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556篇
地球物理   379篇
地质学   718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26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71.
The Main Zone of the Hidaka metamorphic belt is an imbricate stack of crustal material derived from an island arc in which a sequence of units with increasing metamorphic grade from low to high structural levels is exposed. The basal part of the metamorphic sequence underwent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with peak P–T conditions of 7kbar, 870°C. In this zone pelitic granulite includes leucosomes which consist mainly of orthopyroxene-plagioclase-quartz.
To test whether the leucosome was deriv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the surrounding pelite, melting experiments of the pelitic granulite were carried out for water-saturated and dry systems at 7 kbar and 850°C.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leucosome produced during these runs shows a peraluminous S-type tonalitic affinity and is located very close to the tie-line between the average melts produced in water-saturated systems and the average composition of the residual orthopyroxene + plagioclase. This therefore suggests that the lecosome in pelitic granulite was formed by incipient anatexis at close to the highest P–T condition of the Main Zone.
The age of the crustal anatexis is determined by the Rb-Sr whole rock isochron method for garnet-cordierite-biotite gneiss (host rock), garnet-orthopyroxene-cordierite gneiss (restite) and S-type tonalite (melt). This gives an age of 56.0 Ma with an initial 87Sr/86Sr ratio of 0.705711. The S-type tonalite magmas that form large intrusive masses in the Main Zone were probably generated by crustal anatexis in deeper parts of the crust at the same time (late Palaeocene).  相似文献   
972.
利用两种卫星影像合成并引入冰川积雪区的方法,对西昆仑山玉龙喀什河流域2000-2013 年MOD10A2积雪数据进行去云处理,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积雪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结合气象要素,分析其分布变化原因。结果表明:① 低山区(1650-4000 m)积雪年内变化为单峰型,补给期为冬季,而高山区(4000~6000 m)存在“平缓型”春季补给期和“尖峰型”秋季补给期两个峰值;② 就年际变化而言,低、高山区平均、最大积雪面积呈微弱增加趋势,高山区最小积雪面积显著增加,倾向率为65.877 km2/a;③ 就季节变化而言,春、夏、冬三季低、高山区积雪面积年际变化呈“增加—减少—增加”趋势,秋季高山区积雪面积则呈“增加—减少”趋势,而低山区积雪面积在2009 和2010 年异常偏大,其他年份面积变化不大;④ 在低山区,气温是影响春、夏两季积雪面积变化的主因,气温和降水对秋季积雪面积变化的影响相当,而冬季积雪面积变化对降水更敏感;在高山区,夏季积雪面积变化对气温更敏感,而冬、春季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  相似文献   
973.
乌鲁木齐河山区冰雪水资源及径流量丰枯频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鲁木齐河山区冰和雪资源,对径流补给,其量不很大,但对河水稳定起着很大作用和影响,冰川近几十年来一直退缩,冰川厚度冰薄,但冰川和融雪对乌鲁木齐河径流一直起着调剂和“保证”作用,山区冰川水(补给11.3%),融雪水(36.1%),降水是其必要的补给。从360年重建年径流可知,平水年频率57.7%,偏丰和特丰年较少(17.4%,1.7%),偏枯年23.2%特枯年为0。  相似文献   
974.
余志豪  李海盛 《气象科学》2000,21(3):289-297
本文将BATS方案的一些简化结果,引入到GCM(R15L9)中,使得积雪也作为模式的一个预报量,实现了雪、气间可以相互作用。此种改进的模式,文中称作SF-GCM。在模式中,积雪变化不仅体现在覆盖面积和反照率上,还能计算出相应的积雪深度、积雪时间和融雪吸热等等雪的各种参量。用该模式进行了9年的时间积分,所得到的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与实际观测到的情况比较相近。  相似文献   
975.
976.
