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22篇 |
免费 | 1324篇 |
国内免费 | 6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5篇 |
大气科学 | 454篇 |
地球物理 | 682篇 |
地质学 | 2232篇 |
海洋学 | 794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366篇 |
自然地理 | 11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85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287篇 |
2021年 | 260篇 |
2020年 | 244篇 |
2019年 | 314篇 |
2018年 | 242篇 |
2017年 | 221篇 |
2016年 | 281篇 |
2015年 | 252篇 |
2014年 | 280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321篇 |
2011年 | 280篇 |
2010年 | 250篇 |
2009年 | 264篇 |
2008年 | 202篇 |
2007年 | 254篇 |
2006年 | 193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单孔岩样水压致裂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压致裂是改变岩体结构的一种天然行为和人为手段。采用F-RFPA2D软件,对水压致裂过程、裂缝扩展形态及注水孔形状和大小、应力条件和岩样强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将开始出现声发射的水压称为微裂压力,将声发射急剧增多、裂缝非稳定扩展直至岩样破坏的水压称为破裂压力。岩样尺寸一定时,微裂压力和破裂压力随内孔面积增加而降低,方形孔岩样的微裂压力和破裂压力均小于同面积的圆形孔。微裂压力和破裂压力随围压或岩样强度增加而增加,且其差值随岩样强度增加而增加,理论破裂压力与模拟值趋势基本一致。方形孔的宏观裂纹起裂位置多在角点附近,而圆形孔比较随机。无围压时,宏观裂纹的延伸方向随机;有围压时,宏观裂纹扩展方向大致与主应力方向一致,且沿较大主应力方向的宏观裂纹扩展至岩样破坏,较小主应力方向宏观裂纹不完全发育。研究结果对水压致裂试验和工程实践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3.
近20年来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湿地退化加剧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利用1986年(TM)和2001年(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RS-GIS集成技术,对松嫩平原湿地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5年中,松嫩平原湿地面积减少了658 042 hm2,减少了38.81%.平均每年减少43 869 hm2,年均减少速率2.59%.其中地表水体减少127 429 hm2,减少了22.81%;沼泽减少530 612 hm2,减少了46.67%.降水减少,蒸发加大,水资源开发过大以及过度放牧、围垦湿地是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
以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巨型沉井场地地基处理为科研背景,研究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的适用性及其承载力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垫层材料、垫层厚度和砂桩间距共进行了9组静载试验。为得到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程度,还进行了砂桩施工相互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厚垫层-砂桩加固软土地基效果非常好,是大型沉井地基处理较为理想的方式;垫层含水率、垫层材料和垫层厚度对其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均大于砂桩间距;砂桩施工过程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和对周围土体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别,利用传统沉桩挤土理论分析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将产生较大偏差;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会产生较大影响,最大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1/3桩长范围内,影响程度与土层的种类和性质有密切关系,土性越好,影响程度越小;可利用增大砂桩间距和已有砂桩的阻隔效应减小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中国萤石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综合考虑萤石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将中国萤石矿床划分为沉积改造型、热液充填型和伴生型3种矿床类型。在全面分析萤石矿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的基础上,总结成矿要素,以相同或相似的二级成矿必要要素组合确定沉积改造型、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的亚类型,沉积改造型进一步划分出2个矿床式,热液充填型划分出5个矿床式,伴生型按伴生主矿种划分出4个矿床式。文章分析了每一个矿床式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矿床特征、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总结了每一个矿床式的二级成矿必要要素。 相似文献
86.
87.
基于近4500口探井和开发井动态及静态资料,对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平面和纵向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南、北区油-水分布存在差异.北区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上,断裂带之间的构造低部位断层密度低,主要富集水,垂向上具有下水上油的分布特征;南区油大面积连片,垂向上具有全井纯油的特征.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南、北区断层成因机制不同导致控藏机理的根本不同.北区断裂为构造成因,是在近东两向拉张应力场中受斜向裂陷作用影响形成的张扭断裂密集带,断裂活动诱导超压释放和流体排放,油源供给不足;南区发育非构造成因的多边断层,超握诱导断层活动释放流体,油源供给充足. 相似文献
88.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具有其全天候、全天时、穿云透雾的工作能力, 广泛应用于山地冰川动态监测中. 利用2006年6-9月三期ALOS/PALSAR雷达影像, 采用偏移量跟踪技术, 提取了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珠峰)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 分析了区域内冰川运动速度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研究区31条山谷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9.3 cm·d-1, 总体上以珠峰-洛子峰南北向山脊线为界限, 东侧和东南侧冰川日均运动速度(11.1 cm·d-1)普遍高于北部和西北部冰川日均运动速度(5.4 cm·d-1). 冰川消融区非表碛区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表碛覆盖区平均运动速度的2.2倍, 冰面湖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冰川运动速度波动. 在气候与非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和相互间的此消彼长中, 研究区65%的冰川的运动速度自中值高度往下显著减小, 16%的冰川自中值高度往下呈显著增大趋势, 19%冰川消融区运动速度无显著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9.
奥陶系顶部马家沟上组合(马五1-马五4)风化壳储层是苏里格气田东区下古生界主要产气储层,其中马五1+2及马五41是该区块的主力产气层.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室内薄片分析及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测试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东区马家沟上组合储层岩石类型以含膏粉晶-泥粉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膏模孔+溶缝为主;储层受沉积、成岩、岩溶古地貌及构造共同控制,沉积-成岩是白云岩储层的主控因素,有利沉积相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决定了最终储层空间的形成,构造对储层主要起到沟通渗滤作用,而岩溶古地貌从宏观上控制着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和天然气储集保存状况. 相似文献
90.
豫西地区铝土矿中镓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镓是一种价格昂贵的稀散金属,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豫西地区的铝土矿石中含有丰富的镓资源。通过对区内铝土矿石中镓的分布特征做了多方面的对比研究,归纳出镓的分布规律:空间上,在不同铝土矿区的矿石中镓的平均质量分数变化显著,在矿体平均厚度最大的张窑院矿区,矿石中的镓高度富集。时间上,沉积成矿相对较早的铝土矿层,因其长期遭受强烈的表生富集作用,矿石中镓的平均品位较高。从矿石结构类型来看,土状和峰窝状矿石中的镓品位明显高于短、鲕状和致密状矿石。另外,矿石中镓平均含量的变化总与铝土矿富矿体的产出位置关系密切。并且,探讨了铝土矿中镓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