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6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468篇
测绘学   459篇
大气科学   466篇
地球物理   448篇
地质学   691篇
海洋学   26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76篇
自然地理   61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小曙  徐建斌 《地理学报》2018,73(6):1065-1075
通过构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省际边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边界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蒙甘边界,蒙宁边界和陕蒙边界地区。政府宏观调控因子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负相关趋势,教育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呈现出贫困与发达地区二元分异,边界的紧凑度、地形起伏度、交通优势度与产业结构因子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呈现出正相关趋势。本文具体分析了在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内,各影响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的影响程度差异和作用方向差异,为合理调控不同地区发展要素、缩小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制定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2.
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及驱动力研究对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差异指数、分形维数、土地城镇化率和重心转移模型,多维解析了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格局特征,并耦合重心转移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构建重心-GTWR模型,在对空间格局进行长时间序列多维度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该模型依序对其特征进行驱动力解读,进而总结凝练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导模式与城市核心驱动力。主要结论为:① 199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高峰时期在2005-2010年,在2005年之前高速发展城市集中在北京、天津、保定和廊坊,2005年之后集中在邢台和邯郸;② 城市群城镇用地重心虽呈现出发散态势,但城市之间的局部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表现出空间溢出特征;③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由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双核发展模式向多核发展模式转变,并出现北部资源运输核心、中部经济发展核心和南部投资发展核心三大功能核心组团,城市群趋向于多核功能协同发展模式;④ 重心-GTWR模型结合了时空非平稳性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将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作为一个时空变化系统进行分析,经验证,该模型在城镇用地扩展格局驱动力分析研究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03.
One secondary target of the SLCP is poverty reduction. Therefore, the impact of the SLCP on household income is a subject of much resear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LCP has affected incomes of households at different income levels13 years after its implementation. Using survey data from 2012 on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using the non-participating households as a reference, the current impact of the SLCP on household income is calculated with 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a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 The socio-geographic features of participating and non-participating households are also b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LCP participating and non-participating households in many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articipating in the SLCP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household income at all income levels in the study area in 2012.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SLCP is not currently increasing household income significantly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the SLCP should be changed in this area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poverty reduction goal.  相似文献   
304.
江西省早稻雨洗花灾害指标构建与灾损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早稻雨洗花灾害指标及适于早稻产量估算的灾损评估模型,对开展早稻雨洗花灾害监测、损失评估、灾害保险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江西省早稻为研究对象,利用1981-2015年14个水稻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筛选出基于早稻抽穗扬花期间过程降水量、最大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实际产量的雨洗花灾害样本78个,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正态分布以及主成分回归法,建立了雨洗花灾害指标和灾损评估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抽穗扬花期降水对雨洗花灾害形成有显著影响,其主要影响时段为抽穗扬花普遍期前后5 d内,关键时段为抽穗扬花普遍期前后3 d内。日降水量40 mm可作为早稻抽穗扬花期雨洗花灾害临界指标。以该指标为基础,统计日降水量不低于40 mm的降水日数及其对应的累积降水量,当累积降水量为40~170 mm时,为轻度雨洗花灾害,早稻一般减产小于15%,平均减产10%;当累积降水量不小于170 mm时,为重度雨洗花灾害,早稻一般减产不低于15%,平均减产22%。指标验证结果与历史实际灾害发生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雨洗花灾损评估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雨洗花年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吻合度较高,平均相对模拟误差为4.3%,78.0%的资料相对误差在5%以内,可利用该模型对雨洗花年的早稻减产率进行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305.
采用EFAST方法和SCE-UA算法优化WheatSM模型参数,采用区域模拟和单站插值的方法对2013—2017年鹤壁市冬小麦各发育期日数和产量进行模拟修订,为WheatSM作物模型在豫北地区的业务应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区域模拟方法对鹤壁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开始日期的模拟效果除出苗期、越冬期的外,其他均好于单点插值方法的。单点插值方法对越冬期的模拟效果明显好于区域模拟方法的。冬小麦产量的模拟效果区域模拟方法也比单点插值方法好,但两种结果的相对误差均较大。通过对WheatSM模型得到的冬小麦气象产量模拟结果进行修订,可以明显提高模型产量模拟结果。2013—2017年鹤壁地区模拟产量的误差为-17. 92%~-2. 98%,RMSE为1114. 9 kg/hm~2,NMSE为12. 59,模拟效果较好。利用区域模拟方法可以对区域内单个站点的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进行模拟,但对越冬期开始时间的模拟需要参考单点插值方法的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306.
