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294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4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21.
用GIS与专业计算地下水运动的FEFLOW软件结合模拟研究了民勤绿洲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影响下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如民勤绿洲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发展下去,受其影响,绿洲地区的地下水位将持续地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到2010年10月,绿洲内将出现以绿洲腹地为中心、范围波及整个绿洲的两个地下水漏斗,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将达47~52m,绿洲边缘地下水埋深将增加到17~22m,与1997年10月相比绿洲地下水位将下降9~34m。分析表明,在上游来水不变或减少的情形下,保持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将会逐步耗竭地下水资源,加速民勤绿洲的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如果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将会减少地下水抽取量,减缓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22.
文章简述了蒙古国朝格图地区地质概况和区域土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W,Au,Co,Mo,Sn,Cr,As,Ni,Sb,Cu,Bi,Pb,Zn,Ag,Hg等多金属元素在本区地层、岩浆岩、土壤中的分布特征、浓集系数、变异系数,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23.
近十几年来,过程研究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陆地表层系统的复杂性为地理过程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挑战,合理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进展的关键之一。该文概述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并综述相关综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格局—过程综合、时—空过程综合、不同地理要素过程综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过程研究在方法上的三大难点,即人为-自然相互作用的辨识与定量化方法、模型综合与选择、尺度转换。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以及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发展为自然地理过程研究带来了机遇。总之,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研究方法呈微观化、层次化、现代化、模型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而且方法的创新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24.
随着化肥、农膜等在农业生产中的过量投入,耕地面源污染的程度随之加重。文章选取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P-S-R框架理论,构建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加入土壤理化数据,使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和田地区1980 年及2016 年耕地面源污染状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运用耕地生态风险模型、生态风险转移矩阵、Arcgis分析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状况。研究结论如下:和田地区1980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均为II级或III级,呈“中间高,两侧低”分布;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上升至IV级或V级,呈“倒W型”分布,各县耕地面源污染程度较1980 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墨玉县和于田县在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的V级,而民丰县因自身生态环境的强脆弱性,同样需要提高关注。根据面源污染“从源头治理”的原则,应切实推进和田地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增强技术指导,开展试点工作,改善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225.
陈晓萍  周素红  李秋萍  詹文 《地理研究》2021,40(6):1652-1666
社会空间分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以往研究主要聚焦基于居住地和活动地的分异现象,缺乏对道路网社会空间分异的关注。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区域为例,结合日常活动空间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手机轨迹大数据,研究不同性别群体日常出行的城市道路网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基于性别差异的城市道路网社会隔离指数高于居住地、低于就业地,在14:00—15:00时段达到峰值;不同性别群体在路网中的分布总体呈现不均衡的集聚特点,其中女性集聚程度更高;不同性别群体的出行分布和分异受到路网周边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物流运输业就业密度的提高、小学数量的增多或道路等级的提高都会显著提高男性相对出行量,而社会服务业就业密度的提高、菜市场数量或公交站点数量的增多以及到市中心距离的减少都会显著提高女性相对出行量,这些与个体家庭和职业分工的性别差异有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验证了家庭和职业的分工决策是影响道路网出行分布性别分异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解释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理论视角。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和挖掘基于城市道路网的社会分异现象及其影响机制,并为完善道路网络及周围设施的布局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26.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formulation of the direct differentiation method and adjoint state method in quasi‐static linear poroelasticity. We derive the strong and weak formulation of both methods and discuss their solutions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techniques are illustrated and tested on two numerical examples for the case of isotropic and homogeneous material. The presented formulations can be extended to more complex behaviour in poromechanic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27.
四川森林的地域分异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因而四川森林属山地类型,其中以松Pinaceae林和栎Fa-gaceae林为主。松林和栎林在四川森林中具有代表性。在地理分布上四川森林的地域分异极为明显。根据森林的地域分异特点,将四川林区划分为9个森林分布区。  相似文献   
228.
