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506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81.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donors, 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project proponents have begun to lay the groundwork for REDD+, but tenure insecurity – including the potential risks of land grabbing by outsiders and loss of local user rights to forests and forest land –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hat many indigenous and other local peoples have publicly opposed it. Under what conditions is REDD+ a threat to local rights, and under what conditions does it present an opportun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issues based on available data from a global comparative study on REDD+, led by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which is studying national policies and processes in 12 countries and 23 REDD+ projects in 6 countries. The article analyses how tenure concerns are being addressed at both national and project level in emerging REDD+ program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 most cases REDD+ has clearly provided some new opportunities for securing local tenure rights, but that piecemeal interventions by project proponents at the local level are insufficient in the absence of broader, national programs for land tenure reform. The potential for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 status quo appear unlikely, though Brazil – the only one with such a national land tenure reform program – offers useful insights. Land tenure reform – the recognition of customary rights in particular – and a serious commitment to REDD+ both challenge the deep-root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of ‘business as usual’.  相似文献   
82.
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理论教学—强化实验教学”模式在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课顺序及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等途径改革教学方法。通过问卷对此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生物饵料培养的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3.
解析法是摄影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影像纠正处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数学模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解析法摄影测量基础理论教学的两条主线,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从其繁杂的知识体系中理清思路,找到掌握摄影测量解析法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84.
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曹俊茹  宋振柏 《测绘科学》2007,32(6):196-198
本文介绍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测绘工程"的总体建设情况、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特色、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要求,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专业面广、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确定了本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框架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改革的方法。  相似文献   
85.
《普通地质学》作为地球科学类学生本科教育入门的专业启蒙和引导课程,不仅担负着专业知识体系引导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因此,广度和深度就成为《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课前准备需要把握知识点的广度,课堂教学需要把握知识点的深度,而广度与深度的相互交融是引导学生兴趣的关键,进而依托“趣味—科学—普适—经典”的教学方式,承担起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素质教育职责。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从多方面的努力和思考,方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86.
文章针对地质工程专业中基础地质学的重要性和普地实习野外教学实际,提出在普地实习中融入地质工程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从岩石基本地质特征、力学问题和具体工程地质问题3个方面将基础地质学与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交叉。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实现实习模式创新、内容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发展,提升专业思维。岩石成分与岩石力学性质、风化特征和水软化性关系密切,节理面的粗糙、起伏和充填物成分影响节理面抗剪、透水等特性,具体工程中的“滑坡”问题是典型的岩体剪切破坏问题,其形成的力学机制与剪节理相同。将上述问题两者联系起来的讲解丰富了普地实习的内容。文章认为普地实习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中很多知识点紧密联系,在基础地质实习教学中融入上述地质工程的专业知识是完全可行性的,采取增加与地质工程专业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办法,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初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为实现毕业后成为专业领域合格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培养目标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7.
《普通地质学》是引领新生进入地学殿堂、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一门专业启蒙课,也是新形势下地学通识教育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内容涉及地质学全部基础知识中的最必要部分,具有衔接和统领地学各门专业基础知识的特点。根据多年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精英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举的新形势下,必须心系学生,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优化集课堂、实验、野外教学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摈弃不适应时代发展与国家需求的教育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对学生开展基础理论传授、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创新科研培育的系统教育,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目标明确地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学问与道德的关系,建立德识双馨的价值取向,提高基础地质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五育兼备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8.
“GNSS气象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测绘学科与气象学科不断交叉与渗透,测绘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尤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在气象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急需大量的从事GNSS气象应用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开设的“GNSS气象学”课程,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几方面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为高校培养测绘气象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针对传统地形测图方法效率低下的问题,该文提出半数字化地形测图的实习教改方案。选择在模拟地形测图与数字地形测图之间折中,即采用数字化测绘仪器,但仍采用模拟测图的数据采集方案。观测数据不记录在仪器存储卡中,而是记录在观测手簿。为提高绘图时展点速度,提出改传统极坐标展点为直角坐标展点,并研制了一套直角展点尺和展点新方法。新展点尺根据坐标50m的余数快速展点,并在展点尺的右上角留有1/4圆弧,可提高展点精度。试验结果显示,直角坐标展点比传统极坐标展点在精度和速度上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90.
丛佃伟  杨力  马彪 《测绘科学》2015,40(7):146-149
为深化教育转型改革,提升学员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信息工程大学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了《认知导航探索时空》小班专题讨论课程,文章详细介绍了课程的设置情况、课程的研讨效果,最后就下一步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该次课程的开设是加强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学术研究基本能力训练的有益尝试,能启发学员对专业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探索新形势下教育转型改革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