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宝石学现代测试技术》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宝石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对宝石学研究的专题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宝石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宝石学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按照32个学时讲课和16个学时实习划分成两大教学模块。采用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教学、分组讨论和分组报告等;采用多层次实验教学方式,如对精贵仪器注重送样及数据分析教学,对宝石学常用谱学仪器注重测试方法和动手能力训练;采用多元化成绩评定方法,最终课程成绩由课堂分组报告、实验报告和闭卷考试三部分成绩组成。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并初步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2.
在分析地勘单位当前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的基础上 ,认为地勘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 ,特别是建立稳定的骨干产业 ,才能牢固确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3.
针对矿山测量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能力体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入手,探索应用型矿山测量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4.
何金廖  彭珏  胡浩 《地理科学》2021,41(9):1525-1535
从城市舒适性理论出发,系统梳理了创意人才及其空间集聚过程的相关文献,构建了驱动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城市舒适性指标体系,通过大数据方法从国内设计师社交平台站酷网获取设计创意人才的属性数据,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负二项回归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机理。研究表明:(1)中国设计创意人才及其创作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现象,以北京为主的一线城市最为集中,但杭州、长沙、武汉、郑州这些新兴城市也表现良好,甚至超过部分一线城市;(2)城市舒适性理论在解释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影响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核心因素;(3)证实了西方创意阶层理论的部分结论,发现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遗产、文化旅游、高素质人力资本、温暖的气候与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提升城市对创意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子,同时发现科研投入对设计创意人才集聚具有明显挤出效应,并且西方学者普遍强调的生活环境舒适性因子对设计创意人才影响有限。为深入理解创意人才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机理提供了详实的实证案例,为地方政府改善城市创意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5.
自2017年以来,“人才争夺战”如火如荼,城市步入以人才为核心要素的高维竞争阶段。作为人才争夺战的主要目标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承载者,本文聚焦中国“一流大学”毕业生,基于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运用Cartogram地图呈现了毕业生的空间流动特征,并梳理政府人才政策文件构建了人才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有向迁移模型剖析毕业生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就学地存在粘滞性,但区域差异显著,毕业生向一线城市集聚。② 城市吸引力水平分异明显,部分城市通过发布人才政策以补充地方经济、舒适性吸引力的不足。③ 经济维度要素与城市舒适性均能有效吸引毕业生流入,较高房价收入比会引发“挤出效应”。人才政策中,落户政策对毕业生流入起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46.
以专利与重要基金项目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与Eviews软件,分别对长三角高校海外回流人才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高校海外回流人才创新产出分布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总体呈现“沪宁杭”交通沿线为创新产出高值区,而苏北和浙西南则为低值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具体集中在上海市区和省会城市;创新产出受学科性质影响较大,即不同学科的海外回流人才对创新产出的贡献不同,其中工学和理学对创新产出的贡献较高,占总量的70%以上。最后,运用泊松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发现,海外回流人才创新产出受到事业平台建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城市等级、与上海市区的距离,再次为是否有国际机场、GDP、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和集聚效应,是否沿海、三甲医院数量和人均GDP对海外回流人才重要基金项目与专利产出影响差异明显,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7.
地方院校在"一流本科"建设浪潮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河南城建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基于专业定位与特色优势,积极探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深入改革,提升专业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48.
The geographical flow of talents is affecting innovation activities worldwide, so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talent flow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uses the 2014-2015 global list of highly cited scientists as raw data to retrieve the study and work experience of scientists, uses cities as the research scale, and uses the P-space model to build a highly cited Chinese scientist flow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uses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zes the impact of whether scientists in core cities are more productive. We found that: (1) The city network of highly cited Chinese scientis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mall-world network, and the network space structure presents a "Y-shaped" structure. China-U. S., China-Europe, and China-Australia are the main sides. (2)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ource cities and the target cities in which scientists move, and finds that Beijing, Cambridge(UStates), Shanghai are the city with a high degree. (3) The distribution of scientists shows a trend of spread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ge. (4) Scientists in core cities have more high-quality paper output. The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centrality of scientists' target cities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output of scientists. © 2023 World Regional Studies.  相似文献   
49.
对我国GIS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专业设置,教学培养计划,专业核心课程三个不同层面,对我国理学、工学两大学科领域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作了对比与分析,旨在为我国跨世纪GIS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0.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现状和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开发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增强人才管理的服务功能等人才体系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