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2篇
  免费   2743篇
  国内免费   5401篇
测绘学   1253篇
大气科学   2887篇
地球物理   3857篇
地质学   9826篇
海洋学   2030篇
天文学   370篇
综合类   907篇
自然地理   3536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321篇
  2022年   642篇
  2021年   813篇
  2020年   842篇
  2019年   945篇
  2018年   858篇
  2017年   782篇
  2016年   909篇
  2015年   940篇
  2014年   1164篇
  2013年   1308篇
  2012年   1091篇
  2011年   1142篇
  2010年   1031篇
  2009年   1200篇
  2008年   1168篇
  2007年   1223篇
  2006年   1249篇
  2005年   965篇
  2004年   911篇
  2003年   746篇
  2002年   722篇
  2001年   577篇
  2000年   495篇
  1999年   409篇
  1998年   358篇
  1997年   331篇
  1996年   326篇
  1995年   196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59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王澄海  胡菊  靳双龙 《中国沙漠》2013,33(1):205-213
通过对2009年4月22日至25日发生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的一次沙尘暴观测和模拟回报试验,分析了沙尘暴过程中水汽及水热的变化特征,检验了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对沙尘暴过程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WRF能较好地再现出沙尘暴过程中水汽变化的基本特征。沙尘暴发生前,地面感热明显增加,大气中水汽明显减少。在沙尘暴过程中,扩散作用和气溶胶的凝结作用影响水汽的变化,而水汽的垂直方向变化较小;高空云水和云冰含量异常偏小,低层大气的温度和水汽含量下降。热力诊断的结果表明,沙尘暴过程中,由于水汽的相变,在600~800 hPa高度处,水汽凝结产生的视热源的加热率高达6 ℃·d-1,表明非绝热加热作用在沙尘暴的维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东北典型丘陵漫岗区沟谷侵蚀动态及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分析1954年和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探讨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动态变化,并以侵蚀沟密度变化值为依据进行不同分区侵蚀因素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过去46年间,克山县东南部侵蚀沟密度趋于减少,西北部侵蚀沟密度增大。1954~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值在侵蚀减弱区与高程和坡度呈负相关,在侵蚀增强区呈正相关。随着坡长增加,侵蚀沟密度变化量呈增加趋势。侵蚀沟变化与坡长相关性最大,R2达0.9743,其次为高程,R2为0.6893,与坡度的相关性最小,R2为0.3437。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不是东北丘陵漫岗地区土壤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坡长是该区侵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与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加速侵蚀沟发育。  相似文献   
43.
生物结皮恢复过程中土壤生态因子分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14,他引:5  
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恢复过程中土壤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行关联性测度、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定量研究,着重分析结皮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养分、盐分、土壤酶的影响,有机质与土壤盐分、pH值、土壤酶的线性关系及土壤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对于土层深度,有机养分、土壤酶等生态因子与生物结皮恢复年限的联系更加紧密。结皮恢复年限对全P、全K、有机质、脲酶、真菌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速效P、速效K、全N、总盐、中性碱性磷酸酶、蛋白酶的影响显著(P<0.05)。随结皮恢复年限的增加,结皮层和结皮以下土层中有机养分、土壤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逐步具备较高的生物学活性,沙土性状变化较快,渐渐形成抗风蚀、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地衣苔藓结皮。结皮恢复过程中pH值与有机质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2=0.701,P<0.05),土壤盐分与有机质存在线性正相关(R2=0.653),但显著性不强(P>0.05)。电导率、脲酶、碱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蛋白酶与有机质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2分别为0.888、0.993、0.958、0.948、0.911,P<0.01),土壤生态因子的协调发展和紧密配合促进了生物结皮的恢复。  相似文献   
44.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的热红外波段,通过单通道算法,反演了中国热带西双版纳地区的地表温度,并对西双版纳地表温度演变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剧烈变化,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旱地、灌木林、茶园与橡胶园面积不断增加;(2)旱地、荒草地、茶园、建设用地的地表真实温度的平均值较高,水体和有林地的平均温度较低;(3)旱地、灌木林、有林地、荒草地和橡胶园对区域的热效应贡献较大,水体、水浇地、建设用地、滩涂和水体的热效应贡献较小;有林地的热单元权重有不断减少的趋势,灌木林与旱地的热单元权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4)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的剧烈变化改变了区域地表温度的分布格局,最终可能会导致地方气候变化。需要进一步开展西双版纳地区LUCC—气候—生态系统耦合研究,深入研究区域LUCC特别是橡胶园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气候/生态效应、气候变化与LUCC过程的互馈机制,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选择13个典型样地,研究了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植被组成、群落特征和植被格局。结果表明:调查的样地中有荒漠植物31种,其中灌木12种,多年生草本11种,一二年生草本8种。种群密度3 000—14 000株·hm-2,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显著,群落稳定性较差;植被斑块面积小、最大斑块指数低。