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72篇
  免费   2853篇
  国内免费   4721篇
测绘学   830篇
大气科学   5568篇
地球物理   3032篇
地质学   5820篇
海洋学   3518篇
天文学   195篇
综合类   1059篇
自然地理   2824篇
  2024年   140篇
  2023年   387篇
  2022年   627篇
  2021年   784篇
  2020年   785篇
  2019年   903篇
  2018年   716篇
  2017年   788篇
  2016年   797篇
  2015年   863篇
  2014年   1070篇
  2013年   1207篇
  2012年   1146篇
  2011年   1102篇
  2010年   910篇
  2009年   1050篇
  2008年   930篇
  2007年   1115篇
  2006年   918篇
  2005年   834篇
  2004年   715篇
  2003年   628篇
  2002年   537篇
  2001年   494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428篇
  1998年   387篇
  1997年   355篇
  1996年   281篇
  1995年   268篇
  1994年   240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变暖背景下陕西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以及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 a来陕西降水极端事件没有显著的增减变化趋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性。②近50 a来区域严重干燥事件在显著增加而严重湿润事件趋于减少,2000年以后严重干湿事件均偏多,区域降水有向不均衡、极端化发展的趋势。③区域年极端高(低)温事件在近50 a来呈现显著的增加(减少)趋势,其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在各季节存在差异,冬、春季变暖的趋势比较显著。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对于降水极端事件,温度极端事件显现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2.
高雁鹏  陈文俊 《地理科学》2021,41(11):2052-2062
通过选取极端气温指数对1984—2020年辽宁省极端气温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近37 a极端气温指数的时间变化具有一致性,表现为暖指数(年极端高温、暖昼日数、暖夜日数)上升和冷指数(年极端低温、冷昼日数、冷夜日数)下降。受城市化进程影响,突变主要集中在1995—2005年。② 极端气温指数具有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城市极端气温差值变化较小,沿海地区相对指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③ 结合辽宁省粮食与气象灾害数据,得出1984—2020年粮食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呈波动上升变化。相对产量与气象产量波动趋势一致,近37 a气候丰年10个、气候歉年7个,其他为正常年份。气象产量受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的影响较大,风雹、冷冻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83.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总体趋势上,植被状况越好,城市分布数目越多;城市对植被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③总体趋势上,地形起伏度越大,城市分布数目越少;地形起伏度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④高程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综合评价全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适宜度,分析了适合城市发展的区域。  相似文献   
84.
夏甸金矿床是胶西北地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金矿化主要受招平断裂带控制。本文对夏甸金矿床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三维地质建模和构造空间分析,以期从三维空间和勘查数据中厘清矿化分布规律、探明构造控矿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夏甸金矿床矿化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硫化物脉型,主要受招平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在空间中呈现出不均一分布的特征。夏甸金矿床的矿化侧伏规律,在空间中存在差异性,其中南部为NE侧伏,中段侧伏规律不明显但分支复合特征明显,而北段呈SE侧伏。这种侧伏规律与招平断裂带主裂面在走向方向的转折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空间分析显示,夏甸金矿床不同类型的矿体是不同空间范围内构造变形差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85.
86.
湖北省百岁人口分布与长寿区自然环境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胜生  葛履龙  张涛 《热带地理》2016,36(5):727-735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运用ArcGIS 空间分析以及SPSS 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百岁人口分布与相对长寿区的自然环境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去50 a 来,湖北省百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百岁人口比率不断提高,但其百岁人口总数在全国的占比一直低于人口总数的占比,百岁人口比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县域百岁人口比率空间差异明显,鄂北岗地稳居前茅,鄂西南山地、江汉平原、鄂东南丘陵百岁人口比率增长相对迅速;百岁人口重心向东南迁移并向省域几何中心和总人口重心靠近。湖北省的相对长寿区包括29 个县域,主要分布在鄂北岗地和江汉平原外缘的平原丘陵交错带,其自然环境背景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适中、阳光充足、空气流动性好、海拔较低、地形平缓,土壤中富含钼、锰、锌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87.
Diatom data of 192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marginal sea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ogether with modern summer and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 that summer sea-surface salinity(SSS) is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ter SSS and so is summer 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 with winter SST.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SSs and SSTs are less positively correlated,which may be due to interactions of regional current pa...  相似文献   
88.
转型期广州大都市区户籍贫困人口特征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媛  薛德升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06,26(3):248-25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广州市户籍贫困人口总量增加,贫困阶层种类由单一走向多元,新增种类中的下岗失业无业、在业低收入者成为救助对象主体.救助对象从基本没有收入的个体为主拓展到有少量收入的家庭为主,贫困深度降低.受到历史继承、单位制和工业企业改革、住房市场化和住房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户籍贫困人口区际空间分布和集聚的相对差异增加,贫困人口在内城外围区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在大都市区形成绝对改善区、相对缓解区、变化微小区、相对加重区和绝对加深区5种地域类型.对少数贫困  相似文献   
89.
1961-2004年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的冷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乌鲁木齐和达坂城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2001-2004年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和达坂城两地平均温Tm、平均最高温Tmax、平均最低温Tmin及其对应值的差值(ΔTu-rm、ΔTu-rmax、ΔTu-rmin)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冷化效应和热岛效应同时存在。近40多年来,乌鲁木齐年Tmm、Tmax有微弱的下降趋势,春季、夏季Tm、Tmax、Tmin和秋季Tm、Tmax均呈下降趋势,以夏季最为显著,而冬季Tm、Tmax、Tmin呈上升趋势;乌鲁木齐和达坂城之间年、春季、夏季和秋季ΔTu-rm、ΔTu-rmax、ΔTu-rmin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气温差值显著上升。降水量的增加、城市绿化和城市灌溉面积的增大,可能对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的气候冷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0.
王秀伟  李晓军   《地理学报》2022,77(4):900-917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优化乡村旅游供给、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矢量缓冲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了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 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呈“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省际空间密度分层特征明显,“双核心—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②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域间呈冷点分散、热点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③ 6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核密度呈一高五低、分异鲜明的类型特征。④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交通配套、景区资源、政策环境五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客源市场距离及交通通达距离是负向影响因素。⑤ 各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与村落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