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7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462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184篇
地质学   709篇
海洋学   60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71.
272.
扬子地台西北缘前陆逆冲带及煤田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扬子地台西北缘前陆逆冲带(即龙门山逆冲带)的形成和演化控制着扬子地台内部及其西北缘煤炭资源的聚积和赋存。它可分为根带、中带、锋带三部分。根带无煤聚积,工业煤炭资源赋存在中带,锋带的煤系埋藏过深。前陆逆冲带内的煤田构造变形是适应前陆逆冲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以发育有冲断叠瓦扇、双冲构造、平行褶皱、斜歪褶皱、飞来峰、逆冲岩席、断夹块等构造样式为特征。前陆逆冲带的形成是特提斯构造域长期演化、沿三条缝合带发生三次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3.
【目的】研究解决海洋大惯量浮式平台在复杂海况影响下所引起的振动冲击问题。【方法】采用逆运动学分析方法对平台回转位置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关节最小耗能的多目标轨迹优化算法。采用分段样条插值方法构造关节位置曲线,并建立关节能耗轨迹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实现对关节位置的优化搜索,从而得到基于平台转动最小耗能的位置优化轨迹。【结果与结论】所采用的轨迹优化方法能有效改善系统运行的平滑性,降低回转机构振动与冲击的影响程度,可为平台的振动与冲击主动控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4.
本文研究了桩在竖向荷载和横向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的计算模型,给出了单桩承载能力的概率分析以及不同支承条件对海洋平台结构体系承载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具有结构-桩-土相互作用的海洋平台结构体系承载能力的概率特性和在极端荷载作用下海洋平台结构体系的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桩支承海洋平台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结构-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偏差影响取决于土性的离散度。  相似文献   
275.
海洋平台的隔水套管群桩与土共同作用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资料甚少,因此在平台导管架设计中,一般不考虑隔水套管群桩承受水平力作用,这与实际不相符合。本文结合工程课题,在调查研究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隔水套管群桩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工作性状与破坏机理、群桩的水平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单桩与群桩情况下应力应变关系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砂土地基隔水套管群桩效应经验公式,弥补了现行计算方法的缺陷和不足。研究成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76.
就渤海南部末次冰期晚期以来的地层序列与地质环境演化特征,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沉积环境区,分别选择4个典型钻孔(ZK101,ZK228,C305,Y86)进行了对比研究。选用27个钻孔联成282km长的地层剖面,剖面明显反应出郯庐断裂带挽近的运动及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的均衡作用。同时,分析了本区全新世气候及海侵边界层  相似文献   
277.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框架结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48  
张健挺  万庆 《遥感学报》1999,3(1):77-83
提出了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总体结构,探讨了基于元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平台以建立物理上分布而逻辑上集中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提出了应用符合3NF范式的关系数据库进行模型管理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建模工具。  相似文献   
278.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台地镶边体系分析   总被引:68,自引:6,他引:6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以发育良好的多种粒屑滩和生物礁组成的镶边沉积体系为特征。通过精细的单井相分析,识别出砂屑滩、砾屑滩、生屑滩以及鲕粒滩等,并且区分出3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礁:①隐藻灰泥丘;②主要由枝状苔藓虫、海绵或(和)珊瑚建造的障积礁;③由石质海绵、托盘类、层孔虫、珊瑚、管孔藻等建造的骨架礁。在面向深水盆地的台缘外带,以发育中~高能粒屑滩和骨架礁组合为特征。在背靠开阔海台地的台缘内带,主要表现为中低能粒屑滩、隐藻灰泥丘以及障积礁的组合。这个台缘镶边沉积体系总体上沿塔中1号断层西侧呈北西-南东向长带状展布,长度100多公里,是本区重要的油气聚集带之一。储层质量台缘外带总体上优于台缘内带,其中骨架礁礁核和粒屑滩灰岩最好,礁间海和滩间海沉积物较差。  相似文献   
279.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壳-幔间是以多个薄层过渡的。这些薄层的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约20km,平均速度较低,接近塔里木盆地下地壳的速度。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间不具有这种特点,其壳-幔间主要表现为一级间断面。而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间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揭示的辽东台隆-辽河盆地-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的结构似乎具有完全相反的特征:辽河盆地的壳-幔过渡带比较复杂,它由数个薄层叠合而成,总厚度达15km;辽东台隆与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结构十分简单,皆以一级间断面过渡为主。研究认为,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前者为挤压环境,而后者为伸展环境。在挤压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造山带的下面;而在伸展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盆地的下面。壳-幔过渡的复杂程度与构造活动性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目前的构造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280.
Carbonate sediments of mid-Cretaceous platforms on Allison and Resolution Guyots, Mid-Pacific Mountains (ODP Leg 143, Sites 865, 866, 867 and 868) and those of upper Oligocene to Pliocene reefs of the Kita-daito-jima Borehole were studied. The mid-Cretaceous platforms abound with abiotic (?) precipitates (ooids) and microbial carbonate grains/sediments (oncoids and ‘algal’ laminites), whereas the Cenozoic reefs consist mainly of coral and non-geniculate coralline algae, major frame-builders, benthic foraminifers and codiacean alga (Halimeda). There exists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a mode of calcification between the mid-Cretaceous platforms and Cenozoic reefs. The major reef-builders of Cenozoic reefs precipitated carbonates within closed to semiclosed spaces within their bodies. In contrast, the mid-Cretaceous platforms contain abundant grains/sediments formed by chemical (?) precipitations and biotic extracellular calcification. This contrasting feature reflects different modes of biogeochemical cycles between the mid-Cretaceous and Cenozoic. Increased CO2 (degassed by active volcanism) and resultant high temperature and intensive weathering may have brought high concentration of Ca2+ and HCO3? into the mid-Cretaceous sea, which enhanced abiotic and extracellular calcification. Inverse processes are true for the Cenozo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