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2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534篇
测绘学   451篇
大气科学   688篇
地球物理   1224篇
地质学   312篇
海洋学   338篇
天文学   134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Phase relations in Mg0.5Fe0.5SiO3 and Mg0.25Fe0.75SiO3 were investigated in a pressure range from 72 to 123 GPa on the basis of synchrotron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in situ at high-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 a laser-heated diamond-anvil cell (LHDAC).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g0.5Fe0.5SiO3 perovskite is formed as a single phase at 85–108 GPa and 1800–2330 K, indicating a high solubility of FeO in (Mg,Fe)SiO3 perovskite at high pressures. Post-perovskite appears coexisting with perovskite in Mg0.5Fe0.5SiO3 above 106 GPa at 1410 K, the condition very close to the post-perovskite phase transition boundary in pure MgSiO3. The coexistence of perovskite and post-perovskite was observed to 123 GPa. In addition, post-perovskite was formed coexisting with perovskite also in Mg0.25Fe0.75SiO3 bulk composition at 106–123 GPa. In contrast to earlier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incorporation of FeO stabilizes perovskite at higher pressures. This could be due to a larger ionic radius of Fe2+ ion, which is incompatible with a small Mg2+ site in the post-perovskite phase.  相似文献   
192.
在北京、天津、河北二市一省部分地区抽样调查了13口井水位、11口井水温、5口井气氡、2口井气汞、2口井氦气数字化观测现状,统计分析了其数据完整率及观测断记次数与数据缺失量;在调查观测数据断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统计分析了数据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了连续完整的数据系列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氦气之外,水位、水温、气氡与气汞4大主要测项的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多数井多数测项存在断记与数据缺失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仪器故障与运行不正常,其次是停电、通信线路故障与雷击,此外还存在原因不明的断记与缺数的问题;以井统计,约有1/2的水位与水温观测井可在地震中期与短临前兆中发挥作用,而气氡、气汞等化学量观测只在地震短临前兆监测中,约有一半的井有可能发挥一定效能。  相似文献   
193.
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用CZM-2型核旋仪(及其同类仪器)进行定点观测读数时,运用分量仪线圈“单向”旋转的方法进行分量观测,再加上做好一些其它辅助措施,能够充分消除人为因素和仪器本身误差所带来的影响,明显提高仪器的观测精度,达到使观测资料更加准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4.
针对目前文献中提出的各种抗差有偏估计没有对设计空间的粗差进行控制的问题,将岭估计与GM估计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抗差有偏估计———岭型GM估计,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均表明岭型GM估计不仅能消除法矩阵病态性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同时具有观测空间和设计空间的抗差性,是一种性能良好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5.
本文主要阐述可量测立体像对的3D坐标量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由于现存的全数字摄影测量产品要么是价格非常高昂的高端专业设备(一般为具有高端图像卡的工作站),要么是功能受约束的简单设备。本文将说明如何在非高端图形PC设备上,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模块化和硬件无关性等技术实现所要求的立体量测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96.
现代小卫星技术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航天领域高新技术,利用该技术为地球观测服务是一件远景可观、意义深远的事情。在对地观测卫星的诸多关键技术之中,地面站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对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站的站址选择与布局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7.
基层气象局地面测报工作是最基础的气象业务工作,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服务等提供重要的依据。根据多年在基层从事测报值班、报表预审及管理工作的经验,以及多次参加省、市测报业务竞赛的学习体会,分析了如何才能搞好这项工作,从而提高测报业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8.
2003年8~9月北京及周边地区云系微物理飞机探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2003年8~9月北京及周边地区4次飞机探测结果,特别对资料较完整的8月15日的层积云(Sc)和9月4日的层状云(St)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FSSP-100测量的小云粒子(云滴、冰晶)最大浓度的变化范围从Sc云的120 cm-3到深厚高层云(As)的183 cm-3,平均直径7.22~16.05 μm。2D-GA2探头观测的冰粒子最大浓度变化范围从2.25×10-3 cm-3到3.29×10-1 cm-3。机载King热线液态水含量仪(King-LWC)的最大含水量变化范围为0.42~0.69 g/m3。St云垂直和水平分布不均匀特性很明显,高空(-10℃层以上)有较大的小云粒子浓度,达到120 cm-3以上,尺度也比较大,最大值为20 μm。云中液态水含量随高度缓慢减小,基本处于0.1~0.2 g/m3的范围。在-5.9~-8℃层,主要是柱状冰晶和少量结淞体,-8~-12℃层显示基本为结淞粒子,-20℃层左右表现出较多的枝状冰粒子。大冰粒子浓度基本在0.01~1 L-1左右。Sc云和St云的平均谱存在明显的差异。Sc云系的大粒子不同层的平均谱很相似,为单峰分布,谱宽达到1500 μm。越到云低层,云粒子浓度越低。St云系的大粒子不同层的谱分布差异比较大,云中在0~-8℃和-8~-12℃层,直径小于400 μm的粒子谱型基本相似,大于400 μm的大粒子谱分布差异较大,-8~-12℃层有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而0~-8℃呈现多峰特征,谱宽达到1300~1400 μm。  相似文献   
199.
为了消除利用星间距离或速度观测值进行自主定轨时可能存在的卫星星座整体旋转和卫星钟差整体漂移的误差,提出利用单点定位的方法来研究并消除上述两项误差。当导航卫星整体旋转△Ω角时,单点定位所求得的测站经度也会偏移△Ω角,据此就能用具有精确地面坐标的控制点来测定△Ω角。当各卫星钟中均舍有系统误差△t时,利用单点定位所求得的接收机钟差中也会出现同样的误差,通过与标准时间比对就能测定△t值。算倒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0.
多频数据组合在周跳探测和修复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模拟的L5观测数据,结合传统的伪距/载波组合法,对周跳的探测与修复进行了实例计算,并与双频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不管对大周跳还是小周跳,该方法均能在单历元间准确地探测出各个频率上发生的周跳,较之双频组合观测值的探测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