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5篇
  免费   901篇
  国内免费   803篇
测绘学   445篇
大气科学   264篇
地球物理   311篇
地质学   3234篇
海洋学   43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60篇
自然地理   317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372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432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321篇
  2002年   335篇
  2001年   304篇
  2000年   288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小城镇旅游发展力量分散,生存于大中城市的夹缝中,竞争力薄弱.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已逐渐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大中城市旅游发展的饱和状态已难以满足游客追求精神享受、身心愉悦的需求.因此加强对小城镇旅游竞争力研究是形势所需.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沙县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竞争力的建议,为推动沙县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2.
罗文斌  谭荣 《地理研究》2012,31(6):1103-1110
根据对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概念的界定,从城市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公共交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旅游水平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杭州市2001~2009年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发现:杭州市9年间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系数呈现持续递增趋势,2009年为0.8043,达到"非常协调"等级水平。尽管如此,但各年之间的改善系数却并未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杭州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存在同步推进规律,两者之间协调状态会持续朝着理想最优方向推进。然而,各年协调状态改善程度非持续递增现象说明杭州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状态存在"恶化"的风险,需要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953.
城市拓展对资源消耗的影响程度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艳军  张婧 《地理科学》2012,(9):1093-1098
构建脱钩状态模型和响应程度模型,通过定量研究1995~2010年长春市城市拓展对资源消耗的影响程度,得到以下结论:①长春市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总体呈现"双增长"特征,城市快速拓展导致的资源消耗及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②长春市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始终处于"相对脱钩"状态,且资源消耗增长速度随着城市拓展呈先相对下降、后又相对提升的趋势。在城市拓展规模保持总体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资源消耗变化是影响二者脱钩状态与脱钩程度演化的关键因素;③随着长春市城市拓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资源消耗增长的影响程度持续增大,进一步说明城市拓展作为资源消耗的驱动力,其变化是导致长春市城市拓展对资源消耗影响程度增大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954.
章锦河  刘珍珍  陈静  周晶  李曼 《地理科学》2012,(10):1161-1167
出境旅游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响应。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分析是制定出境旅游政策的基础之一。根据1985~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和国际服务贸易时间序列的相关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系统探讨了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关系。得出结论:①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②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③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短期波动回归长期均衡关系;④出境旅游是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Granger原因,但不是国际服务贸易进口的Granger原因,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均是出境旅游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955.
不同游客吸引半径景区国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包战雄  袁书琪  陈光水 《地理科学》2012,(10):1168-1175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最重要环节。选择具有不同游客吸引半径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太姥山山岳景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客交通的问卷调查,探讨不同景区国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基本规律。研究表明,随着游客吸引半径增加,人均碳排放量显著增加,表现为福州森林公园<太姥山<武夷山。虽然每人每公里碳排放量亦表现为福州森林公园<太姥山<武夷山,但人均旅行距离的增大则是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在350 km以内,每人每公里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随距离增加变化不明显或略微下降;而350 km以上,两者均随距离增加而急剧增长,这与距离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有关。从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看,350 km大致可作为中途和长途旅行划分的界线。3个景区的年碳排放总量大小顺序为:武夷山>太姥山>福州森林公园,平均碳排放密度则表现为武夷山>福州森林公园>太姥山。各景区长途旅游者和乘坐飞机旅游者均占景区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大部分,且其比例随景区游客吸引半径的增加而增多。因而减少长途旅行和乘坐飞机次数是降低景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56.
珠海市旅游用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莹雪 《热带地理》2012,32(4):444-451
从生态环境质量、结构、功能3方面构建旅游用地演变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定量评价近23a来研究区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对生态环境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珠海市旅游用地变化对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为-0.24,斗门区、金湾区和香洲区分别为-0.28、-0.13和-0.29。表明珠海市旅游用地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是负面的。其深层的影响机制是:首先,旅游用地空间分布与地类结构演变的欠合理;其次,旅游用地规模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生态内涵建设,旅游用地复合化开发层次偏低。  相似文献   
957.
程占红  赵蒙 《干旱区地理》2012,35(4):578-586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计算物种的多样性指数、科属、区系、生活型和生态型特征,利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对五台山旅游干扰下植物多样性的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理因子和物种多样性的作用下,各类植被景观区表现出一定的格局规律。在排序图上,以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为主的Ⅲ区、Ⅳ区和Ⅶ区位于左侧,以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为主的Ⅰ区、Ⅱ区、Ⅵ区和Ⅴ区位于中间,仅有乔木层的Ⅸ区位于右侧。坡位、海拔和旅游影响系数与DCA第一轴和第二轴的相关性均较大,说明这3个因子对植物多样性的格局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有益于五台山景区的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958.
塔里木河中下游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0-2008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比较和定量分析塔里木河中下游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各县市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总量、用水效益、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的变化过程,建立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用水总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巴州各市县的用水效益都在不断提高,基本上是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其用水效益也高。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呈线性增长关系,巴州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用水效益的增加有较大影响,城镇化水平提升一个百分点,用水效益增加2.62 元/m3。巴州的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总量之间对数增长关系不明显,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今后需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用水效益,促进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呈现出城市化水平高、用水总量低、用水效益高的高水平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959.
 中亚咸海流域地处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中心,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过去百年来中亚咸海流域气候、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均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分析中亚咸海流域气候-水-生态-人类活动的关系,对自然与人文相近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最新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对比研究近50 a来新疆及近80 a来中亚咸海流域的气温、降水和主要河流的径流变化情况,结合二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变历程,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与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后借鉴中亚咸海流域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的综合关系,讨论气候变化下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应性对策。结果表明:近80 a来,新疆与中亚咸海流域气候呈现较为一致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者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呈现“暖干”向“暖湿”转型迹象,河川径流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由于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的迅速、持续增强,研究区生态环境呈现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恶化趋势。立足于有利的气候时期,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关键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的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应对气候变化下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960.
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共生关系检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区域背景和旅游区域合作的共生环境,青藏地区旅游在本质上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从定量评估的角度分析了青藏地区之间的共生关系,结果显示:青藏地区两共生单元之间存在正相关;共生单元之间的特征共生度均为“+”,表示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为共生关系,且两个单元处于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共生单元相关系数0.5<θMa<1,说明青海入境旅游对西藏的影响较大,而西藏入境旅游对青海的影响却较弱。说明地理邻近和历史关系结构邻近的青藏文化地理单元入境旅游之间紧密相关,存在较强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