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6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229篇
地质学   385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31.
野马河—大雪山断裂肃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人对野马河—大雪山断裂肃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相对薄弱,缺少有关断层最新活动的证据。本文在高分辨率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肃北断裂开展全段1∶5 000的地质地貌填图,通过探槽开挖、放射性碳(~(14)C)测年以及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简称sUAV)等工作,对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肃北断裂为一条全新世的逆冲活动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多期活动,西水沟探槽剖面揭示出2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离逝时间为(4 192.5±97.5)a B.P.之后。  相似文献   
132.
陕西地区小微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微震事件的震源机制是区域应力场及诸多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陕西地区为多个地震带的交汇区,近些年积累了丰富的小微震波形资料。运用新近发展的适用于求解小微震震源机制的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结合陕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求解陕西测震台网2011年4月至2015年12月间记录的121次ML1.5~3.5事件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1)以上事件的震源机制大部分为走滑及正断类型,其比例占64.5%;逆断型机制占22.3%。(2)反演震源机制得到的震源深度与定位深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矩震级与近震震级间存在差别,且这种差别随事件的变小而增大。(3)对比渭河断陷带相关研究成果,验证了该区域震源机制以正断型为主,具有拉张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33.
为了缓解联肢剪力墙中小跨高比连梁发生低延性的剪切破坏,增强连梁的变形和耗能能力,可在单连梁中轴线位置设置半通缝并配置交叉斜筋,形成半通缝连梁。本文完成了的对7种连梁的模拟,分析了在小跨高比、低周反复荷载作用条件下不同类型带楼板连梁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以及不同跨高比、不同开缝位置对带楼板半通缝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楼板会使半通缝连梁的剪压比增大,延性下降;但相比于普通连梁和双连梁,半通缝连梁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承载力,可在实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4.
伍皓  夏彧  周恳恳  张建军 《岩石学报》2020,36(2):589-600
锆石的U-Pb测年、Hf和O同位素及稀土、微量元素的研究与应用已获得诸多进展,但锆石中铀含量所蕴藏的地质意义却较少被关注。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铀源一直存在争议,不同观点认为其分别来自早期已固结地质体、分异岩浆、地幔柱或热点以及U、Th、K富集圈。为尝试利用锆石中的铀含量来追索铀源,本文通过搜集诸广山南体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文献,掌握了该花岗岩中14个岩体、37件样品、3种岩性,共467个锆石定年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印支期(253Ma、244Ma)和燕山期(139Ma、124Ma)具高分异特征的4件酸性岩脉(小岩体)样品中锆石的铀含量明显高于同期岩体。依据铀矿床中高分异酸性岩脉(小岩体)侵位期、基性岩脉侵位期、铀成矿早期(140~90Ma)三者的良好对应关系,结合这一锆石铀含量指示,初步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中铀可能主要来自高分异花岗岩浆;推测花岗岩型铀成矿可能属壳幔混合作用结果,即铀源来自地壳分异岩浆,成矿流体和矿化剂主要来自地幔,而成矿空间受断裂系统控制。岩体锆石铀含量或可在铀源丰度、矿床品位判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5.
煤田小微构造作为煤矿主要致灾源之一,对其精细解释与圈定是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而单纯借助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手段解决该问题,已无法满足精准开采地质保障的需求。为此,基于叠后三维地震数据体,通过提取60 Hz以上高频段成分信息,进行地震数据重构,并基于此提取小尺度的最小负曲率属性,对研究区小微构造进行解释与分析。通过与现场小微构造揭露和解释情况对比表明:基于高频信息重构的地震数据体纵向分辨率高,提取的小尺度曲率属性细节刻画能力强,相对于传统的最小负曲率属性在指示小微构造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将基于重构地震数据体提取的小尺度曲率属性应用于煤田小微构造解释与圈定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6.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西藏樟木口岸是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也是西藏最大的边贸中心口岸。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之后,西藏樟木口岸因多次发生滑坡灾害,而导致口岸关闭。为了调查樟木口岸区域滑坡灾害的分布和变形情况及更好的服务于区域减灾防灾,利用InSAR技术对覆盖该区域的Sentinel-1A和ALOS-2两种卫星影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通过分析视线向年均形变速率图,圈定了17处疑似滑坡,并对其中的5处典型滑坡进行时间序列形变特征分析,监测识别出的滑坡基本沿318国道所在一侧的波曲河左岸分布。InSAR调查结果表明受地震影响樟木地区的滑坡多分布在沿波曲河左岸的陡峭山体上,中尼公路迪斯岗至友谊桥段的古滑坡出现了局部复活的现象,同时樟木镇居民所在的城区也发育有扎美拉山危岩体崩塌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137.
强化配筋连梁是指采用HRB400及以上钢筋、加密加粗腰筋、加粗箍筋的连梁。期望通过腰筋和箍筋形成的2层或更多层的高强钢筋网片来承受剪力,提高其抗震性能,施工较为方便,适用于小跨高比连梁。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在已完成普通配筋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跨高比为1.25的不同配筋形式连梁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强化配筋连梁的骨架曲线出现2个峰值,峰值荷载为普通配筋连梁的1.37倍,其荷载下降速率约为普通配筋连梁的39.42%,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强化配筋连梁的峰值位移是集中对角斜筋、交叉斜筋和对角暗撑配筋连梁的三倍多,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最后,建议采用深梁的方法计算强化配筋连梁的受剪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8.
张健  保文星 《遥感学报》2022,26(2):416-430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模型在训练样本较少时所遭受的潜在过拟合问题,提出一种具备过拟合抑制的生成式对抗网络分类算法,并应用于高光谱图像分类.该算法在每次迭代时,首先,依据训练样本的标签信息使判别器网络拟合训练样本的数据分布;然后对训练样本的高维特征进行均值最小化,该过程会重新更新判别器网络参数,减小参数的值和方差,以抑制...  相似文献   
139.
稀土元素是海洋中一类极为重要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剂,但因其浓度多在pmol/kg数量级,分析测试一直是难点,为了使稀土元素在海洋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必须对海洋中低浓度的稀土元素进行准确测量。本研究建立了NOBIAS PA1螯合树脂富集—ICP-MS法,可以对近海的小体积水样中的稀土元素进行高准确度、高精密度分析。研究表明,调节样品溶液pH为4.59~4.69、清洗溶液为6 mL 0.05 mol/L NH_4AC、洗脱溶液为2 mL 1 mol/L HNO_3时,实验测试条件为最优。本方法对稀土元素的回收率在94%~106%,检出限范围为0.001~0.424 pmol/kg,分析精密度优于5%(n=5)。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河水、海水与河口盐度梯度区稀土元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0.
For more than a decad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Hawaiian spinner dolphins in their resting bays have been a concern for members of the general public, managers, scientists, policymakers, and tour operators. Hawaiian spinner dolphins are the target of a large wildlife tourism industry due to their predictable daytime resting behavior and presence in coastal areas. Using results from 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March 2013 on the Kona coast of Hawai‛i Island, USA,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our known Hawaiian spinner dolphin resting bays, the contribution of anthropogenic noise including vessel noise to the four bay soundscapes, and the dolphins'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 were assessed. Here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nd visualized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action to regulate directed dolphin watching and ensuing unauthorized takes under the 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 of 1972. These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ongoing efforts to implement rules that protect Hawaiian spinner dolphins in their resting b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