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29篇 |
免费 | 1636篇 |
国内免费 | 328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6篇 |
大气科学 | 514篇 |
地球物理 | 3159篇 |
地质学 | 7793篇 |
海洋学 | 767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459篇 |
自然地理 | 30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199篇 |
2022年 | 411篇 |
2021年 | 532篇 |
2020年 | 590篇 |
2019年 | 598篇 |
2018年 | 580篇 |
2017年 | 457篇 |
2016年 | 577篇 |
2015年 | 608篇 |
2014年 | 757篇 |
2013年 | 870篇 |
2012年 | 699篇 |
2011年 | 790篇 |
2010年 | 685篇 |
2009年 | 765篇 |
2008年 | 769篇 |
2007年 | 774篇 |
2006年 | 878篇 |
2005年 | 650篇 |
2004年 | 602篇 |
2003年 | 515篇 |
2002年 | 480篇 |
2001年 | 398篇 |
2000年 | 327篇 |
1999年 | 274篇 |
1998年 | 244篇 |
1997年 | 216篇 |
1996年 | 185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116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基于概念模型的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田土壤水分模拟是农业用水管理的重要依据。以根区土体水量平衡方程为依据,考虑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构建了农田土壤水分变化模拟模型,该模型由作物蒸散量模型、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模型以及水量平衡方程等组成。采用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2007年和2008年2个年度冬小麦试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土壤储水量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555;F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所建立的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型可用于作物蒸散量、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和田间土壤水分的模拟计算;计算精度平均达到3%~1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农田士壤水分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2.
Xinbin FENG Shaofeng WANG Guangle QIU Yamin HOU Shunlin TANG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06,25(B08):243-244
Guizhou is located in the Circum-Pacific Global Mercuriferous Belt, and mercury concentrations in soil in this area are enriched. In-situ total gaseous mercury (TGM) exchange fluxes between air and soil surface were intensively measured at four sampling sites in Guiyang from 21 May to 16 June, 2003, and five sites in the Lanmuchang mercury mining area in December 2002 and May 2003, respectively. The in-situ Hg flux measurement was conducted with a dynamic flux chamber (DFC) of quartz. Overall, net emissions were obtained from all sampling sites. Soil mercury concentration and solar radiation have been proved to b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control mercury emissions from soil. Meanwhile, rain events can enhance mercury emission rate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53.
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既有利于“大敦煌”地区人-地关系的和谐演进,又有利于全面推进“大敦煌”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用观察法、描述法、系统调查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在阐述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旅游开发意义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将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节事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最后,根据风沙地貌特征和旅游发展需要,指出对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应该注意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形象和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4.
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与红化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以及测年数据,本文讨论了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年龄与形成环境。认为老红砂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海岸风沙堆积,红色特征与亚间冰期的温暖古气候有关。在湿热气候下,古风成砂中含铁硅酸盐矿物氧化生成赤铁矿,而使无色石英沙粒染成红色,是其红化的主要机制。风成砂形成红色的时间不超过1万年。 相似文献
155.
超声提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覆盖区土壤中的六六六和滴滴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将超声波提取技术引入到覆盖区土壤样品六六六、滴滴涕组分的预处理中,建立了超声提取,磺化法净化,气相色谱测定的分析方法。对被测组分在超声波提取中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对超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溶剂用量以及磺化净化过程可能导致组分损失的各种相关条件逐个试验筛选,采用样品加标回收法对六六六、滴滴涕的8种组分进行了两种浓度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RSD值均小于10%,平均回收率92.5%-103.9%。方法对各种异构体的六六六、滴滴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30-3.89ng/g。 相似文献
156.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调控土壤碳库时空格局、土壤碳收支平衡和植物养分供应的重要过程,植物残体和凋落物分解释放CO2直接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了不同类型凋落物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植于1956年的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凋落物添加显著促进了有机碳矿化,添加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凋落物后,CO2-C最大矿化速率分别增大了6.94、5.17、3.46倍,0~5 cm层土壤是5~10 cm层土壤的1.09、1.55、1.22倍;CO2-C累积释放量分别增加了3.73、3.38、2.34倍,0~5 cm层土壤是5~10 cm层土壤的1.17、1.30、1.57倍。凋落物对有机碳矿化的促进作用与温度和水分密切相关,25℃时,CO2-C平均释放速率、最大释放速率、累积碳释放量分别是10℃的2.21、3.60、2.21倍,而含水量10%时,CO2-C平均释放速率、最大释放速率和累积碳释放量分别是含水量5%时的1.25、1.20、1.25倍。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碳氮含量、碳氮比、木质素比氮和土壤有机碳以及全氮是影响有机碳矿化的主要因子。凋落添加土壤后潜在可矿化碳表现为柠条锦鸡儿>油蒿>小画眉草>对照。凋落物添加显著促进了有机碳矿化过程及碳周转,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植物凋落物的输入更有利于土壤碳固存,凋落物对土壤碳库的调控作用受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热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57.
