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a general decline of public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or vice versa a rise in public climate-change skepticism, in particular in the U.S. and other Anglo-Saxon countries. There is a vivid debate on whether this is a global phenomenon, on which factors explain the decline, and on the broader societ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trend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formation toward a low-carbon society. We add to this literature by presenting the results of a recent general population survey in Germany in which we looked for systematic linkages between public climate-change skepticism on one hand, and energy preference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 the other. Germany is an interesting testbed as it is currently involved in a large-scale restructuring of its system of energy supply towar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the “Energiewend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limate-change skepticism has not diffused widely in Germany, but that it correlates with less support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However, skepticism correlates negatively wi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re is no strong political outlet for public climate-change skepticism in Germany. Alternative potential barriers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ergiewende”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2.
张井飞  文恒  Tatiana FEKLOVA  张九辰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08-2023040008
会徽是一种行业标识、一段历史烙印、一个学术品牌,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简单、形象、易识别的图像表达了学术团体的学术宗旨和使命,同时彰显了学术团体的工作目标、学术精神等科学文化内涵。本文以中国地质学会会徽为分析案例,通过与东西方几个代表性国家地质学会的文化宗旨与会徽内涵的比较,探讨会徽在学会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格局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差成为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构建评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地级市、52个县(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函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以及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发展过程,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分为波动期、增长期、回落期和平稳期4个阶段,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出现—加剧—暴露—解决"过程;②格局演变,苏南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地,南京的协调发展出现了回落现象,宿迁依然是协调发展的最低点;③空间格局,13市协调发展类型特征是"过渡协调类多、协调和失调衰退类较少",52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对数值偏低、所属类别较差,并且两个尺度在空间上都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其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体制同步、空间组织、科技合作、政策援助和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44.
城市两型社会发展评价与对策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两型社会发展状况,提出其构建模式、途径和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是当前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理论与方法难题。在分析两型社会发展背景基础上,构建了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以常德市为例开展了城市两型社会发展程度与对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0年,常德市两型社会发展程度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良好态势;(2)发展度、协调度与社会综合发展程度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0.988,P<0.05);(3)可持续度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与社会综合发展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可见,2005—2010年间常德市两型社会建设成果主要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能源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45.
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要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而中国特色节水型社会的构建核心在于创建一种全新的能够促进人水和谐、全方位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合理消费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或形态.系统阐述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然性,评述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动态及进展,探讨了节水型社会这一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提出了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一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旨在为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伟战略目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6.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是国土面积、矿产资源、水资源,还是总人口或经济总量,哈萨克斯坦均是中亚地区的大国,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在中亚极具代表性,研究其水资源问题对中亚地区人—水和谐及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简述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自然地理与水资源条件,分析评价了其地表、地下及总水资源量。并在概述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及独立后的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回顾了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及灌溉系统建设历史沿革,并重点分析了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包括引用水总量、农业用水和供需状况)及1991年以来的演变情况,最后对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47.
在很大程度上 ,危害是由地貌、地质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而且从根本上来说 ,这些危害会影响到环境及其构型。一系列的自然现象都能引起自然灾害 (危害 )。人类对环境变化有巨大影响 ,并会导致大气圈、水圈的污染 ,而显著地损坏生物圈 ,例如大气圈、水圈、臭氧层等的破坏。更多的人为因素也会导致全球变暖及污染。许多内生的原因 ,对灾害的产生也起着重大作用。不过 ,就大多数物种在其中得以产生及演化的天然外界环境而言 ,它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环境也会影响到社会结构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的生活方式。可以把生命活动看成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生命的起源 ,可以不同的看法来进行检阅。人类得以产生演化的环境 ,以及人类由综合和专业化了的器官组成的身体结构 ,已被用来与其他类似动物所具备的进行比较 ,并从广义的动物王国意义上 ,对生物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和比较。对动物的行为做了研究 ,并对有关人类永生的“生命延长”概念给予了考虑。  相似文献   
48.
陈秀容 《地理研究》2001,20(3):354-363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经济角色十分突出的地区。总体上,华人华侨与所在国原住民和睦相处,已逐步融入主流社会,为当地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各国历史发展不同,华人与所在国原住民融合程度大不相同。本文以印尼与泰国相比较,探讨华人与原住民融合状况,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对造成悬殊差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9.
ABSTRACT

In 2013,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IAHS) launched the hydrological decade 2013–2022 with the theme “Panta Rhei: Change in Hydrology and Society”. The decade recognizes the urgency of hydrological research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interactions of society and water, to support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 use under changing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first Panta Rhei biennium 2013–2015,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resource that describes the scope and direction of Panta Rhei. We bring together the knowledge of all the Panta Rhei working groups, to summarize the most pressing research questions and how the hydrological community is progressing towards those goals. We draw out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trands of research, and reflect on the need to take a global view on hydrology in the current era of human impac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Finally, we look back to the six driving science questions identified at the outset of Panta Rhei, to quantify progress towards those aims.
Editor D. Koutsoyiannis; Associate editor not assigned  相似文献   
50.
ABSTRACT. Pakistan is home to some of the most widely admired examples of civil‐society‐based service‐delivery and advocacy groups. Pakistan has also spawned some much‐maligned nongovernmental actors with violent agendas. This article uses the social capital / civil society conceptual lens to view the modes of (anti)social capital mobilization that contribute to the civil and uncivil spaces of Pakistani society. The case examples of Jamaat‐e‐Islami, an Islamic revivalist organization, and the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of Pakistan a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geography of social and antisocial forces in Pakistan. It is argued that the processes that mobilize social capital‐whether positive or perverse‐are multiscalar and that, in the Pakistani context, no compelling cultural or religious reason exists for the ascendance of one type of social capital over the other. Positive social capital can be mobilized to contribute to a more civil social discourse in Pakistan, given the right policy cho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