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9篇
  免费   1796篇
  国内免费   2920篇
测绘学   456篇
大气科学   4156篇
地球物理   1774篇
地质学   2748篇
海洋学   1684篇
天文学   224篇
综合类   574篇
自然地理   1389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392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511篇
  2018年   408篇
  2017年   430篇
  2016年   447篇
  2015年   499篇
  2014年   622篇
  2013年   695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640篇
  2010年   514篇
  2009年   628篇
  2008年   554篇
  2007年   694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531篇
  2004年   437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289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251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81.
达州市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达县测站1961-2007年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主要采用小波分析,结合趋势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达州市47年来近地表气温、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达州市近50年来冬季(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0.9℃(0.4℃),增温速率接近0.18℃/10a(0.08℃/10a),低于全球的升温幅度.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冬季气温的周期性发现,达州市的冬季气温存在着明显的8年和50年以上的特征时间尺度和周期性振荡.通过对降水的趋势分析发现,夏季降水的增加幅度比年均显著.小波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达州市的夏季降水同样存在50年以上的特征时间尺度,但在小尺度上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存在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82.
日粮水平对周期性变温模式下刺参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变温对不同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有所不同,对部分种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由于种类或温度设置等差异,研究结果各有差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生长和生理水平上对一定程度上的符合自然水域温度波动曲线的周期性变温具有积极响应,作者研究在2个变温平均温度(均温15,18 ℃),5个日粮水平(饥饿;0.3%初始体重;0.6%初始体重;0.9%初始体重;1.4%初始体重)下刺参幼参的生长、摄食和能量收支.结果表明,在饱食条件下,刺参在变温条件下生长率高于相应的恒温对照,(15±3) ℃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各日粮条件下,(15±3) ℃下刺参的生长率均高于(18±3) ℃下对应日粮组.随日粮水平的升高,食物吸收率(FI)和食物转化率(FCE)显著升高.食物转化率变温组均大于恒温处理组,且在均温15 ℃下变温组显著高于恒温组(P<0.05).在能量分配模式中呼吸能占比例最大,且随变温均温升高而显著增加,是造成不同温度下刺参生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5±3) ℃和(18±3) ℃下,刺参以能量表示的维持日粮值分别为0.39%和0.51%,与相关资料报道的恒温状态下维持日粮相比,一定程度上的变温并不会提高刺参的维持代谢.  相似文献   
483.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17, 21, 25, 30 and 35℃) and body size (14.75-281.41 g initial body weight) on food consumption, growth, feed conversion, and dry matter content in orange-spotted grouper fed to sati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T, ℃) and body weight (W, g) on maximum food consumption (Cmax, g/day) was described as: InCmax=-7.411+0.828 InW+0.317T4).004 7T2, and the optimum feeding temperature was 33.9℃.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body weight on growth (G) was described as: lnG=-4.461-0.2081nW+0.394T-0.006 3T^2. The 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 was 31.4℃, whereas overall growth rates were high at 25, 30 and 35 ℃.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FCE, %),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veraged from 1.8 to 2.1 in terms of dry weight of food fish.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FCE tended to be lower than that for growth or feeding. Dry matter content increased with both increasing water temperature (17, 25, 30 and 35℃) and body weight,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body weight on dry matter content (DM, %) was described as: lnDM =3.232+0.01 4 lnW-0.004 4T+0.001 2TInW.  相似文献   
484.
???????8.0???????????????????????????????н?1 800???????????????????o??????????????????????????????????????????????8.0???????й??  相似文献   
485.
针对双权重标准差法对探空温度质量控制中阈值参数不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以正态波形指标偏度和峰度为判定依据的阈值Z参数优化算法。利用2017年福建3部探空温度资料和ERA5模式再分析温度数据,对探空温度增量数据进行不同数据集质控前后对比分析总结出:峰偏值CKS随阈值Z的分布曲线表明阈值Z偏大则会造成质控不完全,阈值Z偏小则会造成过度质控;以峰偏值CKS所确定的最优阈值Z双权重标准差法比固定阈值的更符合模式同化系统正态分布要求,为探空温度数据在模式同化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质控方法。在质控前后温度增量分布特征上,温度观测增量总是以某一固定增量值在整个气压高度上剔除离群值,其中57.15%的离群点主要分布在0~100 hPa范围内,42.85%的离群点均匀分布在100~1000 hPa范围内,其中0~100 hPa范围内温度增量绝对值大于10℃的异常点是由于温度传感器受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超出了正常探测误差范围,这些异常点可以在质控前提前剔除,进一步提升探空温度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486.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和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析与测试,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缺氧环境对元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简称RSE)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受粒度效应的制约很弱,主要受离岸缺氧区还原环境的制约,具有在缺氧区富集的特点。缺氧环境对RSE分布的影响超过了元素的粒控效应,从而使研究区RSE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487.
邱云  李燕初  李立  许德伟 《台湾海峡》2010,29(4):547-554
利用1951~2003年HadISST资料集的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讨论了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IPWP)海域,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及其周边海域SST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SST的年际变化均与ENSO相关,但印度洋与南海的响应特征与西太平洋的相反且不同步.前者海温变化滞后Nio3指数3~6个月,而热带太平洋西边界和ITF流经海域海温则超前1~3个月.沿ITF及其东印度洋出口,SST的年际变化规律不同于热带印度洋而与太平洋的相似,分析表明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ITF海洋桥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海域SST的波动规律也有明显不同.以巽他岛弧(苏门答腊、爪哇和小巽他群岛)为界,从赤道西太平洋向西沿ITF流径,太平洋一侧SST的季节变化以0.5a周期的波动占主导,印度洋一侧则以1a周期占主导.  相似文献   
488.
2000-2008年期间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与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0-2008年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南海海面温度(SST)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着重研究21世纪以来整个南海海域SST年际变化的时空变异,并探讨了其与南海海面风场和海面高度的关系,以及期间南海发生的两次负异常事件的特点和成因.SST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表现为全海盆同相变化,年际振荡主要发生在...  相似文献   
489.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变态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水温的比较实验,研究了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的适宜水温,旨在了解33℃及其以上水温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变态和存活率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9、31、33、35℃这4种温度实验组中,33℃组幼体的生长最快.Z1—P15期幼体的存活率以31℃组的最高(为29.8%),其次是33℃组(为20.9%),35℃组的最低(为4.7%).实验过程中31℃组幼体的活力状态最佳、最稳定.因此,31℃左右是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水温.考虑到33℃组幼体的总存活率虽然低于31℃组,但其具有生长较快的优势,因此可认为目前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普遍采用的31~32℃水温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90.
全面收集1988—2025年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和飞船)计划,包括历史的、运行中的和列入未来计划的。详细介绍风云卫星系列(FY-n)、海洋卫星系列(HY-n)、资源卫星系列(ZY-n)、环境卫星系列(HJ-n)、中国遥感卫星系列(CRS-n)、灾害监测星座/北京小卫星(DMC/BJ-1)、神舟飞船系列(SZ-n)和天宫空间站系列(TG-n)等8个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这些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都提供对海洋的观测,从而构成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按装载的传感器分类,进而给出中国的海色、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观测系统。对中国海洋观测卫星与国际海洋观测卫星装载的传感器性能作了比较和讨论,指出差距。列出目前在轨运行的中国海洋卫星观测系统38个传感器及其类似的国外卫星传感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