研究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挖掘具有高产多种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类群。应用可培养技术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并以10种酶活底物为指示物,结合点植法和透明圈法对可培养的放线菌进行功能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从红树林土壤中共分离到444株放线菌,隶属于6目13科24属63种,其中3株放线菌为潜在新种。从63株不同种的放线菌中筛选出56株放线菌在至少1种功能酶活性检测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88.89%;其中具有2种以上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31株,链霉菌属、微杆菌属和短小杆菌属的产酶菌株最为丰富。综上所述,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种类丰富多样,潜藏着放线菌新资源,且功能酶活性显著,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158.
章君政唐朝生巩学鹏周启友程青吕超施斌 《岩土力学》2023,(2):392-402
土体在气候作用下发育干缩裂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裂隙的存在会极大弱化土体的工程性质,诱发许多岩土与地质工程问题。为了实时掌握黏性土中干缩裂隙网络的发展状态,提出了一套基于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ERT)的土体干缩裂隙动态发展过程精细监测方法。分别开展模型试验及原位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测定系统持续采集电流-电位差数据,随后利用自行开发的有限元法电阻率层析成像(FemERT)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获取了裂隙网络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ERT可以实现土体裂隙发育过程的精细监测,具备监测三维裂隙网络几何形态的能力,裂隙宽度的识别精度达到毫米级,裂隙深度的识别精度达到厘米级;(2)ERT的感度分布特征解释了裂隙发育对于土体电阻率的影响规律,测定电阻值时程曲线因裂隙产生位置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3)反演电阻率及其相对变化率(Rev)可以直观表征裂隙网络在不同阶段的空间几何形态,凸显裂隙动态发育过程对于土体导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9.
基于辽河流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表层和深层有机碳和全碳数据,探讨辽河流域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分析辽河流域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对辽河流域5.23×104 km2土壤碳储量计算表明,深层(0~1.8 m)土壤碳储量为860.50×106 t,中层(0~1.0 m)为538.30×106 t,表层(0~0.2 m)为138.76×106 t;辽河流域土壤深层碳密度为16.45×103 t/km2,中层为10.28×103 t/km2,表层为2.65×103 t/km2.分别根据土壤类型、地质单元、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方式计算土壤的碳储量,为土壤碳循环研究与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0.
利用合肥盆地内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资料,反演模拟了该盆地自侏罗纪晚期以来各时代地层古地温变化,估算了沉降率与剥蚀率.模拟结果与其他地质资料推论一致,它揭示出该盆地南北两地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化和受热史,反映了大别山构造发展对盆地南北两地区影响的差异.盆地南部靠近大别山地区的晚侏罗世地层在白垩纪早期埋藏温度曾大于120℃;早白垩世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30m/Ma)使温度降至30—40℃;自白垩纪后期始,该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但总体为持续抬升的构造环境中.盆地北部地区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在白垩纪期间埋藏温度曾达到和超过100℃,但随后的大幅度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90m/Ma)使其温度降至30—60℃;第三纪早期,局部区域的裂陷(沉降率约60m/Ma)使温度又升至80℃左右.指出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大体可分形成、隆升、局部裂陷和再隆升4个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