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351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79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91.
走滑断层的走滑量研究是构造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本文运用走滑断裂拉张叠置部位的构造物理模拟方法作为走滑量求取的手段,利用与自然界吻合程度较好的脆性-塑性双层模型对走滑拉张叠置部位进行模拟,发现叠置区主要发育与主边界断层呈80°~90°的横向断层(T断层)和呈顺时针45°的斜向断层(R剪切)两种类型的次级断层。通过改变实验中走滑断裂的叠置长度、横向间隔距离以及走滑量,计算不同实验中横向断层与斜向断层数量的比例并对实测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1)叠置长度以及走滑量的增加或者横向间隔距离的减小,都会导致横向断层与斜向断层数量比的增加;(2)每组实验中的上述四个实测变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对数关系,通过对自然界中的走滑断裂拉张叠置区进行同比例缩小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获得四者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可以确定走滑量。将构造物理模拟计算走滑量方法应用于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郯庐断裂带,得到其新构造运动以来约发生了2.1 km的右旋走滑活动。  相似文献   
392.
新疆三塘湖盆地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钻井岩心资料系统观察以及地震资料的全面检查,证实新疆三塘湖盆地内存在走滑构造,表现为简单走滑(逆—平移)断层和正花状走滑断层两种基本形式。在中央拗陷带内走滑断层与边界主断层斜交并呈“雁列式”排列,表明走滑构造可能在边界断层发生大规模逆冲兼右行走滑时形成,其形成时期可能为喜山期。同时走滑构造对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93.
郯庐断裂南段研究进展与断裂性质讨论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就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与消失的原因,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交截形成的假位错效应,以及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等作了新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郯庐断裂带是否为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或转换断层。认为郯庐断裂带可能是在“古郯庐带”的基础上于早侏罗世重新活动、白垩纪强烈活动的地堑型枢纽断裂带。  相似文献   
394.
塔里木盆地西南新生代盆地演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塔里木西南新生代盆地经历了由海相沉积体系向陆相沉积体系的转变,沉积中心由一个向两个转变,这是受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帕米尔与西南天山之间“阿赖海峡”的控制,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纯挤压作用力随帕米尔突刺的不断挤入,应力在突刺二侧转换为压扭性质,分别形成恰曼左行走滑断裂系统和费尔干纳-塔拉斯右行走滑断裂。碰撞引起的造山带向塔里木板块上的大规模逆冲推覆不早于渐新世。帕米尔-西昆仑山前的逆冲冲断带具有两端逆冲(乌帕尔-齐姆根走滑逆冲构造带)中部兼具走滑特征,喜马拉雅晚期(中新世末期),在塔西南前陆盆地内形成喀什坳陷、齐姆根凸起、叶城坳陷的初步雏形,这样的构造格局一直持续到现在。渐新世形成的底壁盐丘沟造可用来确定表堪稿原北缘西昆仑地区最初隆升的时间,即不早于渐新世。  相似文献   
395.
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异常的匹配滤波分析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匹配滤波方法重新解释了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ΔT化极异常数据.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场与局部场分离的最佳深度大约为19 km,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证据分析认为,该深度是上、中地壳间的重要分界面.分离后的区域场特征表明,在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一个北北东向的负异常带.该航磁负异常带显示,大量的热异常导致了青藏高原下的原始岩石圈地幔底部发生了热退磁作用.不论是区域场还是局部场都显示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存在一个重要的隐伏断裂带(大致沿革吉北-改则南-错勤北-申扎北).  相似文献   
396.
根据下—中三叠统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膏盐岩层内的伴生构造及上震旦统灯影组台缘带被错动的位置、方向与距离,判定川中及北斜坡地区主干走滑断裂带的性质与分布规律。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膏盐岩层内发育多排呈左阶排列的NW向雁列式构造,与深部(盐下)走滑断裂构成2种伴生组合。第1种组合主要发育在磨溪地区,膏盐岩层内的雁列式构造位于深部走滑断裂的正上方;第2种组合主要发育在北斜坡地区,膏盐岩层内的雁列式构造发育在2条主干走滑断裂带之间。根据这2种组合及灯影组台缘带的错动位置,共识别出6条主干走滑断裂带。在盆地整体演化格架的制约下,通过川中地区代表性生长构造的定量解析,将走滑断裂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晚奥陶世—志留纪右行走滑阶段;(2)晚古生代—三叠纪走滑断裂沉寂阶段;(3)中侏罗世至今左行走滑阶段。其中,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台缘带呈现出有规律的向东逐段错动(错动距离20~40 km)的特征,可作为加里东期右行走滑活动的间接证据;川中及北斜坡地区在晚三叠世处于扬子地块北缘和雪峰山前陆盆地前缘隆起的隆后稳定地区,而中侏罗世以来周缘造山带的急剧隆升与差异性演化使得川中地区遭受持续的挤压和抬升,激发了基底断裂与早期走滑断裂的再次活动。  相似文献   
397.
阿尔金构造带对塔东南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阿尔金构造带包括阿尔金碰撞造山带和阿尔金逆冲-走滑断裂系。阿尔金造山带是塔里木盆地周边已知的最古老的碰撞造山带,以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为标志的峰期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晚寒武-早奥陶世,这次碰撞造山作用很可能引起相邻塔东南地区的大幅度隆升,导致塔东南地区的中-上奥陶统遭受剥蚀,并使塔东南地区在志留-二叠纪期间总体处于不利于沉积的地质环境,隆升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从中生代开始的阿尔金逆冲-走滑断裂系错移并改造了阿尔金碰撞造山带,并在阿尔金山和塔东南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侏罗纪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中沉积了塔东南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岩。阿尔金断裂系的压扭特性容易在断裂两侧形成次生的构造圈闭,隐伏的车尔臣断裂两侧是这种次生构造圈闭发育的有利部位,它们应该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带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从侧面说明,塔东南地区的油气勘探应该加强寻找山前冲积扇-水下扇储集体内发育的油气藏,并且在地面油砂附近寻找残存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398.
马来西亚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及其动力学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构造形式,是沿近东西向F断裂(PDZ)发育特征的负花状构造或郁金香构造,并构成走滑伸展双重构造。Luconia陆块与巽他克拉通的碰撞及卢帕断裂的走滑是Punda走滑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成因。同时,利用Riedel单剪模式和走滑次级构造逐级配套模式可以合理地解释Punda走滑断裂的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399.
湘赣边鹿井矿田与走滑断层有关的铀矿化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鹿井矿田是赣边高值地质异常带内最重要的局部性致矿异常区。野外解析构造学研究表明,遂川-热水走滑构造直接控制了矿区切重熔型岩浆岩,拉分盆地及大型铀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400.
当前造山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马文璞 《地学前缘》1999,6(3):103-111
讨论了3个问题:(1)造山带的演化是全球大陆岩石圈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联而不合的现象是两拼接陆块与居间造山带未统一克拉通化的构造标志。造山带演化后期山根是如何消失的,以及它与两侧陆块的一体化过程等问题的研究应成为下一步探索的首选目标。(2)阿尔泰型碰撞造山带的提出具有普遍意义,此类由宽阔消减-增生杂岩组成的造山带,其地球动力学环境可能类似于今天的东南亚,与毗邻长命大洋盆地的复杂边缘海体系有关。(3)斜向会聚和碰撞必然导致平行造山带的走向滑动。应重视此类运动在造山带复杂变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