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382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183篇
地质学   282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2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首先,分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优选出的3个战略选区重点目标,即河套盆地、塔里木东南坳陷和羌塘盆地的油气资源条件,认为这3个目标都具有资源量大、资源丰度较高的特点,具有开展战略选区的油气资源基础.其次,论述了3个目标的储盖组合和油气显示情况,指出每个地区虽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具有基本的油气成藏条件和较好的勘探前景.最后,在分析3个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勘探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2.
煤层气选区评价关系到勘探的成功与否,是煤层气勘探研究最基础的工作。近年国内外煤层气成藏理论、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低煤阶气藏、连续薄层气藏、高煤阶低渗气藏等都获得成功开发,大大拓宽了煤层气的开发领域。此前国内在中煤阶成藏优势论基础上建立的选区标准已不适合当前的要求。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煤层气成藏类型、地质特点和技术现状,对中国煤层气勘探选区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试图建立一套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以期对国内煤层气选区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
简要回顾了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国内几个油田发现过程中的作用。针对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中普遍存在的方法技术问题,以羌塘盆地为例,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通过对已有资料和成果的分析,认为羌塘盆地实现战略发现的时机已经成熟。而要实现战略发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打参数井、圈定局部构造和寻找合适的方法技术。鉴于羌塘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提出了高精度大地电磁法、自然电场法、特殊条件下的地震勘探、井地联合地震勘探等关键技术。具体的工作部署是:查明有利区带中最有利的局部构造和构造部位,在最有利的构造部位实施参数井钻探,围绕参数井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勘探与综合研究。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有望使羌塘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4.
针对GPS动态RTK测量中WGS-84与本地坐标系转换参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根据稳健估计方法对控制点的精度进行评定,剔除含有粗差的控制点。然后利用概率统计理论对转换参数的优化选择进行分析,确定转换参数最优值。为便于实际应用,编写了转换参数优化选择软件,并将此软件的计算结果应用到实践中,取得较好结果,为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5.
利用现代“3S”技术阐释丽江古城选址的科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江古城的选址综合考虑了古城的地貌、地质、水文和气候等条件,其规划营造渗透着古代风水文化及耕读思想的影响,堪称古代城市选址中的典范。本文应用虚拟地理信息系统(VirtualGIS)技术,重现古城的山水景观,分析其科学性,为现代城市的选址与营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
在简单介绍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探槽点古地震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走滑断裂上古地震记录完整性的因素。松山探槽点跨断裂开挖的2个探槽揭示颜色和粒度不同的地层互层的沉积序列呈近水平面状展布。在断裂带内地层发生错断、旋转和拖曳等变形现象。多个层位上的这种变形表明该点揭示了6次古地震事件。炭屑的~(14)C年龄限定了6次事件均发生在距今3500~3900年以来,其中最新的4次事件从老到新分别为0~410aAD、890~1000年之后不久、1440~1640 aAD和1990年景泰-天祝Mw5.8级历史地震。该序列及其他例子表明连续的、高沉积速率的微构造环境是走滑断裂上探槽选取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7.
基于蚁群优化的特征选择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蚁群优化算法解决特征选择问题,以获得能代表问题空间的较优特征子集,并能降低分类系统的搜索空间。以航空纹理影像的特征选择和分类问题为例,利用主分量变换和蚁群优化算法分别对原始纹理影像特征集合进行特征提取、选择和分类。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仅能够降低图像特征空间维数,减少图像分类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提高分类识别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98.
道路数据缩编更新的自动综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编更新是当前GIS多尺度数据库更新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针对我国国家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的实际需求,研究分析了用较大比例尺新道路数据缩编更新较小比例尺道路数据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基于网眼密度的道路选取和顾及层次分析的道路匹配方法,实现了道路数据缩编更新的自动综合处理,并在1∶5万数据更新实践中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99.
现代小卫星技术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航天领域高新技术,利用该技术为地球观测服务是一件远景可观、意义深远的事情。在对地观测卫星的诸多关键技术之中,地面站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对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站的站址选择与布局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0.
The transfer processes within and above a simulated urban street cany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 generic manne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was used to aid understanding and to produce some simple operational parameterisations. In this study we addressed specifically the commonly met situation where buoyancy effects arising from elevated surface temperatures are not important, i.e. when mechanical forces outweigh buoyancy forces. In a geophysical context this requires that some suitably defined Richardson number is small. From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this is interpreted as the important case when heat transfer within and above urban street canyons is by forced convection. Surprisingly, this particular scenario (for which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between buildings and the flow is largest), has been less well studied than the situation where buoyancy effects are important. The CFD technique was compared against wind-tunnel experiments to provide model evaluation. The height-to-width ratio of the canyon was varied through the range 0.5–5 and the flow was normal to the canyon axis. By setting the canyon’s facets to have the same o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r to have a parti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a) the influence of geometry on the flow and mixing within the canyon and (b) the exchange processes within the canyon and across the canyon top interfa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ortex-type circulation and turbulence developed within the canyon produced a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that was, essentially, spatially uniform (apart from a relatively thin near-wall thermal boundary layer) This allowed the temperatures within the street canyon to be specified by just one value T can , the canyon temperature. The variation of T can with wind speed,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geometry was extensively studied. Finally, the exchange velocity u E acros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anyon and the flow above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a heat flux balance within the canyon and between the canyon and the flow above. Results showed that u E was approximately 1% of a characteristic wind velocity above the street canyon. The problem of radiative exchange is not addressed but it can, of course, be introduced analytically, or computationally, when necess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