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4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黑龙江省暴雪时空分布特征与发生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丽娟  陈红  刘栋  张利  周东颖 《冰川冻土》2011,33(4):721-728
暴雪是黑龙江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基于1970~2006年黑龙江省78个市(县)的逐日降雪资料,对暴雪初、终日分布规律,暴雪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信息扩散理论计算了各市(县)发生不同暴雪日数的概率风险估计值,并结合GIS技术进行风险区划.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暴雪初始日期和终止日期37a来变化不大,初始日出现...  相似文献   
32.
Based on the daily fresh-snowrecordings of a set of 81 stations of the AustrianHydrographic Service, covering a 19-year period,various aspects of extraordinarily long-lasting severesnowfalls are investigated. Starting from an exactdefinition of periods of Heavy Snowfall Events (HSE),some of the discussed items include the annual andseasonal frequencies of intense snowfall episodes, thelocation and migration paths of the storm centers andthe volume of snow dropped by the individual storms.Another part of the study, designed to visualize thebig variability of snow-related parameters over Alpineterrain, determines for all involved sites maximalobserved and theoretical extreme fresh-snowaccumulations for periods of variable length. Heavythree-day snowfall events are analyzed with specialregard of the resulting avalanche threat.  相似文献   
33.
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热力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天气图等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模式(RAMS4.4)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2008年12月4~6日发生的一次海效应暴雪的时空分布和三维热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渤海海效应降雪并非传统认为的仅发生在蓬莱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而是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莱州湾、渤海中东部和黄海西部洋面上;降雪源地有暖海面和陆地,即莱州湾、渤海中部至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2)浅层对流是海效应降雪的重要热力特征,当强冷空气流经渤海时,暖海面通过湍流交换等作用向冷空气底层输送感热和潜热,使得低层增温增湿,产生对流层中上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对流性不稳定。(3)冷空气的强弱影响渤海暖海面及山东半岛地区的垂直热力结构,导致降雪强度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海气温差与热通量成正比,初期冷空气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温差小,海面上空的暖湿层浅薄,不稳定能量弱,产生的降雪量小;中后期冷空气强盛,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温差大,暖湿层较为深厚,不稳定能量增强,导致降雪强度和降雪量大。(4)与单一要素温度和湿度相比,对流层低层相当位温的水平分布对强降雪落区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强降雪发生在高相当位温脊线附近。  相似文献   
34.
宁夏一次大暴雪天气过程的物理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气环流及其诸层物理量场特征基础上,结合逐时卫星云图资料对2002年10月17~18日宁夏南部山区一次大暴雪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探讨,发现此次暴雪中低层存在着较明显的3股气流的共同作用,指出低涡及暖式切变线是本次过程重要的天气影响系统,降水水汽主要来自于低层输入,同时分析还表明宁夏强降雪也具有中小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35.
孙俊  邓国卫  夏炳江 《气象科技》2018,46(3):584-593
利用0.5°×0.5°的ECWMF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以及西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模拟等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16年2月21日川西高原中东部的极端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贝加尔湖横槽旋转南下使得冷空气并入川西高原中部的低槽中,其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产生的锋生以及西南急流存在是此次暴雪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副高的北进,此次强降雪开始之前有来自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的两支水汽输送,西南低空急流稳定维持为此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MPV2在此次暴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强降雪主要发生在SVD(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强烈发展的时段内,暴雪落区与SVD发展最强烈的区域重合;西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提前6h对此次暴雪的形势场和物理量场都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其中垂直速度和水汽条件预报与实况最吻合,但降水预报的量级较实况偏弱一个量级,强降水落区比强度预报更准确。  相似文献   
36.
