段的多节点布局模式。最后, 指出了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2.
杨振山  蔡建明 《地理研究》2007,26(2):363-372
都市农业是城市化进程中崭新的农业形态,但缺乏对其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实证研究。本文基于对互润(国际)食品集团的调查实例,详细分析了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的成长机理,指出制度平台、政府行为和社区沟通是企业发展的外层机理,是企业平稳运行的基础;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不断的扩张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内层机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及市场的内、外部控制所形成的内核机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据此,文章总结了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并就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如何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83.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   总被引:40,自引:10,他引:30  
周素红  闫小培 《地理学报》2005,60(1):131-142
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广州城市二维形态和三维形态与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二者存在一定互为因果的关系;交通方式的转化对城市形态的演化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城市形态引导着交通需求的总量和布局;同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是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产生的原因和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模型分析表明,近年来广州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均衡性增强,直接影响了交通需求的产生与分布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有利于居民就近选择就业,并使通勤交通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此外,居住与就业人口迁移先行,引导公共设施的发展也是近年来广州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公共设施服务空间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需求作用型和供给作用型两种相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984.
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周素红  闫小培 《地理科学》2005,25(6):664-670
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的两大载体,城市居住与就业用地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发展及空间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大城市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展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分析了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宏观空间组织模式和不同片区的居住-就业中微观空间组织模式等,并从历史因素、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角度揭示了广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居住-就业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和规律。论文倡导多元化的土地开发模式,提倡从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的角度调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达到提高城市运作效率的目的,并试图在研究视角上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85.
苏州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IntroductionThe conversion of natural system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been the primary basis for the successful growth of human populations for the last 9,000 years (Kates etal., 1990). The conflict between urban and agricultural land use, however…  相似文献   
986.
转型期广州大都市区户籍贫困人口特征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媛  薛德升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06,26(3):248-25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广州市户籍贫困人口总量增加,贫困阶层种类由单一走向多元,新增种类中的下岗失业无业、在业低收入者成为救助对象主体.救助对象从基本没有收入的个体为主拓展到有少量收入的家庭为主,贫困深度降低.受到历史继承、单位制和工业企业改革、住房市场化和住房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户籍贫困人口区际空间分布和集聚的相对差异增加,贫困人口在内城外围区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在大都市区形成绝对改善区、相对缓解区、变化微小区、相对加重区和绝对加深区5种地域类型.对少数贫困  相似文献   
987.
The ozone forming potential of VOCs and NOx for plumes observed from several cities and a power plant in eastern Germany was investigated. A closed box model with a gas phase phot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was employed to simulate several scenarios based upon aircraft observations. In several of the scenarios,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NOx, VOCs, and SO2, were reduced to study the factors limiting the O3 production. Ozone production was limited by the initial VOC concentrations for all of the simulated plumes. Higher O3 concentrations were produced with reduced initial NOx. In one sample with high SO2 mixing ratios (>100 ppb), SO2 was also identified 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the production of O3.  相似文献   
988.
郑州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建立郑州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原则,论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总体结构、运行环境、功能和数据标准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89.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Changjiang Delt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annual mean meteorological data since 1961,including air temperature,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sunshine duration and visibility at 48 stations in that area(southern Jiangsu and northern Zhejiang),and its adjacent areas(northern Jiangsu,eastern Anhui and southern Zhejiang),together with the environmental dat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getting warmer in the Changjiang Delta and cooler in adjacent areas,thus the Changjiang Delta becomes a big heat island,containing many little heat islands consisting of central cities,in which Shanghai City is the strongest heat island.The intensity of heat islands enhances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oes up.From the year 1978.the beginning year of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to the year 1997,the intensity of big heat island of Changjiang Delta has increased 0.5℃ and Shanghai heat island increased 0.8℃.However.since 1978 the constituents of SO2,NOx and 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in the atmosphere,no matter whether in the Changjiang Delta or in the adjacent areas,have all increased,but pH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decreased.In the meantime,both sunshine duration and visibility are also decreased,indicating that there exists a mechanism for climate cooling in these areas.Ou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mechanism for climate warming in the Changjiang Delta may be associated with heating increase caused b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It is estimated that up to 1997 the intensity of warming caused by this mechanism in the Changjiang Delta has reached 0.8-0.9℃,about 4-4.5 times as large as the mean values before 1978.Since then,the increase rate has become 0. 035℃/a for the Changjiang Delta.It has reached 1.3℃ for Shanghai in 1997,about 12-13 times as large as the mean values before 1978.This is a rough estimation of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rate caus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90.
戴福初  李军  张晓晖 《地球科学》2000,25(2):209-214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场地选址的基础 .以兰州市为例 ,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为开发平台 ,建立了城市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 ,将城市用地类型分为高层建筑用地、多层建筑用地、低层建筑用地、垃圾填埋用地及自然保护用地 ,系统分析了各类用地与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模型 ,对不同的用地类型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GIS与评价模型的结合可以快捷、准确地进行城市建设用地与地质环境的协调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