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365篇
地质学   397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分析了乌什-阿图什地震危险区所处的柯坪块体地震时空活动特点:6级以上地震均沿块体边缘分布;6级地震时序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表现出轮回特征;6级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较为普遍,相关构造带以增强-平静为主要特征;响应地震的地点指示意义较为明确。文中还对危险区异常判定及2009年块体3次5级地震异常跟踪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52.
953.
通用X射线衍射仪微机改造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连存  黄俊杰 《岩矿测试》1999,18(4):303-307
详细分析了X射线衍射仪结构,介绍了改造此类仪器的方法,包括计算机接口设计和软件编程、安装等,整个展示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和操作的方便性。  相似文献   
954.
单向聚束质子激发X射线研究超导材料合成中的重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PIXE)分析技术,以能量为2.0MeV的质子束为激发源,利用单元四极磁透镜对带电粒子束的单向聚束本领,对超导材料样品CaSr2Bi2Cu2O8进行了扫描PIXE分析,获得了其中元素X射线强度的垂向分布数据。在没有质子数数据参数的情况下,针对这种样品组成已知的特殊性,采用了内标迭代定量分析方法,获得了各元素的垂向浓度分布结果。强度和浓度数据均表明,元素Ca主要分布在样品的顶部表层,证明人们关于超导材料合成过程中存在重力效应影响的推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55.
We present the analysis of optical and X‐ray XMM‐Newton data of the source 4U 1344‐60. On the basis of the optical data we propose to classify 4U 1344‐60 as a Seyfert 1.5 galaxy and we measured a redshift value z = 0.012 ± 0.001. The observed X‐ray spectrum is complex. The continuum emission can be described as a power law obscured by two neutral absorption components. 4U 1344‐60 exhibits a broad and skewed iron line at 6.4 keV most likely originated in a few gravitational radius of an accretion disc. The analysis also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two narrow emission line‐like features at ∼4.9 keV and ∼5.3 keV. Assuming that hot spo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accretion disc, orbiting very close to the black hole is responsible of these emission lines, the accretion disc would present an inclination of 20° and the active regions would be located in the 6–10 R g radius range. (© 2006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956.
层析成像二阶段射线追踪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获 《岩土力学》2005,26(7):1157-1160
采用层析成像二阶段射线追踪技术,对混凝土构件的内部质量进行检测。在不损伤检测对象内部结构的前提下,用专用检测设备获取投影数据,并选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和重建成像技术,反演检测对象内部未知物理量,生成二维、三维图像以重现检测对象的内部特征,提供混凝土构件测试断面上的完整信息,对缺陷做出详细的解释,提高测试精度。层析成像技术是病害检测技术发展的主流,此方法检测费用相对较低、速度快、检测信息丰富、检测手段多样化,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57.
序贯平差有一套规律性很强的递推公式,易于编程实现且占用较小的内存,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随着序贯进程的发展,观测信息不断丰富,使平差质量逐渐变好。本文对序贯平差质量跟踪检验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信噪比统计量,跟踪序贯平差过程评估中各待估参数估计质量的方法,并据此确定序贯平差进程的终止方式,在确保平差质量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计算的工作量。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有效,信噪比指标对序贯平差质量变化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958.
本文以MSIS90大气模式和3D NeUoG电离层模式为大气背景,用三维射线追踪法模拟研究了太阳活动强度、地方时、掩星平面方位角对弯曲角电离层残差和温度电离层残差的影响,以及电离层残差对全球日平均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离层残差是平流层顶部(35~50 km)和中间层底部(50~70 km)掩星大气温度反演的主要误差.在太阳活动活跃期,电离层残差对单一掩星事件的平流层顶部平均温度的影响可达1.8 K,中间层底部平均温度的影响可达7 K;对全球日平均温度的影响在平流层顶可达-0.6 K,在70 km高度处可达1.2 K.发展新的电离层改正方法或电离层残差修正算法对提高掩星大气反演精度和全球气候监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59.
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子午工程朔州观测站的全天空气辉成像数据,以及FY-2气象卫星云顶亮温数据(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气象再分析数据和地闪数据,研究了2013年8月10日(LT)发生在内蒙古地区的雷暴活动激发的中高层环状重力波(Concentric Gravity Waves,CGWs)事件.根据最小二乘法的拟合结果和色散关系理论曲线,确定了激发中高层环状重力波的强对流系统,该对流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08.9°E,40.47°N),重力波激发于雷暴初期,此时TBB低于220 K的深对流面积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次雷暴活动越来越强,深对流面积在23:00达到最大,在23:30-24:00 LT时闪电频数最高,达到120.7 fl/min,随后深对流逐渐消散.在中高层87 km处OH(羟基)气辉层观测到的一次CGWs事件的两组波纹,分别沿水平方向传播了149.64 km和174.25 km,相应位置处的水平波长分别为12.67 km和16.75 km,周期分别为8.56 min和10.72 min,激发时间分别为19:34 LT和19:40 LT;随着水平传播距离的增加,CGWs水平波长增大.  相似文献   
960.
Research on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catchments of the Old Mill reservoir and Slapton Lower Ley, South Devon, has attempted to discriminate changing catchment sources on the basis of downcore variations in the mineral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ke, reservoir and floodplain sediments. Here, we examine these downcore variations and also explore the variability in catchment sources and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ic controls on mineral magnetic signatures of topsoils and subsoils. Particle size controls on the mineral magnetic signatures are explored by an analysis of a fractionated sediment sample, whilst the possible impact of diagenesis is assessed by an examination of the Mn profiles in the lake and reservoir sediments. From this analysis it is evident that the mineral magnetic signatures of well sorted floodplain deposits are more likely to reflect the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of the transported material. By contrast, the mineral magnetic record in the sediment of Slapton Ley appears to be most strongly influenced by dissolu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The sediment of the Old Mill reservoir provides the only suitable recor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 simple mixing model which is developed in order to quantify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topsoil and subsoil through time.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attempting to reconstruct sediment sources in highly eutrophic lakes and emphasizes the uncertain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simple mixing models.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