多源信息结合的雪灾交通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气象观测信息与网络信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多源信息结合的雪灾交通风险评估方法:利用长时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雪灾的致灾强度时空特征,计算不同年遇型雪灾致灾强度;对门户网站、高速公路网站中节假日道路拥堵的新闻报道进行信息挖掘,获取高速公路暴露度;采用风险矩阵进行雪灾交通风险评估。将该方法应用于河北省,研究结果如下: ① 近5年来全省降雪有所下降,但长时间尺度来看,各地降雪呈波动变化;积雪深度高值区分布在张家口、承德、石家庄地区,但各年代间会有所变化;降雪次数高值区基本固定,在张家口康保、沽源、崇礼以及承德丰宁西北方向。② 暴露度级别高的路段是连接北京与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城市的高速公路,以及重要省市级联络线。③ 受致灾强度与暴露度的综合影响,河北省雪灾高风险路段集中在京港澳高速(石安G4)、京昆高速G5、京承高速G45、长深高速G25、张承高速G95等。这些路段必须做好雪灾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77.
利用资料诊断和全球大气原始方程模式(Intermediat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IGCM),研究了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性雨雪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2008年1月大气非绝热加热场的主要异常出现在热带海洋、青藏高原及中亚地区以及北大西洋.用全球异常热源强迫IGCM得到的...  相似文献   
978.
中国天山西部季节性森林积雪物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03-1409
积雪特殊的物理特性对冰雪水文过程、积雪生态系统、不同尺度的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林下积雪物理特性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对天山雪岭云杉林下季节性积雪深度、沉降速率、密度和含水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积雪深度小于开阔地;林下积雪沉降速率和新雪密实化率小于开阔地,且稳定期沉降速率小于融雪期。稳定期林下积雪密度小于开阔地,林下雪层密度最大值位于中粒雪层,开阔地则位于粗粒雪层;融雪期则全层密度趋于一致。稳定期林下雪层含水率随深度递减,开阔地雪层最大值出现粗粒雪层;融雪期雪层汗水峰值出现在细粒雪层,新雪层最小,林下雪层由细粒雪层到深霜层始终呈减小趋势,开阔地雪层由细粒雪层至中粒雪层逐渐减小,粗粒雪层至深霜层逐渐增大;稳定期雪层含水率日变化随深度的递减逐渐减小,开阔地大于林下;开阔地的新雪层和细粒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大于林下,粗粒雪层到深霜层则小于林下。  相似文献   
979.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melt-peridotite reaction pertinent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lithosphere,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at a pressure of 2.0 GPa and temperatures from 1250 to 1400°C using Bixiling eclogite and Damaping peridotite as starting materia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ction between eclogite melt and peridotite causes dissolution of olivine and orthopyroxene and precipitation of clinopyroxene in the melt. The experimental run products, cha...  相似文献   
980.

亚洲粉尘对大气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雪冰消融具有重要影响。粉尘沉降在山地冰川雪冰时由于其海拔较高(位于对流层中上部),因而提供了独特的研究高空风尘传输和循环的良好介质。远距离传输的粉尘主要在高空对流层中上部进行传输,开展高海拔地区的雪冰粉尘研究可以反映风尘大范围传输和循环的大气环境信息,为历史时期气候环境演化和未来预估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简要回顾了前人冰芯粉尘的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本研究组近期开展的雪冰粉尘相关研究,包括:1)冰川雪坑中粉尘的时空差异证实了高空粉尘传输量(浓度和通量等)与源区大小及距离源区远近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2)冰尘示踪同位素(87 Sr/86 Sr和εNd(0))和粒度反映的青藏高原粉尘传输和沉降主要来自于高原面上的地表风化物和沙漠化,而非周边塔克拉玛干等大沙漠的输入;3)冰尘研究发现粉尘传输和沉降过程中混合了大气各种组分单颗粒;4)冰冻圈消融释放的粉尘会造成雪冰加速消融以及冰川流域融水理化性质改变。本研究通过对我国西部不同区域的高海拔雪冰粉尘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比,以获得亚洲风尘在高海拔冰冻圈区域大范围沉降和循环的初步认识。最后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雪冰粉尘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