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16篇
  免费   2089篇
  国内免费   2636篇
测绘学   1458篇
大气科学   1326篇
地球物理   2219篇
地质学   6623篇
海洋学   1256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1463篇
自然地理   7103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765篇
  2021年   786篇
  2020年   744篇
  2019年   852篇
  2018年   655篇
  2017年   677篇
  2016年   730篇
  2015年   781篇
  2014年   832篇
  2013年   1151篇
  2012年   991篇
  2011年   1000篇
  2010年   811篇
  2009年   902篇
  2008年   886篇
  2007年   994篇
  2006年   943篇
  2005年   853篇
  2004年   814篇
  2003年   690篇
  2002年   654篇
  2001年   619篇
  2000年   625篇
  1999年   534篇
  1998年   408篇
  1997年   357篇
  1996年   252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21.
廖家坪高陡斜坡详细勘查结果表明廖家坪坡体上分布有7层软弱层,发育有两组高倾角节理,相互垂直,形成众多危岩体岩柱。上部软弱层为蠕滑层,悬崖壁存在的众多危岩体及岩柱以软弱层为基底。根据平推式滑坡的变形失稳机理分析,计算其起动临界水头高度,认为该斜坡上部坡体平推式滑动的可能性较小。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认为由于基础风化压缩,也可造成硬岩拉张,形成次生倾倒破坏;采用离散元分析验证了廖家坪高陡斜坡倾倒破坏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野外调查的变形破坏现象完全一致,表明该高陡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为倾倒失稳模式。这一破坏模式的判定为廖家坪高陡斜坡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2.
根据GIS3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GIS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特点,说明了GISystem、GIScience和GIService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提出了基于GIS内涵的三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3.
大冶铁矿的开发利用在为我国的钢铁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矿区的地表环境、森林资源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矿山公园的规划实施可极大地改善矿山环境,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4.
平山县泥石流的形成特征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山县是河北省太行山区主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区,每年7~8月份强降雨期间,沟谷源头侧壁岩土体在雨水的浸泡下失稳破坏,形成崩塌与滑坡,崩滑的岩土体与沟源洼地中积聚的洪水迅速混合形成泥石流。本文认真分析了该区泥石流的分布概况,研究了泥石流灾变的形成特征,并从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和动力条件两方面分析了泥石流发生的机理和崩滑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5.
利用基础测绘数据中房屋数据获取和编辑的方法,探讨1:10 000基础测绘数据中的建筑物在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和建模中的应用以及目前基础测绘数据与城市建模数据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6.
开发利用好水利信息资源为水利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资源是行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既是行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行业信息化的归宿。对于水利这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需要逐步实现水利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利用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7.
信息化是工程设计单位实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建设"网络化市政工程集成应用系统"是市政总院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行业信息化目标指引下而提出的信息化构想。其总体思路是建立以工程项目设计管理为主线的信息平台,实现覆盖设计全过程和全院各部门的、设计与管理一体化的集成应用系统。以此系统的建设为案例,通过介绍系统的基本目标、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为工程设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最后通过总结系统实施过程中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引申出工程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28.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中部Ш区块原油或油砂抽提物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或油砂抽提物中25-降藿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井区或同一口井不同深度(层位)的原油25-降藿烷的相对含量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表明其所遭受的生物降解程度有所差异,沿构造带从南到北,同一油层中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增强,比如位于构造北部(构造部位相对较高)的永1井、永3井侏罗系原油25-降藿烷丰度较高,表明生物降解比较明显,而位于南部(构造低部位)的永6井白垩系和侏罗系油层中的原油均无明显的生物降解现象;同一口井随深度增大生物降解作用将弱,如永2井浅部白垩系油层的原油降解较严重,而深部西山窑组的原油降解作用则不明显.根据原油生物降解的特征,结合车-莫古隆起调整对研究区油气成藏的影响,讨论了原油生物降解差异分布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29.
In many cases, the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to boos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dry areas has led to a continuous decline in groundwater levels; this has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such exploit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mited budgets and scarce hydrological data often do not allow groundwater resources to be assessed through groundwater modeling.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of a low-cost water-balance approach to ground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s in a 1,550 km2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western Syria. The past development of irrigated agriculture and its effect on the groundwater system were studied by analysis of Landsat images and long-term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respectively. All components of the groundwater balance were determined. Groundwater recharge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chloride mass balance method.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groundwater levels have declined, on average, 23 m, coinciding with a two-fold increase in the groundwater-irrigated area. Groundwater resources are currently depleted by a value that lies between 9.5×106 and 118×106 m3 year?1, which is larger than can be compensated for by a future decrease in natural discharge or changes in boundary conditions. However, groundwater resources are likely to be sufficient to supply domestic and livestock need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30.
This excursion guide results form a field trip to the Glarus nappe complex organized by the Swiss Tectonic Studies Group in 2006. The aim of the excursion was to discuss old and recent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Glarus thrust. The major aspects were (i) the interplay between deformation, fluid flow and geochemical alteration, (ii) episodic versus 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d fluid flow, and (iii) the link between large-scale structures, microstructures, and geochemical aspects. Despite 150 years of research in the Glarus nappe complex and the new results discussed during the excursion, there exist controversies that still are uns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