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3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表示的形式转换及推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表示,并利用基于知识的方法将SNetL的知表示转换为谓词逻辑的表现形式,将其用于推理。本文讨论知识表示的交互式输入方法及中间模型的设计。按SNetL语言的描述机制,确定了用户描述的控制、导航方式,并研究转换中的规则和算法。  相似文献   
52.
周琪 《测绘科学》2001,26(2):53-55
简要回顾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图书馆 40年的发展历史 ,该馆目前是国内颇具测绘专业特色 ,测绘文献馆藏资源最为丰富的专业性图书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中测院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机遇 ,也面临着挑战。介绍了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及其意义。指出数字图书馆是测绘专业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建设测绘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53.
详细介绍了数据挖掘与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 (KDD)技术 ,给出了KDD的定义以及KDD具体实现的3种处理模型 ,并从GIS和遥感影像分析两个方面论述了KDD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4.
基于知识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分类法。包括知识的获取和表达 ,以及将知识用于土地利用分类。知识的获取和表达包括两方面。一是将原有的GIS土地利用数据与新的遥感图像配准、叠加、集成 ,并从中挖掘各类型的光谱知识。二是通过对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并从中得到原有各土地利用类型经数年后变成其它类型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并将其定量化表达成新遥感图像上各类型的先验性概率。在知识的应用和分类方面 ,分别对原土地利用各类型所对应的遥感图像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处理 ,利用各自可能出现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先验性概率进行最大似然法分类。研究表明 ,该方法将原有的GIS数据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先验性知识综合集成用于新的遥感图像的分类中。这不仅可以促进GIS数据更新的自动化 ,而且还可以得到比常规最大似然法高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55.
德兴地体成矿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子江 《矿产与地质》2001,15(Z1):404-415
从成矿条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研究了德兴地体乐(华)-德(兴)成矿带的铜铅锌金银多金属五大矿田,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6.
57.
基于网格技术的空间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基于服务网格的空间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的槊构,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性研究。  相似文献   
58.
基于图斑空间关系的遥感专家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光谱均质单元——图斑作为空间对象粒度的基本单元,采用图斑邻域搜索算法,获取不同类别图斑间的空间关系。在ERDAS专家分类系统中,根据图斑相邻关系以及DEM信息对初始分类结果进行了修正,提高了湿地、草地和农业用地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59.
Remote sensing can provide multi-spatial resolution, multi-temporal resolution multi-spectral band and multi-angular data for the observation of land surface. At present, one of research focuses is how to make the best of these data to retrieve geophysical parameter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ir a priori knowledge and simul-taneously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data uncertainties on inversion results[1-5]. The essence of remote sensing lies in inversion. It is difficult to precisely retrieve parame…  相似文献   
60.
Louis Awanyo 《Geoforum》2007,38(4):739-751
The Gyamfiase-Adenya-Obom cluster of villages in the forest-savanna region of Ghana is located within one of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s 34 “World Biodiversity Hotspots” of the most biodiversity-threatened regions of the world. In collaboration with local farmers in this area since 1993, the People, Land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Change Project in Ghana (PLEC-Ghana) has been working on promoting biodiversity rehabilitation to address problems of biodiversity change. This goal is expected to be achieved through agrobiodiversity or biodiversity-friendly agricultural practices. However, farmers’ employment of these practices has been lackluster, even while they acknowledge biodiversity changes, dominated by Chromolaena odorata and other herbaceous species, that are driving the decline in forests and their biodiversity. In interpreting the difficulties of biodiversity rehabilitation in Gyamfiase-Adenya-Obom, this study outlines the diverging ecological knowledge of non-residents/outsiders and local farmers about biodiversity change, which it describes as Janus-like with two diverging faces. One face of biodiversity change shows the detrimental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and its observers—non-residents/outsiders—insist on biodiversity rehabilitation that nurtures forests, and the growth and domination of tree species. The other face of biodiversity change shows its agronomic advantages and its observers—the local farmers—are skeptical of current biodiversity rehabilitation practices. Farmers see agronomic benefits in biodiversity change, in particular the benefit of faster soil regeneration within the predominant bush fallow system of farming. And as a result of this observation, farmers continue with practices that sustain a decline in forests and biodiversity. Based on 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earch that explores three biodiversity-friendly practices promoted by PLEC-Ghana (fallow management, mulching, and intensive weeding to protect tree seedling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artiality of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ze either face of biodiversity change but not both,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biodiversity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