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25篇 |
免费 | 1299篇 |
国内免费 | 5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44篇 |
大气科学 | 516篇 |
地球物理 | 2012篇 |
地质学 | 1592篇 |
海洋学 | 563篇 |
天文学 | 232篇 |
综合类 | 451篇 |
自然地理 | 4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25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47篇 |
2021年 | 242篇 |
2020年 | 259篇 |
2019年 | 256篇 |
2018年 | 207篇 |
2017年 | 259篇 |
2016年 | 265篇 |
2015年 | 245篇 |
2014年 | 294篇 |
2013年 | 352篇 |
2012年 | 299篇 |
2011年 | 285篇 |
2010年 | 241篇 |
2009年 | 245篇 |
2008年 | 304篇 |
2007年 | 295篇 |
2006年 | 270篇 |
2005年 | 227篇 |
2004年 | 199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187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138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143篇 |
1997年 | 121篇 |
1996年 | 100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在研究地壳结构的人工源宽角反射地震资料解释中,常规宽角反射波走时和射线路径计算大都假定地壳模型为层状块状均匀介质.为了逼近实际地壳结构模型,要求模型尺度较大,为了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可靠性,须减小模型离散单元的尺寸,但同时计算量大大增加,使资料解释的效率较低.为此,本文尝试同时提高宽角反射地震资料解释效率和可靠性的方法,即使用双重网格计算宽角反射地震波走时和射线路径的最小走时树方法.双重网格法在均匀介质内部仅计算大网格节点,在速度变化点、震源点和检波点区域,同时计算小网格节点;在界面边界点使用比介质内部节点更大的子波传播区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大尺度的层状块状均匀介质模型,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本文所提出的双重网格射线追踪方法的计算效率比单网格方法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92.
893.
894.
由于长排列广角地震采集中必定存在超临界角的广角反射信息,广角反射信息相对临界角内反射信息存在随偏移距变化的时移现象.本文研究了去广角效应下的走时反演成像,并将其应用到东南屯溪—温州的宽角地震资料.通过拾取中国东南屯溪—温州剖面宽角实际地震资料中P波垂直分量拾取到的反射P波走时,继而使用遗传反演方法进行处理,得到了该区丰乐、新安江、松阳、青田以及洞头五炮去广角效应与未考虑广角效应情况下的一维速度深度曲线,并对比了去广角效应前后的地壳结构界面形态.结果表明,广角效应去除前后影响主要体现在壳内层速度差异,地壳浅层界面深度的广角效应明显强于深层界面. 相似文献
895.
生物土壤结皮(BSC)是荒漠生态系统组成和地表景观的重要特征,在荒漠系统碳的源-汇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两种典型的BSC(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水分的连续测定,确定BSC光合和呼吸作用的有效湿润时间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建立了土壤水分驱动下的固碳模型。以2012年5月19—25日为例,计算了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在试验期间的日固碳量,并估算了两类结皮的年际固碳量。结果表明: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由于自身水文物理性质的差别显著影响到其下层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降雨是BSC固碳活性的重要来源,并且苔藓结皮更容易受到非降雨水(如雾水、凝结水等)的影响而使其固碳潜力大于藻类结皮。初步估算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的年固碳量分别可以达到33.33 g·m-2·a-1和14.01 g·m-2·a-1,其中由非降雨水所引起的固碳量达到了6.58 g·m-2·a-1和2.65 g·m-2·a-1,分别占到了全年固碳量的19.7%和18.9%。充分肯定了BSC在荒漠人工植被区碳汇的功能。 相似文献
896.
西南三江地区造山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江地区单凭“一次造山”是难以圆满解释的。本文试以“多次造山”多期成矿”的思路作出合理说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多岛海造山阶段,羌塘弧、江达弧和临沧弧应为前锋弧,其后由一系列弧后盆地和岛弧或残余弧(或微大陆)组成。中生代中-晚期为陆内俯冲造山阶段,推测金沙江带、哀牢山带和龙门山-锦屏山带为俯冲主边界,从而形成本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带,控制相应矿产的分布特征。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阶段,造成特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具有生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897.
用水氡最大变化率法对强震时间作中短期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水氡变化率的物理含义以及变化率动态图象的生成方法,强震前在动态图象上存在着变化率≥0.06高值异常区,异常区中心的最大变化率随时间有规律地演化,且与发震时间有着良好的统计关系。据此提出4个时间预测指标。检验性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的发震时间段长短大多数为2至6个月,可满足强震的中短期预报尺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98.
none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2013,50(2):112-116
AbstractUsing examples from the governmental, commercial and educational se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 maps and mapping using satellite imagery is outlined. The emphasis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design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which are evident in these products. Contrast and legibility problems and image clutter are considered, bu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stitutional impediments to the collaboration of specialists in researching and designing such maps may be of most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progress in the use of such maps. 相似文献
899.
下击暴流是雷暴天气产生的近地面短时强风,具有和大气边界层近地风显著不同的风场特征,其风荷载数值模拟方法也和常规风荷载模拟方法不同。在将下击暴流风速表达为时变的平均风速和调制的非平稳脉动风速之和的前提下,本文采用基于改进的OBV模型(Oseguera and Bowles/Vicroy(OBV))的方法来模拟平均风速,其平均风速直接由改进的OBV模型表达,而不同于已往研究中将平均风速表达为竖向风剖面与时间函数的乘积,并采用结合快速傅里叶变化的谐波叠加法来模拟调制的非平稳脉动风速。改进的OBV模型考虑了下击暴流的风暴中心移动和强度演化的影响,更准确地描述了下击暴流的实际物理过程。通过实例仿真,说明结果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900.
东伙房金矿床成矿构造条件及成矿时代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伙房金矿床从空间和时间看,固阳~察右中旗韧脆性变形带控矿是间接的,而其变形带附近有成生联系的破裂带控矿则是直接的。固阳~察右中旗变形带及容矿断裂经历了多期变形历史,具有从韧性~脆性变形的全过程。但同成矿期活动明显地表现为脆性破裂。这种浅层次的破裂系统为金矿热液在由深部向上运移过程中,温压条件的改变和金矿的沉淀提供了适宜的物理条件,控矿断裂显示了张性特点,反映了容矿断裂在成矿期自由度相对较大,处于一种扩张的环境之内。金矿形成于中生代这一特定的构造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