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GIS based ecotourism potential of Munessa Shashemene Concession Forest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in Ethiopia. Landsat images from 2009/2010 and 2013 were used to drive baseline data including land cover, land use, stream and road. Elevation based agro-ecology and slope map were derived from SRTM DEM. Rapid wild animals survey, identifying the location of known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unique featur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filed with the help of key-informants. A suitability model was designed in GIS environment to assess the suitability of an area for tourism considering suitability factors such as land cover types, wild animal zone, unique features, topography and distance to a road. The result showed areas which are highly suitable, moderately suitable, marginally suitable, or unsuitable for tourism. The old giant, Podocarpus (Podocarpus falcatus) trees that serve as habitat of the endangered and endemic mountain nyala (Tragelaphus buxtoni), were identified as very high suitable areas for tourists. The highly suitable areas include forest area along the lake which is seasonally visited by mountain nyala and areas of plantation forest that are found adjacent to natural forest. These areas follow remnants of the natural forest and found along boundary between the mid-highland and the highland agro-ecologies.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types consisting of maize/haricot-bean and wheat/barley were evaluated as marginally suitable, nevertheless these could be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for agri-tourism.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concession area is found to be a suitable area with its huge potential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2.
旅华美国游客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凯 《地理学报》2012,67(4):557-573
色彩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的重要外显形式与构成,其虽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但其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几近空白.本文以旅华美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为研究内容,通过10 批次全程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取了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旅华美国游客的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维度模型,并通过二次定点调研方式对本研究的理论饱和度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 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色彩基调与建筑、旅游吸引物、人际影响、差异性文化感知、旅游经历、旅游目的地人文与自然环境;② 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由视觉色彩和理念色彩两部分构成;③ 游客的个人偏好和旅游情感会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并直接导致游客产生行为意图;④ 游客的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会刺激并促使游客产生行为意图.本文讨论中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加工的发生机制与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23.
基于认知地图的中国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认知是地理信息科学、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命题,对于游客旅游决策也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尺度的游客所关注的旅游空间对象都有差异,而国际游客则具有空间活动范围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明显的空间认知特点。根据地理空间认知和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国际游客的旅游空间认知模式问题,着重探讨了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的基本过程、特征以及基于不同空间信息表达方式的游客空间认知效果等3个方面。研究发现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主要集中在旅游空间功能认知、旅游空间格局认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4.
旅游食物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首要内容。随着旅游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食物消费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对旅游食物消费的研究仅限于对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食物卫生等方面,处于描述性研究的初级阶段。国际上旅游食物消费研究起步较早,内容也较为全面,除对旅游食物安全风险、食物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进行广泛探讨外,更在游客食物消费行为、旅游食物消费综合效应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成果。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和梳理国内外食物消费研究文献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旅游食物消费发展阶段和特征,并重点从游客食物消费行为模式、旅游食物资源开发、旅游地美食节庆与营销、旅游食物安全与风险、旅游食物消费与旅游地发展、旅游食物消费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等6个方面对旅游食物消费的研究内容和进展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现阶段旅游食物消费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25.
对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本文采用K-Means聚类法对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数进行时空聚类,分别从省内和国内(省际)两个尺度上讨论了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变化的阶段性和市场划分,结果表明,1998~2005年间省内旅游流和国内(省际)旅游流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并较好地划分出了四种不同的客源地类型。根据时空聚类中不同类别中心点的变化,详细论述了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和国内(省际)旅游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揭示了不同类别之间旅游流整体变化特征,可为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旅游区的运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K-Means聚类法能够从不同尺度上揭示旅游流时空变化的详细信息,可作为旅游流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分析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26.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总体趋势与区域差异:1996~2005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1996~2005年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的截面数据,通过构建评价表征指数,对中国入境游客消费变动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显著增加,但仍属于滞后性消费。旅游消费结构"九五"期间有较大变动,"十五"后趋于稳定合理。从入境旅游消费区域差异看,相对于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区域差异变动和消费结构呈现稳定状态;但是相对于旅游外汇收入水平,接待境外游客较多的地区恰恰也是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偏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近10年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主要助推因素仍主要来自接待入境游客规模的整体扩张,游客消费水平并没有质的提高。因此,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通过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来促进旅游消费质量的提档升级,将是实现入境旅游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7.
选取西安国内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合图法(co-plot)综合游客的特性和游客造访的景点(区)特征对西安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结果发现西安旅游资源划分成四大类,属于同一类的旅游资源在游客旅行特征和资源特性方面存在共性,各类之间的旅游资源在此两方面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构建了西安的游客旅游空间模型。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合图法在图形展示上具有传统多元统计方法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基于游客和资源的综合分析为旅游资源分类和旅游空间模型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8.
基于兰州市198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3个指标,对兰州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全年旅游气候舒适期可达7个月,旅游最舒适月份从5月持续到9月,不适宜期主要集中在冬季的1月、12月。结合2010—2014年兰州市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数据,划分了兰州市旅游淡旺季和客流量月指数;综合分析客流量月指数与三个指数关系得出: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气候舒适度呈明显的相关性,客流量月指数与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呈正相关,与着衣指数呈负相关,且3个指数与客流量月指数相关性较好,都在0.7以上。  相似文献   
29.
以2001—2016年入境外国休闲旅游者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地理集中度、市场收敛性和市场竞争态3项指标再分析旅华外国客源市场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旅华外国客源市场集中度较高,近6成客源来自亚洲,且主要依赖于韩国、俄罗斯、美国和马来西亚等核心市场;市场多样性不足,远程洲际市场对中国旅游规模的增长贡献不大;韩国最具竞争优势,蒙古最具发展潜力,其他市场的竞争潜力相对较弱。最后,通过比较休闲旅游数据与总体旅游数据的结果,发现以往基于总体入境旅游数据的研究结论有偏差:在市场占有率上,日本、蒙古、菲律宾和印度被高估,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被低估;在市场贡献上,意大利、瑞士、荷兰和加拿大被高估,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美国被低估;在市场竞争地位上,蒙古、菲律宾和印度被高估,泰国被低估。  相似文献   
30.
乡村旅游人地关系研究迫切需要新的视角。将乡村视作以旅游发展为基础的局域社会—生态系统,认为其本质是将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联接起来,构建一种"全景式"审视村域人地关系的分析框架。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以陕西秦岭北麓上王村为例,构建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模型,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以游客分类为基础,辨识了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获得稳态的关键变量,分析系统内部运行的动力机制。主要结论:1划分出生态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通过识别不同游客的旅游偏好,结合生态系统商品与服务的质量,以及资本变量,构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四维模型,理清指标的关键变量。2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维持系统稳态的阈值(退化系数)ω在0.2587~0.3605之间,各子系统的关键变量包括与生态旅游者相关的"娱乐方式"、"景区内部道路完善性"、"景区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和"人类是世界的主宰",与大众旅游者相关的"便宜的住宿"、"人类需要和环境和谐共处"和"景区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发展旅游的条件",与资本相关的"景区基础设施的退化程度"。3景区管理者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根据游客行为的特征和反馈,做出调整和改变,以应对和减缓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