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3篇
  免费   812篇
  国内免费   627篇
测绘学   718篇
大气科学   570篇
地球物理   1510篇
地质学   1088篇
海洋学   574篇
天文学   414篇
综合类   436篇
自然地理   8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71.
利用TanDEM-X生成DEM的精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学者对TanDEM-X生成DEM开展了一些研究,其研究成果也显示了TanDEM-X生成高精度DEM的可行性。为了验证TanDEM-X/TerraSAR-X干涉生成的DEM能否满足测图要求,需要对其进行精度评价和分析。相对于C波段的ERS、ASAR和L波段的ALOS,X波段的高分辨率TerraSAR影像干涉条纹更密集,解缠更加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低分辨率SRTM辅助高分辨率的X波段的TerraSAR干涉相位解缠方案,提高了解缠的效率和精度。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协方差函数的方法对TDX/TSX DEM进行精度分析和评价。该方法通过对各个距离上的协方差值进行拟合,消除了高程误差异常对InSAR DEM精度评价的影响,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DEM的精度。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协方差函数方法来评价DEM的精度是可行的,对于试验研究区域,TDX/TSX干涉生成的DEM总体精度为1.42 m,能够满足1:10 000测图要求,为我国空白地区的测图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72.
一种基于三角函数的矢栅地理数据可逆几何脱密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辉  周卫  马心念 《测绘通报》2017,(10):89-94
矢栅地理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保护研究十分重要。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开版地图的脱密几何精度有明确规定,基础地理数据需要脱密后才能公开共享使用。本文在分析三角函数脱密特性和矢栅地理数据特征的基础上,顾及矢栅地理数据叠加使用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三角函数的矢栅地理数据一体化的可逆脱密模型。试验证明,该模型较好地保持了地理实体的拓扑关系,脱密处理速度快,安全性高,误差可控,数据接边好。  相似文献   
873.
邹艳红  黄望  阳宽达 《江苏地质》2017,41(3):384-393
杨赤中推估法是一种对空间域复合变量通过连续的几何滤波过程来建立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推估法,建模过程简便且能基于少量已知数据点取得好的建模效果。针对地质勘查中离散、稀疏而不规则分布的地质特征点数据难以构建地质体三维模型的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杨赤中推估法的三维地质空间插值与模型建立的自动化方法。该方法首先以地质特征点数据库为基础,选用负幂指数函数模型建立适合三维地质空间插值的杨赤中推估法估值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杨赤中推估法的三维地质空间插值计算和地质体隐式建模的自动化实现流程与程序;最后以实例矿化插值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移动立方体算法的三维隐式建模方法,快速构建实例矿体三维模型。与人工交互圈定地质体边界和进行矿体推断的三维地质显式建模相比,这种方法能快速直观地分析地质特征并处理样品分析数据,方法可行且高效。  相似文献   
874.
针对目前地基GNSS台站在全球分布不均匀,导致南半球海洋和中高纬地区出现与实际不符的VTEC为负值的问题,利用IGS前1 d的最终GIM作为虚拟观测值对TEC可能为负值的地区进行约束,结合GNSS数据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称为SGG模型),并用2014年200多个IGS台站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台站VTEC的RMS优于3 TECu(赤道异常区域RMS在5~7 TECu)。同时SGG能有效消除南半球海洋(40°~90°S)VTEC为负的情况,且对原有非负VTEC几乎没有影响(其变化小于2 TECu)。SGG的卫星DCB与CODE 相比,RMS和MEAN分别优于0.2 ns和0.04 ns,不同纬度带SGG与CODE的接收机DCB估值变化基本一致,两者之差基本在1 ns以内。  相似文献   
875.
