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369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2 毫秒
451.
Integrated ichn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analyses of core sample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Ula Formation in the Norwegian Central Graben were undertaken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storm waves on sedimentation. Two main facies associations (offshore and shoreface) that form a progradational coarsening upward succession are recognizable within the cores. The offshore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massive to finely laminated mudstones and fine‐grained sandstones, within a moderately to highly bioturbated complex. The trace fossil assemblage is dominated by deposit‐feeding structures (for example, Planolites, Phycosiphon and Rosselia) and constitutes an expression of the proximal Zoophycos to distal Cruziana ichnofacies. The absence of grazing behaviours and dominance of deposit‐feeding ichnofossils is a reflection of the increased wave energies present (i.e. storm‐generated currents) within an offshore setting. The shoreface succession is represented by highly bioturbated fine‐grained to medium‐grained sandstones, with intervals of planar and trough cross‐bedding, thin pebble lags and bivalve‐rich shell layers. The ichnofossil assemblage, forming part of the Skolithos ichnofacies, is dominated by higher energy Ophiomorpha nodosa ichnofossils and lower energy Ophiomorpha irregulaire and Siphonichnus ichnofossils. The presence of sporadic wave‐generat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variability in ichnofossil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attests to the influence of storm‐generated currents during deposition. As a whole, the Ula Formation strongly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storm deposits on sediment deposition; consequently, storm‐influenced shoreface most accurately describes thes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452.
453.
地震沉积学在D区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沉积学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实践过程中,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岩性油气藏预测中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产物。这里结合实例探讨了实用地震沉积学若干关键技术,如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岩相物理分析,相控下的沉积微相分析等,为相控储层预测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454.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频层序地层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方法技术,依据22口井的钻井岩芯和4256口测井曲线资料,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及特征,将葡萄花油层划分为2个中期、4个短期、8个超短期旋回层序,建立了以短期旋回层序为框架、超短期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提出了三肇凹陷南部葡萄花油层为同沉积构造抬升控制的中部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向南逐渐减薄、直至缺失的层序地层模式。三肇凹陷由西北(卫星—宋北)→凹陷中心(徐家围子)→向南(肇州):葡萄花油层上部呈砂岩(非地层)退覆型尖灭,即同层砂岩逐渐尖灭为泥岩,上层砂岩尖灭线逐渐北移;葡萄花油层下部呈砂岩(非地层)超覆型尖灭,即同层砂岩逐渐尖灭为泥岩,上层砂岩尖灭线逐渐南移。  相似文献   
455.
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地震沉积学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地震沉积学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地层切片是应用沿两个等时界面间等比例内插出的一系列层面进行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研究的技术;90°相位转换(调整)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可以用于高频层序地层的解释;基于不同频率地震资料反映的地质信息的不同,采用分频段解释的方法,可使地震结果的解释更加明确。由于受地震分辨率和解释手段的限制,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已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456.
1IntroductionThe Tibet plateau consists of terranes which were accreted in a southward-younging succession from Late Permian to Mid-Eocene (Dewey etal., 1988; Mattern etal., 1998; Mattern and Schneider, 2000).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 was accreted to the Kunlun during Late Permian along Kunlun-Qin-ling suture. The Qiangtang block was added onto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 at the Jinsha suture dur-ing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The Lhasa block became attached to the Qia…  相似文献   
457.
本文从古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对中国古地理学近十年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认为中国古地理学在多个方面引领了古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包括:(1)在古地理学基础研究方面,多学科齐头并进,支撑了古地理学科的持续发展;(2)在古地理研究方法与成图方面,构造古地理、生物古地理中的遗迹学...  相似文献   
458.
现代沉积学理论重大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沉积学重大进展要表现在各种边缘,分支、交叉,横断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中,层序地层学的进展表现在层序生物地层学、成岩层序地层学、高频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层序地层学、定量层地层学等理论的涌现和发展;资源沉积学从过去的矿产型资源沉积学研究转向了资源的有限性稀有性、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研究;环境沉积学从单一的环境科学研究关系转向了对不同板发、规划、管理、保护、防治等相结  相似文献   
459.
何苗  张利伟  刘勇  李廷栋  张武 《地质通报》2017,36(6):1032-104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沉积体系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是新疆地区值得探讨的2个问题,其中沉积微相的研究对恢复古环境及油气有利相带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三类体系的组合,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道、砂(砾)质漫滩等微相,河流-三角洲体系包含砂质和砂砾质辫状河,该体系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心滩、河漫滩、河漫湖、河漫沼泽等微相,湖泊体系以滨浅湖泥为主。此外,孢粉及C、O同位素分析显示,克拉玛依组上段所属时代为中三叠世,且盆地西北缘在三叠纪处于陆相环境。早—晚三叠世,盆地由干旱炎热的亚热带气候逐渐转为潮湿温暖适宜植被生长的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46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构造格局和幕式演化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大量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精度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解释, 确立了该盆地"南北分带, 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 通过构造-地层、沉降史和沉降中心厘定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在琼东南深水盆地中深入描述和分析了T70重要的构造变革界面特征, 该界面之下发育了一系列分散的、NE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群, 该界面之上一直到T60界面发育时期, 盆地的沉降中心逐渐迁移到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区的、呈NE-WE-NWW弧形展布的大型断坳式盆地内, 该断坳盆地与下伏小型断陷盆地群构成显著的叠加关系; 以控盆边界断层的性质和几何学分布, 确定下伏的NE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群受控于NW-SE向拉伸应力场, 而上覆的断坳盆地由近SN向拉伸应力作用所形成; 区域对比表明该界面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中, 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征; 生物地层和区域对比表明该界面年龄为32 Ma, 与南海初始扩张的年龄一致.因此, 该界面是一个发育于南海北部的、代表了南海扩张开始的一个区域性构造变革界面.该界面的发育导致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的复杂性, 以该界面为基础, 结合盆地充填序列中的其他重要界面和盆地的沉降史分析, 将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加速沉降4个构造演化幕, 从而确定了该盆地具有典型的幕式演化特征; 详细讨论了盆地周缘板块运动学重组事件和岩石圈深部活动对琼东南盆地幕式发育过程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