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05篇
  免费   6276篇
  国内免费   3045篇
测绘学   1364篇
大气科学   2379篇
地球物理   3667篇
地质学   10833篇
海洋学   4066篇
天文学   206篇
综合类   1366篇
自然地理   5145篇
  2025年   27篇
  2024年   433篇
  2023年   548篇
  2022年   863篇
  2021年   958篇
  2020年   929篇
  2019年   991篇
  2018年   885篇
  2017年   949篇
  2016年   929篇
  2015年   1032篇
  2014年   1288篇
  2013年   1199篇
  2012年   1340篇
  2011年   1319篇
  2010年   1120篇
  2009年   1291篇
  2008年   1230篇
  2007年   1441篇
  2006年   1347篇
  2005年   1196篇
  2004年   1086篇
  2003年   1010篇
  2002年   839篇
  2001年   697篇
  2000年   606篇
  1999年   525篇
  1998年   422篇
  1997年   395篇
  1996年   392篇
  1995年   329篇
  1994年   298篇
  1993年   244篇
  1992年   211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嘉陵江流域旅游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游勇  文学菊 《山地学报》2004,22(5):633-636
在研究嘉陵江流域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该流域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期能为该流域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0·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
陕西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近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已成为国际的前沿和重点。在大理河流域,LUCC(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流域LUCC水文效应的研究势在必行。根据研究区1990年代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LUCC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特征变量时间序列法及降水-径流模型对LUCC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近10年来,耕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流域年径流和月径流演化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LUCC及水土保持具有减少流域年径流、汛期流量以及增加枯季流量的作用,相对于降水因素,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在1990~2000年期间,主要由LUCC引起的年均径流减少量达2616.6×104 m3,占该期间实测减水总量的62.19%。  相似文献   
94.
利马气候大会达成的《利马气候行动号令》明确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有原则,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适用于拟于2015年巴黎会议达成的新协议。会议还就“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等做出了决定。利马大会成果对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气候变化新协议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面对2020年后的新挑战,中国需尽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促进对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技术投资,以及加大参与治理国际气候变化事务力度。  相似文献   
95.
准确判断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势对于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基于时间对称性理论,本文构建"可公度降噪—对称性趋势判断—信息结构系稳定性检验"研究模式,判断了淮河流域(HRB)洪涝灾害发生趋势.结果表明:(1)通过可公度降噪处理去除了噪声元素,提高了预测的精确性;(2)运用三元可公度、蝴蝶结构图、信息结构系等方法判断,2019年HRB发生洪涝灾害的信号较强,该年发生洪涝灾害的随机性概率为66.7%,不漏报置信水平为57.1%;(3)通过洪涝灾害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HRB在太阳黑子活动谷年附近易发生洪涝灾害,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可公度降噪—对称性趋势判断—信息结构系稳定性检验"研究模式是对现有时间对称性方法的补充和完善,以期为中国灾害预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6.
宁波地区镇海断裂带燕山晚期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树仁  孙叶 《地球科学》1990,15(6):607-615
  相似文献   
97.
针对电离层活跃期或磁暴发生时,现有周跳探测算法未能正确探测并修复周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质量分析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率(以下简称电离层速率,TECR)拟合残差算法。通过对电离层拟合残差进行数据质量分析,可自适应确定最优拟合历元数,利用此历元数拟合得到的TECR拟合值可有效削弱电离层延迟影响。为保证周跳修复的准确性,采用搜索再判定与TECR补充检测方法对周跳修复值进行验证与确认。通过高电离层延迟条件下的实测数据对本文算法进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消除电离层延迟影响,实现电离层活跃期时的周跳探测与修复。  相似文献   
98.
孟甲  郑慧铭  宋帅良 《江苏地质》2024,48(2):178-186
黄河下游冲洪积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土壤和地下水高氟区之一,“地氟病”给当地人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为研究鲁西南沿黄地区浅部土壤中F元素的富集规律,采集该区表层及下部垂向土壤控制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指标测定;运用统计学原理对研究区土壤粒径和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从土壤质地、化学指标、矿物风化程度与F含量的相关性角度分析鲁西南沿黄地区土壤中F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F含量的平均值为594 mg/kg,高于华北平原典型区及山东地区平均水平,约80%面积的土壤F含量过剩;浅部土壤中粉粒物质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72.99%,黏粒物质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20.31%,砂粒物质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6.70%。研究区土壤中的F元素平面上易在地势低平处富集,垂向上易在土壤表层富集。土壤中F的物源为黄土高原黄土,F含量受土壤中黏粒含量的控制,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F含量与Ca、Al、Fe、Mg、K、Ti、Mn、N、S、V、Zn、Cr含量及CEC(阳离子交换量)呈正相关,与Si、Na含量及pH值呈负相关;土壤中的F元素随土壤颗粒化学风化程度的增高呈富集趋势。  相似文献   
99.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针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特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为例,从项目立项申请和合理组队、过程引导和中期检查、结题答辩和后续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并给出了项目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00.
张华  王宇  柴金龙 《中国岩溶》2011,30(2):181-186
位于云南省会昆明盆地内的滇池流域是滇中岩溶和石漠化较为发育的地区,石漠化总面积225.5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71%,占岩溶总面积32.69%。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望海山、大板桥—呈贡、黑林铺、海口、梁王山、上蒜片区,其中又以北东部的大板桥片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石漠化已造成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危害。通过地面调查和ETM遥感解译,查清了流域内石漠化的发育分布与碳酸盐岩的岩性及其组合、岩溶作用、地形地貌、气象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工业污染关系密切。针对石漠化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生态修复、农田基本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建设、小集镇建设、土地合理利用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