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295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621篇
地球物理   288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332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79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61.
磁暴二倍法预报唐山7.8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暴二倍法预报地震的依据是,应变能在运移过程中导致地壳膨胀和压缩形成一个周期,在时间上呈有二倍关系.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70年代最大地震,用磁暴二倍法推出有4组磁暴能对应这次地震.每组磁暴前后都发生了地震,由于这些地震释放的剩余能量在聚积过程中,地壳发生膨胀和压缩,地磁场就受到影响形成了磁暴.因此磁暴与地震能量变化有相关性.可见,磁暴二倍法可以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162.
赵金霞  徐灵芝  卢焕珍  范苏丹 《气象》2012,38(3):336-343
本文对渤海湾2008—2009年,由大气边界层辐合线引起的对流风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不稳定大气层结环境条件下:(1)单一的海风锋在其端点可产生对流性降水。(2)海风锋与弱冷锋相遇,或者两条海风锋相交,或者雷暴单体的出流边界与海风锋相遇均会产生强对流风暴。(3)渤海湾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大多发生在每年7 8月,且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渤海湾后东退的过程中,此时大气层结处在高温、高湿不稳定状态。辐合线触发的对流风暴是沿辐合线移动,移动方向取决于辐合线两侧的主导风向。(4)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分析渤海湾边界层辐合线的移动与演变能提高强对流风暴的临近预报、预警,减少突发性天气引起的灾害。  相似文献   
163.
采用1976-1983年6-8月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台风影响期间区内各站逐日的强风暴和降水资料以及广泛站的探空资料,用相关对比度分析方法,对台风环流中的珠江三角洲局地强风暴和大暴雨发生的环境条件进行统计诊断,得出台风影响珠江三角洲时这两种强天气发生的有利的环境条件,并发现二者在气压、风速、层结稳定度和中下层位势不稳定等方面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64.
本文统计分析了2001—2005年的39次大磁暴事件(Dst-100nT)期间TIEGCM模式和CHAMP卫星大气密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模式结果与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大气密度及增量与SYM-H指数相关性较好,并且随纬度、光照条件和地磁活动水平变化.模式低估了磁暴期间大气密度的增幅,特别是在地磁活动水平较强时模式与实测的偏差较大.模式的偏差在高纬地区高于低纬地区,日侧高于夜侧.Dst指数越低,偏差越大,而当Dst指数低于-150nT以后,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5.
用欧亚大陆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考察1989年3月12~16日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暴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特强磁暴引发的电离层暴是全球性的,但自磁层沉降的高能粒子对热层低部的加热程度及区域分布不同,因而各经度链区域内电离层暴的特征也有所差异. 本文研究表明,与理论推断对照,欧洲地区内F2层最大电子密度NmaxF2(或f0F2)并不出现正暴现象,而负暴自高纬向低纬的发展则与典型的热层环流结果相符. 此外,此磁暴过程期间在中低纬区存在明显的波动过程. 在亚洲高纬地区,磁暴初期13日有约10 h的正暴,而负暴过程则与欧洲地区类似,但不太清晰;且无波动现象. 磁暴期间,同一经度链的中低纬地区,夜间常发生多站同时的h′F突增. 本文再次证实这是一般磁暴期间常出现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66.
沙尘暴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及其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沙尘暴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包括区域大气模式、陆面过程模式、风沙模式(包括风蚀、输送和沉降模式)和地理信息系统。用该系统对2002年3月20日和4月7日2次沙尘天气进行了预报试验,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对模式输出的主要沙尘天气预报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沙尘暴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对沙通量、尘通量和垂直积分质量有很好的预报能力,但仍需改进陆面参数和沙尘气溶胶的初始值。  相似文献   
167.
1999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李晓燕 《气象》2000,26(4):16-19
1999年,全球气候仍持续较常年偏暖。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强拉尼娜事件维持并发展,对全球特别是热带地区的气候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欧洲、北冬季连续遭受暴风雪袭击,出现严寒天气,夏季又经受了高温热浪的袭击。全球许多地区暴雨频繁,亚洲南部、欧洲中部、北美南部、南美北部以及非洲的一些地区都遇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而北美中部、西亚等地却干旱少雨,发生了凡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北美、南亚、澳大利亚东北部先后遭到罕见  相似文献   
168.
暴雨类冷涡与非暴雨类冷涡的合成对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王琪  唐晓玲 《气象》1995,21(3):7-10
选择了8例典型的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和8例典型的东北冷涡弱降水过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发现暴雨类冷涡其暴雨主要出现在冷涡的发展阶段,而非暴雨类冷涡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的成熟阶段;暴雨类冷涡与其南侧的副热带低值系统联系密切,非暴雨类冷涡的这一特点不甚明显;暴雨类冷涡的两个降水中心分别出现在系统东侧偏南和南侧偏东一些的地,距系统中心大约300-400km和700-800km,这些区域处于低层辐合、高层辐菜  相似文献   
169.
2008年4月天山北坡一次强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T213 0场预报资料对2008年4月18日新疆天山北坡带中部石河子垦区发生的50 a不遇强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04.18”强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并顺转, 脊前东北风带建立并加强,诱导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下到横槽中, 迫使横槽转向强烈发展东南压,并形成高空急流,强锋区和强冷高压;由于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中高纬度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造成强寒潮天气过程;西南急流与冷空气的交汇产生了较强的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对大暴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暴雪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  相似文献   
170.
2003年春季中国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及环境背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概述了200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观测事实及其本特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观测资料,对可能影响200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与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3年冬季东亚大槽偏浅、东亚冬季风偏弱,从而导致春季冷空气活动偏少,这是造成2003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动力成因.此外,2003春季中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沙尘源区内蒙古等地地表积雪覆盖面积大,从而造成积雪融化较晚,地表冻土层解冻推迟,土壤湿度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对卫星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的分析表明,2003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与下垫面植被覆盖异常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