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96篇 |
免费 | 3696篇 |
国内免费 | 47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96篇 |
大气科学 | 3094篇 |
地球物理 | 3703篇 |
地质学 | 10711篇 |
海洋学 | 3919篇 |
天文学 | 266篇 |
综合类 | 2221篇 |
自然地理 | 88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3篇 |
2023年 | 433篇 |
2022年 | 1153篇 |
2021年 | 1332篇 |
2020年 | 1255篇 |
2019年 | 1420篇 |
2018年 | 1151篇 |
2017年 | 1356篇 |
2016年 | 1373篇 |
2015年 | 1434篇 |
2014年 | 1640篇 |
2013年 | 1792篇 |
2012年 | 1809篇 |
2011年 | 1730篇 |
2010年 | 1408篇 |
2009年 | 1647篇 |
2008年 | 1503篇 |
2007年 | 1793篇 |
2006年 | 1748篇 |
2005年 | 1530篇 |
2004年 | 1431篇 |
2003年 | 1256篇 |
2002年 | 1131篇 |
2001年 | 854篇 |
2000年 | 716篇 |
1999年 | 602篇 |
1998年 | 506篇 |
1997年 | 459篇 |
1996年 | 411篇 |
1995年 | 339篇 |
1994年 | 313篇 |
1993年 | 258篇 |
1992年 | 256篇 |
1991年 | 183篇 |
1990年 | 118篇 |
1989年 | 165篇 |
1988年 | 76篇 |
1987年 | 59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18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Ryoko Tokeshi Kaoru Ichikawa Satoshi Fujii Kenji Sato Shoichiro Kojima 《Journal of Oceanography》2007,63(4):711-720
A method to extract geostrophic current in the daily mean HF radar data in the Kuroshio upstream region is established by
comparison with geostrophic velocity determined from the along-track altimetry data. The estimated Ekman current in the HF
velocity is 1.2% (1.5%) and 48° (38°)-clockwise rot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daily mean wind in (outside) the Kuroshio. Furthermore,
additional temporal smoothing is found necessary to remove residual ageostrophic currents such as the inertial oscillation.
After removal of the ageostrophic components, the HF geostrophic velocity agrees well with that from the altimetry data with
rms difference 0.14 (0.12) m/s in (outside) the Kuroshio. 相似文献
82.
8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半挥发性, 可以在区域及全球范围内传输和分布。森林植被和林下土壤富含有机质, 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成为POPs主要的储存库之一。植被叶片可快速吸附大气POPs, 并通过叶片凋落、雨水冲刷和干沉降等过程加强或加速大气POPs 向地面的沉降, 并使森林土壤成为POPs 的“汇”, 从而形成所谓的“森林过滤效应”, 进而影响POPs 在全球的分布。进入森林的POPs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将经历一系列的环境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过滤效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综述了叶片对大气POPs 的吸附、叶片凋落和干湿沉降、POPs 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损失等3 个主要环境过程的研究进展, 报道了松针、树皮和苔藓作为被动采样器反映的森林POPs空间分布趋势。最后, 提出了森林POP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并指出未来中国森林POPs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84.
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南半岛森林覆被是热带地区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遥感监测与制图、时空变化格局、影响因素和生态环境效应4 个方面,系统总结和评述了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中南半岛森林覆被遥感监测数据源由光学遥感逐渐转向雷达遥感,监测方法向采用多分类器和多源信息转变,监测对象主要是天然森林覆被,人工林监测仍面临多重困难;②1980-2010 年期间,中南半岛不同地区森林覆被变化时空差异明显,其中,在1990 年前森林覆被面积为净增加,之后净减少;在空间上,泰国、老挝、缅甸和柬埔寨森林面积在1990 年后均持续减少,只有越南呈增长趋势;③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林扩张、刀耕火种农业、道路建设和商业采伐,间接驱动因素包括人口、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主要表现为森林数量变化、森林退化和森林再生/恢复等方面,其程度与干扰方式、强度、频率直接相关;④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水分效应、大气环境效应、土壤效应和生物效应4方面。 相似文献
85.
岷江上游毛榛、辽东栎灌丛及3种人工幼林土壤种子库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岷江上游地区自然恢复的灌丛以及 3种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储量为 192 5 0~ 3 13 60粒 /(m2 × 10cm)之间 ,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和物种数量都大于自然恢复的灌丛 ,其顺序为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混交林 >连香树林 >油松林 >毛榛Corylusmandshurica、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灌丛 ,各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垂直分布均为上层 >中层 >下层。在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生活型组成中 ,乔木种类所占比例极少 ,而草本种类的数量较多。在灌丛的土壤种子库中 ,灌木的物种数量及其在种子库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人工林。大序醉鱼草Buddlejamacrostachya、喜阴悬钩子Rubusmesogaeus、华西绣线菊Spiraealaeta在种子库中的大量存在明显提高了灌木在各样地土壤种子库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86.
土壤厚度与石漠化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也是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以及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了研究典型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厚度空间分布规律,在土壤厚度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贵州典型石漠化地区——贞丰—关岭花江小流域土壤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平均厚度仅为26 cm,土壤平均厚度表现为坡耕地>荒地>林地;(2)土壤厚度空间变异性以强度为主,荒地的土壤厚度空间分布连续程度优于林地和坡耕地,林地的土壤厚度空间分布有明显突变性,坡耕地的土壤厚度具有点状分布特征,有耕作物附近土壤厚度较大;(3)土壤厚度与海拔、基岩裸露率、坡度之间均有明显负相关关系;(4)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土壤强侵蚀是研究区土壤厚度分布极为不均的主要原因,对该区域石漠化的治理可以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石漠化因地制宜地防治及其他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生态恢复、农业合理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88.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双壳类化石15属28种,讨论了化石组合特征.在研究双壳类动物群的基础上,划分了3个动物群落,即:Acanthopecten群落、Palacolima群落和Aitartella群落,并对各群落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9.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以1580 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0.
对鲁西南1979-2008年8-9月份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9月份阴雨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前期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9月份阴雨日数与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场存在显著的滞后相关性,共得出45个优势相关区,相关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大多数优势相关区出现在60篘以南地区。阴雨日数与前期极涡位置及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优势相关区提取的预报因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上一年秋冬季预报因子占6/9;建立预报方程,试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