沙漠南缘年降水量虽然仅100 mm左右,但有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等灌木和半灌木天然植物群落分布,有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灌丛沙堆,沙丘上生长着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等种群生存,且在沙漠延伸带流动沙丘上已成功建立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人工固沙植被,表明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建立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固沙植被是可行的。在未来研究中,应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加强从区域尺度上解析水、植被和沙的关系,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连通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问题,优化生态景观格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强对乡土植物适应干旱风沙机制和扩繁保育技术研究,以便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6.
陕西黄土高原人工林土壤干层及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Abroad, a lot of research on soil water removal, seeping and evaporation has been done (Ole, 1998; Rapp, 2000). A seeping model of soil water was suggested (Yuin, 1998) and it was known that water removal is very slow in the unsaturated zon…  相似文献   
47.
红壤丘陵区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分析了红壤丘陵区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13个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D为2.772~2.897,其中紧砂土2.788,砂壤土2.807,中壤土2.814,轻壤土2.817。分形维数随土壤质地的变细而增大;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成土母质对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影响较大;D与全氮含量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达显著正相关,D与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的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8.
地面加热对沙尘暴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沙尘数值预报模式并针对2002年3月18—20日典型沙尘暴过程,模拟研究了地面热通量对沙尘暴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沙尘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较准确地模拟了本次沙尘暴过程。模式对白天地面加热强度和夜间地面冷却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高估。地面热通量能够使沙尘暴明显增强,同时也通过导致地面风速、层结稳定度、地面摩擦速度产生明显的日变化,进而导致沙尘暴强度的日变化。地面热通量影响地面风速的方式是导致混合层形成,从而有利于产生高空动量下传。另外,沙尘暴发生时地面热通量主要影响地面和行星边界层中的天气要素,随时间推移地面热通量能够持续影响上升运动强度,且这一影响从边界层逐渐向上扩展到自由大气,并达到500 hPa以上。  相似文献   
49.
50.
P. MARSH  J. W. POMEROY 《水文研究》1996,10(10):1383-1400
Models of surface energy balance and snow metamorphism are utilized to predict the energy and meltwater fluxes at an Arctic site in the forest–tundra transition zone of north-western Canada.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during the melt period is modelled using an hourly bulk aerodynamic approach. Once a snowcover becomes patchy, advection from the bare patches to the snow-covered areas results in a large spatial variation in basin snowmelt.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small-scale, horizontal advection, a simpl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using sensible heat fluxes from snow free areas was tested. This scheme estimates the maximum horizontal advection of sensible heat from the bare patches to the snow-covered areas. Calculated melt was routed through the measured snowcover in each landscape type using a variable flow path, meltwater percolation model. This allowe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meltwater release for runoff.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itial release of meltwater first occurred on the shallow upland tundra sites, but meltwater release did not occur until nearly two weeks later on the deep drift snowcovers. During these early periods of melt, not all meltwater is available for runoff. Instead, there is a period when some snowpacks are only partially contributing to runoff,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runoff contribution corresponds to landscape type. Comparisons of melt with and without advection suggests that adve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controlling the timing of basin snowme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