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41篇 |
免费 | 1826篇 |
国内免费 | 19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9篇 |
大气科学 | 456篇 |
地球物理 | 2824篇 |
地质学 | 3956篇 |
海洋学 | 959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518篇 |
自然地理 | 6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83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219篇 |
2021年 | 231篇 |
2020年 | 293篇 |
2019年 | 396篇 |
2018年 | 329篇 |
2017年 | 343篇 |
2016年 | 412篇 |
2015年 | 374篇 |
2014年 | 431篇 |
2013年 | 544篇 |
2012年 | 418篇 |
2011年 | 482篇 |
2010年 | 399篇 |
2009年 | 459篇 |
2008年 | 432篇 |
2007年 | 462篇 |
2006年 | 456篇 |
2005年 | 387篇 |
2004年 | 366篇 |
2003年 | 317篇 |
2002年 | 254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223篇 |
1998年 | 210篇 |
1997年 | 187篇 |
1996年 | 180篇 |
1995年 | 132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111篇 |
1992年 | 97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8篇 |
1977年 | 8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K. C. Joseph 《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1985,94(3):279-282
A procedure for estimating minute quantities (parts per billion) of gold is described, based on dissolution of the sample
in aqua regia, adsorption on activated charcoal, arcing of the charcoal ash, and measurement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emitted
spectra. 相似文献
42.
为了深入了解黏性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对黏性土进行了量测侧向变形的不排水平面应变压缩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发现,黏性土局部化变形的起始点与黏性土样中的孔隙水压力的突然增长的转折点非常接近,而孔隙水压力开始急剧增长变化的转折点为其屈服点,说明黏性土剪切带开始形成的偏应力为其屈服点,超过此点后黏性土局部化变形加剧,这个发现将有助于土体在强度理论、变形和稳定分析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3.
结合工作实践,主要探讨了一级检查在1:5000及1:10000航测外业调绘工作中的应用,并对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做一定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44.
针对参数回归技术制作概率预报存在拟合好、但预报结果不稳定的现象, 提出了用K近邻非参数回归技术制作概率预报的新途径。K 近邻非参数回归技术包括历史样本数据库、近邻子集生成和优化以及预报量估计4 个主要部分。利用该技术进行了单要素概率预报(主要包括云量和降水)和多维联合概率预报(降水、总云量、风速和气温)试验,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检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所给出的计算方案预报稳定性好, 准确率较高,具有良好的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46.
原岩应力与煤层底板隔水层阻水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水力压裂应力测量的原理和现场测量结果,论述了煤层底板隔水层带的阻水机理和承压水沿煤层上升的机理,以及原岩应力、水压与裂隙扩展的关系。指出对于厚底板隔水层,原岩应力起着阻止底板承压水上升和突出的作用,对于薄底板隔水层,原岩应力起着破坏底板、导致承压水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研究抗差估计和稳健估计粗差探测IQR准则的粗差剔除算法以及缺值点插值的正交多项式最小二乘拟合方法。以中国3个CORS基准站从1999-03-01—2009-12-31日的单天解GPS高程时间序列为对象进行粗差探测与插补的试验。结果表明:抗差估计比IQR准则能更有效地探测和剔除粗差;三次样条插值当连续缺失历元超过5~10个时插值结果易发生扭曲;低次正交多项式拟合的结果稳定,一般选择2~3次拟合即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当连续缺失历元达3个月时,正交多项式拟合后的曲线与序列趋势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8.
以某新型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为分析对象,依据三维绕射理论计算单位波幅下波浪诱导载荷,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完成了热点应力响应。运用热点应力的谱分析法计算得到危险节点的疲劳寿命,并进一步分析了各个短期海况和不同浪向对节点总的疲劳损伤度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危险节点的疲劳寿命都满足设计寿命要求;在各种中低海况下,疲劳损伤主要来自于平均跨零周期在6 s附近,有义波高转大的短期海况;平台关键连接部位的疲劳损伤主要是在横浪和斜浪状态下产生的,并且对某单一方向的波浪非常敏感。此研究对该类型平台的连接处结构设计和疲劳分析方法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9.
During several triaxial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on plastic hardening, softening, and failure properties of dense sand specimens, it was found on various stress paths that the size of the failure surface was not constant. Instead, it changed depending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This finding is in contrast to the standard opinion consisting of the fact that the failure surface remains constant, once it has been reached during an experiment or in situ. In general, the behaviour of cohesionless granular‐material‐like sand is somehow characterised in between fluid and solid, where the solid behaviour results from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and the confining pressure. Although the friction angle is an intrinsic material property, the confining pressure varies with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hus defining different solid properties like plastic hardening, softening, and also failure. Based on our findings, it was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contribution to introduce an improved setting for the plastic strain hardening and softening behaviour including the newly found yield properties at the limit stat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a complete triaxi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tested sand is given. The overall elasto‐plasticity concept is validated by numerical computations of several laboratory foundation‐ and slope‐failure experimen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concept of a constant failure surface, where the corresponding yield surfaces are understood as contours of equivalent plastic work or plastic strain.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0.
华北地区700年来地壳应力场演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前地震断层相互作用问题已引起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一条断层的破裂可以影响附近其他断层趋于破裂的进程,两条断层间的确切作用取决于它们的相对位置、破裂机制、错动量和介质力学性质。本研究给出了华北地区700年来由于长期构造加载及地震断层错动导致的累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ACCFS)的演化过程。长期构造加载场由GPS观测得到的地壳平均应变率场给出。关于历史地震断层破裂参数的估算,根据的是华北地区有现代仪器记录的大震资料归算地震烈度与断层破裂长度、震级和地震矩的统计关系;根据地质调查得到的地震断层走向、倾角以及本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估计滑动角。考虑粘弹性成层介质地壳模型,计算长期构造加载和地震形变(同震及震后介质粘弹性驰豫变形)造成的累积应力场变化。将累积应力场变化投影到后续地震断层面和滑动方向上得到△CCFS,并研究其对后续地震发生的触发作用。对1303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49个M≥6.5地震研究结果表明:ACCFS对48个后续地震中的38个有触发作用,触发率达到79.2%。应用当今累积应力场变化于华北地区1303年-2003年发生的M≥5地震,我们发现触发率达到75.5%,于1976年以来发生的M≥5地震触发率达82.1%。未被触发的地震中有些是发生在断层破裂区附近的余震,很可能是由于历史地震破裂参量估计的误差落入影区中,若排除这些影响,触发率会更高。研究表明ACCFS与发生的后续地震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前ACCFS显著上升的地区包括渤海及其邻域地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和太原盆地,其地震危险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