定量测度微观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是有效揭示住宅地价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本文基于武汉市2007-2015年公开出让的住宅地价样点数据,采用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修正的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测度微观影响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各要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序变化特征复杂,空间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而言:①2007-2015年间,武汉市住宅地价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容积率>医院>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铁>公园。②在时序上,城市中心对住宅地价的影响程度呈增强趋势;城市副中心对住宅地价影响整体有所减弱;医院对住宅地价的作用程度呈指数式上涨;地铁对住宅地价增值作用主要发生在开通后;公园的影响持续下降;容积率的影响则在时序上先减后增,与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呈反向变动关系。③在空间上,在二环内中心区域,公园、容积率等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较高;而在二环以外,与生活便利性相关的地铁、医院对住宅地价的作用更强;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功能对住宅地价作用在空间上的互补效应明显。基于研究结果,强化景观用地等的宏观配置和保护力度,审慎确定容积率等是当前城市土地管理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9.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resource constraint-region typ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us, utilizing a series of key indexes including the per-capita potential of available land resources, the per-capita potential of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the degree of ecological restriction, a step-by-step, integrated measuring method is presented here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ained carrying elements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Spatial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and area types classified at the county level across China. Results reveal that: (1) Almost 90% of China is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both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while nearly 50% of national territory is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two elements, especially in areas of intensive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to the east of the Helan-Longmen Mountain line; (2)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of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as well a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a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while North China, the northwest, northeast, the Sichuan basin, and some southern cities are experiencing strong constraints because of water shortages. In contrast,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northern Jiangsu, Sichuan province, Chongqing municipality, 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the northeast plain, and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 are constrained by high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reas of China that are strongly ecologically constrained tend to be concentrated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Tianshan-Dabie Mountain line, as well as in the northeast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Alashan of Inner Mongolia,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al area; (3) Constraints on natio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re diverse and cross-cut China, meanwhile, multi-ele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does reveal a degree of relative centraliz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is resources-ecological constraint , other areas subject to cross constrain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to the east of the Helan-Longmen Mountain line.  相似文献   
230.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逼近度因子构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沟谷源点作为沟沿线上最为活跃的部位,其分别到上游分水线、下游沟谷线的流线空间比对关系,是表征三线空间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它在空间上向流域分水线逼近的程度,是量化黄土流域地貌系统发育程度的重要切入点。为探究黄土地貌区流域沟谷源点向流域分水线逼近的程度,揭示黄土流域地貌发育进程及该进程所表现的主要侵蚀方式,本文从水平和垂直2个维度,构建量化三线空间结构关系的核心因子--逼近度(PI),其中包括水平逼近度(HPI)和垂直逼近度(VPI),基于5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在陕北黄土高原遴选了包含16种地貌类型的42个样区,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方法,探讨其平均值(MHPI, MVPI)的空间分异规律。另外,选择其中南北序列分别代表黄土塬、残塬、梁状丘陵沟壑和峁状丘陵沟壑区的淳化、宜君、甘泉和绥德4个地区,完备包含一至五级别沟谷的典型流域为重点实验样区,探讨陕北黄土高原流域尺度平均逼近度变异指数(MPIV)序列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①陕北黄土高原平均逼近度(MPI)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MHPI在南北序列上先增大后减小,东西方向上逐渐减小,在黄河沿岸峡谷丘陵区MHPI达到最大;MVPI由西南-东北先减小后增加,由西北-东南逐渐减小,在渭北黄土台塬区达到最小;②在流域尺度上,MPIV值的正负与黄土塬区、丘陵沟壑区敏感相关;③4个重点样区MHPI、MVPI与其它地形因子存在南北序列上的一致性。104个外部汇流区平均水平逼近度与平均坡度相关性较好(P=0.43, a<0.001),平均垂直逼近度与面积高程积分强烈相关(P=0.75, a<0.001)。平均逼近度指标综合考量了黄土高原地区最典型的三条具有结构控制意义特征线的空间关系,对黄土地貌的发育程度有明显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