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5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2篇 |
大气科学 | 101篇 |
地球物理 | 215篇 |
地质学 | 404篇 |
海洋学 | 180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82篇 |
自然地理 | 38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94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Vegetation change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catchment water balance. 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on streamflow as changes in streamflow relate to water securi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use of statistical methods to determine responses in streamflow at seven paired catchments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South Africa to vegetation change. The non‐parametric Mann–Kendall test and Pettitt's test were used to identify trends and change points in the annual streamflow record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s in annual streamflow were detected for most of the treated catchments. It took between 3 and 10 years for a change in vegetation cover to result in significant change in annual streamflow. Presence of the change points in streamflow wa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mean, vari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nnual streamflow. The streamflow in the deforestation catchments increased after the change points, whereas reduction in streamflow was observed in the afforestation catchments. The streamflow response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climate and underlying vegetation change. Daily flow duration curves (FDCs) for the whole period and pre‐change and post‐change point periods also were analy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flow regime. Three types of vegetation change effects on the flow regime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relative reductions in most percentile flows are constant in the afforestation catchments. The comparison of trend, change point, and FDC in the annual streamflow from the paired experiments reflec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vegetation change.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2.
长时间内人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固体星球,忽视流体在地球动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列举一系列的资料来证明它.此流体由H\|A\|C\|O\|N\|S组成.H (氢, 卤素和热), A (碱金属, 例如 Na, K等.), C (碳), O (氧), N (氮), S (硫族).此流体从深部外地核H, H2流向上进入地幔演化为H\|HACONS, 向上到上地幔演化为A\|HACONS, 向上进入地壳后演化为O\|HACONS. 此流体可以使固体地幔,地壳发生弱化,变软,熔融和排气,结果造成地球动力学及大地构造运动和众多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43.
姚伯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31(4):21-28
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对这场地球科学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洋技术飞速进步;战后,西方国家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利用这些技术在海上开展了广泛的地球物理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有了许多重要发现。大洋地震带原来是一条裂谷带;大洋地磁场存在以中脊为中心,向两边正负相间的对称异常条带;大洋底沉积很薄,且从中脊向两边逐步加厚;大洋地壳仅厚数千米,而大陆地壳厚达30千米以上;大洋中脊处热流值很高,向两边逐步减小;地球的地震波速度从地表到约深80 km逐步增大,从80 km深度处速度开始减小,说明地球表层存在岩石圈,其下部存在软流圈;在海沟处,地震震中分布从海沟开始,向下沿约45°倾角到700 km深处,这可能是大洋岩石圈俯冲之处。由此地球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假说,认为地幔深处的岩浆沿大洋中脊处向上运移,在海底处不断产生新洋壳;新洋壳(岩石圈)不断向两边运动,在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当大洋岩石圈俯冲消亡之后,两边的大陆就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因此,地球上最老的大陆年龄达38亿年,而大洋岩石圈最老年龄只有1.8亿年。板块构造学说坚持活动论,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发展之结果,更是地球科学深刻革命的开始。当它上陆之后,地球科学就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相似文献
144.
发现于德国南部的早侏罗世土亚辛期的海螂蛤页岩相沉积是中生代最早一次,也是唯一保存在大陆地层中的全球性大洋缺氧事件的典型代表。近年中国羌塘盆地已相继发现4处海螂蛤页岩相地层。北羌塘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QK-5井钻遇含海螂蛤页岩相特有化石组合的地层,厚度逾150m,是迄今所知羌塘盆地纬度最高的海螂蛤页岩相产地,其他3处分布在羌塘盆地中间隆起带以南的双湖和色哇等地。海螂蛤页岩相的分布纵贯南、北羌塘,意味着羌塘盆地在早侏罗世并没有受到中间隆起带的制约而分成南、北2个独立的沉积凹陷。北羌塘西部白龙冰河、半岛湖一带与东部雀莫措、雁石坪一带的早侏罗世沉积相截然不同,形成早侏罗世西海东陆的沉积格局。海螂蛤页岩相在羌塘盆地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生代羌塘盆地沉积和古海洋演化历史。该区以海螂蛤黑色页岩为代表的富碳沉积无论是分布面积还是沉积厚度都十分可观,对盆地的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及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5.
地质标本是地史演化和地学研究的见证物,同时也是地质宣传和教学的基础资源和核心材料。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对青海省地质特征及典型地质标本采集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处于不同时期规模巨大的造山系中,区域地质活动强烈,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质标本。典型地质标本采集时可重点考虑北祁连蛇绿岩、中南祁连构造糜棱岩、柴北缘花岗伟晶岩、西秦岭矽卡岩、青南流纹岩和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化石等地质体。同时此次在采集地质标本时得出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后深入剖析省内地层时空接触关系和构造活动特征、揭示地层演化历史和矿藏分布规律、以及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地学爱好者提供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新场景和新生态。 相似文献
146.
地质学领域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对地质学科发展、科普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地质学领域科研人员认可科普的作用和意义,愿意积极参与科普活动。然而,保障力度不够、传播渠道不畅、科普内容不深入、科普能力不均衡问题相对突出。增强地质科研单位科普责任意识,强化相关科协和学会的职能,加强晋升激励、奖酬激励及考核激励体系建设,加大地质科普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引导地质科研人员提升科普能力,是促进地质学领域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7.
本文旨在介绍和评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在渔业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我国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对重点专项的任务布局、项目经费概况、项目分布情况、承担与参与单位(人员)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概括和评述专项实施特点和项目成效。分析显示,该专项具有系统性布局、重点领域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环节差异性布局等特点。在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友好捕捞、流通加工等五大产业需求上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渔业科技创新水平。基于“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的实施成效,我国渔业科技创新在“十四五”期间及以后将更加注重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智慧渔业,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提升加工综合水平,加快冷链物流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领域。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优质蛋白食品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淡水和海洋资源,推动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8.
149.
150.
Citizens as sensors: the world of volunteered geography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Michael F. Goodchild 《GeoJournal》2007,69(4):211-221
In recent months there has been an explosion of interest in using the Web to create, assemble, and disseminat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rovided voluntarily by individuals. Sites such as Wikimapia and OpenStreetMap are empowering citizens to create a global patchwork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while Google Earth and other virtual globes are encouraging volunteers to develop interesting applications using their own data. I review this phenomenon, and examine associated issues: what drives people to do this, how accurate are the results, will they threaten individual privacy, and how can they augment more conventional sources? I compare this new phenomenon to more traditional citizen science and the role of the amateur in geographic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