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316篇
海洋学   12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Recent attention given to the concep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has identified the existence of a continuum, with small, flexibly specialized producers at one end and large, mass production units at the other end. Firms along the continuum constantly strive for the optimum combination of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 in one industrial complex of the U.S. Manufacturing Belt.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is performed on a number of theoretically relevant variables for a sample of high technology establishments in Northeast Ohio.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gion contains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ranging from isolated workshops to large, vertically integrated assembly plants. These findings conform to expectations derived from recent conceptualizations in the literature. Additional empirical research will further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that shape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in territorial complexes.  相似文献   
52.
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溅辉  王洪玉 《地球科学》1999,24(2):193-196
利用二维模型进行了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与聚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地怪中的高渗透带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对油的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2)当上覆地层渗透性较大时,下部地层中的油可向上覆地层运移,并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弥散和扩散作用,导致油的散失量增大;(3)油驱水过程中的排水过程滞后于注油过程,排出的水量并不随注油量加而线性增加,而是脉冲式变化。  相似文献   
53.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区域性西倾大单斜,其下古生界奥陶系主力气层为马五段马五31小层,该小层顶面构造是在极其平缓的构造背景上发育的小幅度褶皱,且局部小幅度构造与产能关系密切,是寻找高产区的有利指向。应用地震解释成果和测井、钻井资料,研究J井区主力气层马五31顶面的小幅度构造分布特征;分析马五31顶面与本溪组9号煤顶、马家沟组标志层(K1、K2)构造的相关性;总结鼻状构造的组合类型;研究鼻隆构造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总结构造圈闭与复合圈闭类型;分析小幅度构造成因动力学特征。这些认识对该井区井位部署、扩边挖潜及水平井动态调整,提高气田开发钻井成功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松辽盆地南部黑帝庙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物标记化合物m/z191萜烷、藿烷系列和m/z217甾烷系列进行了油源对比,证实下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油气来源于上覆地层嫩江组一段,嫩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断裂运移到该油层。属于上生下储的组合型式,断裂是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类型是其主要的成藏模式,该层是黑帝庙地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精细研究姚家组的断裂、低幅度构造与砂体间的配置关系,是今后突破该油层油气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55.
基于凸壳构造技术的领海基点选取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领海基点的选取数量及其空间点位分布的不同,对海域划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领海基点选取工作中缺乏一种有效的用于检验选取方案优劣的数学模型,因而这一工作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利用最小凸包(凸壳)构造技术实现领海基点最优选取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某群岛的领海基点选取方案作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6.
国土资源开发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也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必须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并采取多种优惠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57.
国土空间功能是反映区域人地耦合关系和构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框架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受困于长期以来的“两规”并行思维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土空间功能这一概念较少被学界所提及,针对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也尚未报道。论文首先从文献溯源的角度指出,国外关于国土空间功能研究偏向于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侧重于创新既有的知识框架以指导阶段性的规划实践;其次,通过对国土空间功能分类测评、时空演化、动态权衡、模拟优化等内容的梳理发现,虽然该研究总体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针对当前特殊背景下的本土化与在地化探索仍然较为薄弱,亟需面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突破与现实需求开展相关研究;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未来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一是全面生态化时代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理论建构;二是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权衡机制;三是新型全球化视野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内容拓展;四是深度智能化支持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技术革新;五是深度人本化导向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理念转变。  相似文献   
58.
郭迟辉  张茂省  王尧  刘永鹏  刘锋  冯立 《地质通报》2023,42(10):1745-175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恢复能力的利用,突出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已成为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在分析陕西省榆林市生态特征与生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运用现状调查、综合评判等方法识别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矿山生态破坏、黄河沿岸生态系统脆弱、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等。针对性地提出"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理念、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NbS)的生态修复方案,构建了"一廊两带三区多点"的生态修复格局,形成了4种基于水和NbS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模式,布置了16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优化榆林地区生态修复理论与模式,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模式,提高了黄河中游生态安全格局,进而促进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为黄河中游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9.
珠江口盆地存在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局部磁异常往往与含油气局部构造密切相关.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大比例尺高精度航磁资料处理和分析,识别出5种航磁局部构造异常:基岩凸起局部构造异常、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局部构造异常、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局部构造异常、与火山岩有关的局部构造异常、与沉积层有关的局部构造异常.对各种局部构造异常进行了较细致的描述,并结合地震、重力、钻孔等资料对典型异常进行了地质解释,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0.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泻性贝毒及其酯化态毒素成分。对照培养条件下SHG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含量为7.88 pg/cell,鳍藻毒素1含量为4.35 pg/cell)的产毒能力高于2XS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5.70pg/cell),而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条件可显著提高两株藻的产毒总量(P<0.05)。13C-甘氨酸标记组与甘氨酸培养组单细胞产毒量无显著变化(P>0.05)。腹泻性贝毒被标记后其同位素异构体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酯化态受13C标记的影响程度更高,二级质谱图清晰表示出其碎片离子及脱水峰的标记情况。该方法直观阐明了甘氨酸可作为P. lima标记原料的产毒供体,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实现了酯化态的同步标记,有助于腹泻性贝毒生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