Group-user intensive access to WebGIS exhibits spatiotemporal behaviour patterns with aggregation features and regularity distributions when geospatial data are accessed repeatedly over time and aggregated in certain spatial areas. We argue that these observable group-user access patterns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improved optimization of WebGIS so that it can respond to volume intensive requests with a higher quality of service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Subsequently, a measure of access popularity distribution must precisely reflect the access aggregation and regularity features found in group-user intensive access. In our research, we considered both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in the access popularity of tiled geospatial data (tile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group-user access follows a Zipf-like law, we built a tile-access popularity distribution based on time-sequence, to express the access aggregation of group-users with heavy-tailed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locality of user-browsed tiles, we built a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ile-access popularities and the distances to hotspot tiles, reflecting the attenuation of tile-access popularity to distance. Moreover, given the geographical spatial dependency and scale attribute of tiles, and the time-sequence of tile-access popularity, we built a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to express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among the accesses to adjacent tiles at different scales, reflecting the spatiotemporal correlation in tile access patterns. Experiments verify the accuracy of our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which we then applied to a cluster-based cache-prefetching scenario. The results show that our model successfully reflects the spatiotemporal aggregation features of group-user intensive access and group-user behaviour patterns in WebGIS. The refined mathematical method in our model represents a time-sequence distribution of intensive access to tiles and the spatial aggregation and correlation in access to tiles at different scales, quantitatively expressing group-user spatiotemporal behaviour patterns with aggregation features and a regular distribution. Our proposed model provides a precise and empirical basis for performance-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WebGIS services, such as planning compu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distributed storage of geospatial data, and providing distributed services so as to respond rapidly to geospatial data requests, thus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volume-intensive user access.  相似文献   
307.
彭国平 《气象科技》2017,45(5):876-881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资料,用网格地闪密度数据表征地闪的空间分布,测站距离因子表征探测站布局,对2015年地闪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密度与因子之间存在负相关,其中雷电流幅值5~30kA的密度分量与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大于30kA的密度分量与因子相关不显著。同时发现探测站布局对地闪空间分布的疏密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密度进行修订,以消除测站布局的影响。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及其残差理论,建立了网格地闪密度的修订模型和相对探测效率的统计模型。验证了密度分段修订和不分段修订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对理论探测效率和相对探测效率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地闪密度修订方法和相对探测效率统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08.
王海芝 《城市地质》2008,3(1):18-21
通过对北京山区历史泥石流降雨资料的分析,根据有雨量站和无雨量站的泥石流易发区的资料情况,分别建立了不同前期雨量的预报模型,并根据预报模型初步建立了不同前期雨量前提条件下的黄,橙,红三色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309.
外来人口是大型或超大型城市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特定城市外来人口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从迁入地视角发现以特定城市为目标的人口迁移规律,对新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化建设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收集2005—2018年的公安机关外来人口登记数据,对外来人口在不同年份的市级迁出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发现:① 北京市外来人口的迁出地在市级尺度下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且聚集效应逐年增强;外来人口迁出地空间分布基本稳定,热点迁出地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北-天津和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2个主要聚集簇中;② 影响人口向北京迁移的主要变量为各迁出地的人口规模、交通时间、人均收入、高等教育水平、人口密度等,其中人口规模和人均收入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为稳定,而高等教育水平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分别从2010年和2014年后才开始显现,交通时间对人口迁移的障碍性作用虽然有所下降,但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变化不大;③ 空间误差项持续显著,表明迁出地的人口迁出量可能受相邻地市的社会文化等其他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10.
【目的】研究12月龄多鳞鱚(Sillago sihama Forssk?l)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筛选适用于选育的主要形态性状。【方法】测定12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表型参数,通过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估计主要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12月龄多鳞鱚13个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表明,体高(X1)、体厚(X2)、眼径(X7)、体长(X10)和背鳍前长(X11)对体质量(Y)有明显的直接影响;除体长外,其他生长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均小于它们对体质量的间接影响,同时,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相关分析表明,上述5个主要性状是体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体长对体质量的单独决定系数最大(0.331),5个主要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28。建立的以主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为Y=-13.339+2.913X1+3.352X2-4.467X7+1.473X10+0.763X11。【结论】体长、体厚、眼径、体高和背鳍前长等5个主要性状是影响多鳞鱚体质量的核心性状,其中体长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