一次基于综合探测资料的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淑玲  王科  杨成芳  周艺 《气象》2016,42(10):1213-1222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浮标站、常规探空和地面等多种观测资料,对2014年12月山东半岛东部一次冷流暴雪的发生、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冷流暴雪发生时渤海上空500 hPa气温在-36℃左右,850 hPa气温在-18~-16℃,海面西北风12 m·s~(-1)。700 hPa以下为混合层,1000~700 hPa混合层内近乎饱和。浮标站资料显示海表面到850 hPa的较大海气温差和山东半岛较强海岸锋是产生暴雪的重要原因。(2)暴雪发生时雷达回波的PPI在30~45 dBz;每6 min雷达回波垂直剖面显示1个较强降雪回波单体持续时间可达到1h。雷达资料反演0.8 km以上风场表明:强降雪回波位于NE与NW风辐合区的东侧,冷流暴雪的水平风辐合主要在3 km以下。风廓线雷达资料表明:暴雪发生前在100m以下有弱西风存在,暴雪发生时1 50~700 m弱的西北风(6 m·s~(-1))和低层切变线辐合的共同存在,有利于降雪对流的加强;当这种弱西北风层消失后,降雪即停止。  相似文献   
37.
受欧洲脊发展和乌拉尔低槽东移影响,2015年12月9日20时到12月13日08时,新疆大部出现了大暴雪、寒潮和大风天气过程,其中乌鲁木齐、米东区、小渠子、白杨沟等站日降雪量均突破当日历史记录值。为定量评估新疆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DOGRAFS(DesertOasis-Gobi Rapid AnalysisForecast System)对此次暴雪过程的预报准确率,以NCEP的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预报场作为背景场,基于WRFv3.5.1和WRFDAv3.5.1同化WMO的常规观测资料GTS(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进行积分预报。结果表明,DOGRAFS预报的逐24 h累计降水在北疆的落区和量级均与实况接近,GTS同化对暴雪极值中心乌鲁木齐站的逐1 h降水预报为负效果。对DOGRAFS预报区域内的所有站点而言,2 m温度预报的平均偏差在-3~4.2℃,绝对偏差在-1.6~2.5℃。高空温度场预报的绝对误差小于3.5℃。加入GTS后,乌鲁木齐站温度预报偏差大幅度增大,预报效果明显变差,不同化GTS预报的乌鲁木齐单站逐小时2 m温度及其变化趋势与实况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38.
威海市"2005.12"连续暴雪特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北方冷气团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12月3~21日,威海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持续性特大暴风雪天气,降雪量及持续降雪历时都为威海地区有水文资料以来的之首。雪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空前的。本文就这次暴雪的特性、成因及与历史上所发生的持续暴雪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为今后迎战大暴雪、防灾减灾提供及时的理论数据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39.
GPS掩星资料(GPSRO)业务同化的正效果已经在多个国家的数值预报中心得到证实,但在新疆数值预报业务中尚未应用。为验证GPSRO同化对天山暴雪预报的影响,本文以GFS数据为背景场,用WRFDA同化了GPS掩星事件反演的折射率和温湿廓线,评估了其对2014年12月07日08时到09日08时的天山暴雪过程预报效果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两者同化产生的影响半径。研究发现,GPS掩星温湿廓线和折射率同化对此次天山暴雪过程预报均有正效果,改善幅度前者劣于后者。同化后风场U、V分量沿风向方向的影响半径均大于垂直风向方向,其增量极值中心位置向下风方向偏移。温度、湿度场的分析增量分布均接近各向同性,增量极值中心位置与掩星事件位置相对应。同化后温度分析均以增暖为主,湿度分析以增湿为主,气压分析以减压为主。温湿廓线同化产生的资料影响半径平均大于折射率同化产生的影响半径。并且,在任何网格点,无论是温度场还是比湿场,温湿廓线同化产生的分析差的绝对值大于折射率同化。温湿廓线与折射率同化后风场的分析增量整体上均随着高度的增加先减后增,温度场分析增量整体上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气压分析增量随高度升高单调递增, 比湿分析增量绝对值的大值区主要集中在500hPa以下的低空,其最大值位于700hPa附近。  相似文献   
40.
华北回流暴雪发展机理个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周雪松  谈哲敏 《气象》2008,34(1):18-26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4年11月24-25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回流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着重对回流暴雪形成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回流暴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动力锋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产生的锋面次级环流是造成这次暴雪的主要原因;降水过程中,雨雪相态的转变与温度廓线有直接关系,随着降水由雨转为雪,雪水混合比增大迅速且其高度有所降低.地形在此回流暴雪过程中,通过其强迫的、分别位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正负垂直速度中心,对降雪起明显的增幅作用,同时对雨水和云水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