在考虑地球曲率、成层结构、可压缩性与自重的前提下,Tanaka等[1-2]提出一套较为完备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可计算全球任意位置由地震产生的同震与震后形变(含位移、重力变化、大地水准面变化)。Gao等[3]给出了与上述理论相匹配、界面友好的计算软件,能计算30个震后时间点对应的震后形变。本研究针对Gao等的软件进行改进,可计算震后任意时间点对应的震后形变。新软件由3个部分组成:1)与32个震后时间点相对应的32套离散格林函数数值框架;2)格林函数插值计算程序,可针对上述32套格林函数数值框架进行插值运算,输出任意震后时间点对应的格林函数数值结果;3)积分计算程序,调用上述格林函数数值结果,计算任意类型地震在地表任意位置产生的同震与震后形变。一般情况下,使用者只需按要求准备辅助文件,提供发震断层模型和观测站位置信息,以及震中周围地区地幔粘滞性因子,先后运行格林函数插值计算程序和积分计算程序,即可计算出目标地震在地表任意位置产生的同震与震后形变。本文基于粘弹球体位错理论与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分别计算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远场同震位移,2套结果的高度一致性证明了新程序的正确性。最后,介绍需要注意的若干事项,便于使用者掌握该软件。  相似文献   
876.
磁暴环电流衰减率对磁层能量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赤道环电流是引起磁暴扰动的主要电流体系,环电流衰减速率极大地影响着磁层能量收支估计和磁暴预报.本文提出评价环电流衰减率的两条新指标;(1)E指标(磁暴事件总能量收支平衡指标),即磁暴全过程的积分能量收支平衡;(2)L指标(长期总能量收支平衡指标),即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时段内积分能量收支平衡.我们用1998~2003年44个磁暴事件以及第23太阳周(1998~2008年)11年的连续资料,分别检验了几类衰减率模型对上述两条指标符合的情况.结果表明,PA1978和XD2010两类模型对E指标符合得最好,即无论磁暴强弱,它们均显示出事件总能量收支平衡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两类模型与L指标符合得也最好,即它们的长期积分能量基本平衡,而且磁暴期间的能量消耗表现出明显增强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77.
This paper addresses correlations between multiple components in structure‐specific seismic loss estimation. To date, the consideration of such correlations has been limited by methodological tractability, increased computational demand, and a paucity of data for their computation. The effect of component correlations, which arises in various forms, is however a signific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results of structure‐specific seismic loss estimation and therefore it is prudent that adequate consideration be given to their effect.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details of a tractable and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seismic loss estimation methodology in which correlations can be considered.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necessary correlations are discussed,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absence of sufficient empirical data, for which values are suggested based on the judgement. The effects of various assumptions regarding correlations are illustrated via application to a case‐study office structure. It is observed that certain correlation assumptions can lead to errors in excess of 50% in the lognormal standard deviation in the loss given intensity and loss hazard relationships, while full consideration of partial correlations is 50 times more computationally expensive than other assumption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78.
We resolve a large (~20 km) discrepancy in Moho depth determined from PdS receiver functions (RFs) and from active source seismic profiling in the complex Caribbean-South American plate boundary zone in eastern Venezuela. As part of the BOLIVAR experiment 20 broadband stations were deployed along an active source profile to record teleseisms. Using the extremely heterogeneous crustal model obtained from active source data, we generated 2D finite-difference elastic wave synthetics and from them calculated receiver functions and CCP stacks. We compare the observations with synthetic sections that have been spatially sampled at 0.25 km to 40 km. The densely sampled synthetics show that several events in the field data that were originally interpreted as the Moho are multiple reflections within sedimentary basins. Where the Moho has the steepest dip under the plate boundary the CCP stacks fail to image the Moho well, regardless of the density of spatial sampling. A suitable spatial sampling criterion for clearly imaging the lower crust and Moho is to overlap Fresnel zones by 50% at Moho depth, which for the 1 Hz receiver functions examined here, requires an instrument spacing of 15–20 km, with the actual field data density ranging from 20 km to 100 km.  相似文献   
879.
???????????????????У?????????????????????????????????????????????????????????????????????????????????????GPS??InSAR?????????????е??????÷?????????????????????????????????Ч????????????????????????????  相似文献   
880.
肖杨  毛显强 《地理研究》2010,29(6):1083-1091
城市间资源的过度竞争是城市群和谐发展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本文采用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城市发展与其资源约束的关系,并引入风险规避函数,建立城市资源竞争模型来模拟城市资源竞争的演进机制。分析表明:(1)城市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效应,在初期由于集聚效应,城市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得以更为迅速的发展;当城市发展规模过大,必然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出现规模效应递减;(2)城市资源竞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力过程,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作用,也受到政府行为、科技水平等人类行为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人口与科技等相关因素都会对资源竞争的结果产生深刻作用;缩小人均收入与生态效率的差距有助于协调城市间资源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