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2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96篇 |
地质学 | 133篇 |
海洋学 | 20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6篇 |
自然地理 | 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红外生命探测仪的研制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震现场救灾被动红外生命探测的原理,详述了HSY- 1 型红外生命探测仪的设计和实验结果。该仪器探测距离大于15 m ,探测视场超过35°,功耗小于12 V50 mADC。 相似文献
452.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方法很多,如地壳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等方法,本文利用井壁崩落法、套芯法及有限元数值模拟所得结果,研究分析了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453.
为探究逆断层活化对无煤柱自成巷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实践、现场监测的方法,对逆断层活化作用机理和影响区域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构造应力和自重应力的双重作用下,逆断层对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及采后顶板压力有显著的影响。当工作面靠近逆断层时,逆断层开始局部活化;工作面到达逆断层位置时,受工作面采动剧烈影响,导致逆断层全面活化,超前支承压力急剧增加,应力集中系数为4.75。揭露逆断层之后,上覆岩层的压力由逆断层上盘传递到采空区后方,造成采空区后方支承压力升高,经模拟分析判断出逆断层下盘对工作面围岩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影响范围为85 m,该范围是围岩控制重点区段。利用具有高恒阻力、高延伸率和高预紧力超常力学特性的恒阻大变形锚索、精准顶板预裂卸压技术和成巷围岩联合支护技术,得到巷道围岩滞后工作面150~190 m范围内保持稳定,该技术可以实现围岩变形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454.
从低幅度构造识别的影响因素出发,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北—葡萄沟地区侏罗系七克台组低幅度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并以主要成藏期七克台组古地貌特征和沉积相分布特征进行低幅度构造成藏模式分析。研究表明:葡北—葡萄沟地区侏罗系七克台组低幅度构造识别受其埋藏深度和上覆地层平均速度的控制和影响,埋藏较浅且平均速度较小是低幅度构造易于识别的重要特征;该区火焰山断裂和七克台组上部泥岩控制着低幅度构造的垂向运移,缓坡带断裂结合七克台上部的泥岩盖层控制着葡北地区低幅度构造侧向运移+垂向运移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55.
456.
457.
基于变点分析法提取地势起伏度——以青藏高原为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青藏高原区域大尺度SRTM3-DEM为数据源,运用GIS的窗口递增分析法依次计算2×2、3×3、4×4、5×5、…、32×32窗口下的地势起伏度,然后采用均值变点法科学的分析平均地势起伏度的最佳统计面积并进行分级分析,得出实验区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1.17km2,地势起伏度可分出八级,其中小起伏山地分布最广。高原边缘的地势起伏度普遍较大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与河流朔源侵蚀作用强烈;而高原内部地势较为平缓,冰川、冻土作用下的侵蚀搬运可能对地势起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58.
当前采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同一地区用不同传感器,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波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把不同的遥感数据和非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地图更新时效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459.
460.
塔里木盆地中的大气环流及沙尘暴成因探讨--根据沙漠风积地貌和气象观测重建的风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沙漠风积地貌的形态可反映风向的长期变化, 作者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风积地貌形态所揭示的风向及盆地边缘气象站40年的风况分析和合并, 重建了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在分析冷空气入侵塔里木盆地的路径、盆地中不同时期热力状况的基础上, 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探讨了盆地中沙尘暴的成因.结果表明, 在暖季(春、夏), 由于地面对大气感热加热作用强烈, 形成了浅薄的热低压.当不同强度的冷空气入侵时, 尽管风场有所不同, 但都会分别在和田-于田-民丰一带、柯坪一带形成强大的辐合上升区, 使这两个地区成为中国沙尘暴发生频率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