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9篇
  免费   1506篇
  国内免费   3750篇
测绘学   291篇
大气科学   495篇
地球物理   2315篇
地质学   8724篇
海洋学   704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69篇
自然地理   2442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460篇
  2020年   551篇
  2019年   586篇
  2018年   553篇
  2017年   413篇
  2016年   589篇
  2015年   604篇
  2014年   755篇
  2013年   845篇
  2012年   679篇
  2011年   792篇
  2010年   685篇
  2009年   746篇
  2008年   759篇
  2007年   754篇
  2006年   830篇
  2005年   633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492篇
  2002年   460篇
  2001年   368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01.
株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株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厂排放有害气体,或是水体污染物随灌溉进入土壤。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将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3种类型。靠近人业污染源附近,镉的含量及污染指数高;大部分土壤受多种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主要表现为铅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2.
为研究粉质黏土堤防漫溢溃决破坏过程及其对水流要素和土体性质的响应规律,以河道流量、筑堤土体含水率和孔隙率为变量,在弯道水槽中开展了9组堤防漫溢溃决概化试验.通过试验发现,粉质黏土堤漫溢溃决溃口发展过程可分为垂向侵蚀和横向扩宽两个阶段,垂向侵蚀阶段以"陡坎"后退为主要形式;筑堤土体含水率与孔隙率不仅影响了溃口垂向侵蚀以及横向扩宽速度,而且决定了溃口最终形态,河道流量主要影响堤防溃口的横向扩宽速度;溃口处流速以及下游水位变化受溃口高度的制约.拟合得到土体黏聚力与土体含水率、孔隙率的相关关系式;通过试验数据提出了由土体黏聚力和水流参数表达的"陡坎"侵蚀后退速度计算公式,证明具有一定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3.
砾石覆盖紫色土坡耕地水文过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色土中砾石分布广泛,地表常为砾石覆盖,砾石覆盖对土壤水文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试验小区(2 m×1 m)为坡度23°的坡耕地, 试验降雨强度为(53.9±2.8)mm/h、 (90.8±6.1)mm/h和(134.3±14.9)mm/h, 砾石覆盖度为0%,11%,20%,33%和42%。通过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下砾石覆盖对降雨入渗、地表产流及壤中流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砾石覆盖对入渗过程影响显著,稳定入渗速率及稳定入渗系数与砾石覆盖度呈正相关关系,3种降雨强度下,稳定入渗系数分别为47.70%~86.59%,30.61%~82.83%、17.76%~77.44%,42%砾石覆盖度小区的稳定入渗速率分别是裸露小区的1.95~4.94倍;地表砾石覆盖延迟地表产流、减少地表径流量,地表产流时间随着砾石覆盖度的提高呈增加趋势,地表径流速率及地表径流系数随砾石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对地表径流系数与地表砾石覆盖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地表砾石覆盖促进壤中流的发生、增加壤中流量,壤中流产流时间随着砾石覆盖度的增加逐渐缩短,壤中流径流速率及壤中流径流系数随地表砾石覆盖度的增加而提高,相对壤中流径流系数与地表砾石覆盖度呈指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4.
台湾海峡西部柱状沉积物粘土矿物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台湾海峡西部10个柱102个样品的X 射线衍射等分析,鉴定了该区粘土矿物组合与含量变化,分析了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粘土矿物组合大多数站位以伊利石含量占首位,绿泥石和高岭石次之,且含少量蒙脱石;伊利石含量随距岸、水深的增加而递增,高岭石则反之;蒙脱石含量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绿泥石含量呈斑块状分布;775和819号站有典型的陆相层,为早玉木冰期的“台湾陆桥”或“东山陆桥”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5.
Using data from glacial geomorphology, tephra–soil stratigraphy and mineralogy, palynology, and radiocarbon dating, a sequence of glacial and bioclimatic stades and interstades has been identified for the last ca. 50000 yr in the Ruiz-Tolima massif, Cordillera Central, Colombia. Six Pleistocene cold stades separated by warmer interstades occurred: before 48000, between 48000 and 33000, between 28000 and 21000, from ≥16000 to ca. 14000, ca. 13000–12400, and ca. 11000–10000 yr BP. Although these radiocarbon ages are minimum-limiting ages obtained from tephra layers on top of tills, the tills are not significantly older because most are bracketed by dated tephra sets in measured stratigraphic sections. Two minor moraine stages likely reflect glacier standstill during cold intervals ca. 7400 yr BP and slightly earlier. Finally, glaciers readvanced between the seven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In contrast to the ice-clad volcanoes of the massif, ca. 34 km2 in area above an altitude of ca. 4800 m, the ice cover expanded to 1200 km2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nd was still 800 km2 during Late-glacial time (LGT). Glacier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the moraines suggest depression of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ELA) by ca. 1100 m during the LGM and 500–600 m during LGT relative to the modern ELA, which lies at ca. 5100 m in the Cordillera Central. Glaciers in this region apparently reached their greatest extent when the climate was cold and wet, e.g. during stades corresponding to Oxygen Isotope Stage 3; glaciers were still expanding during the LGM ca. 28000–21000 yr BP, but they shrank considerably after 21000 yr BP because of greatly reduced precipitation.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6.
以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为例,研究了浅覆盖区土壤与基岩化学成分的关系。指出浅覆盖区残积型土壤主要造岩元素组合继承了基岩元素组合特征;在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再分配和迁移使土壤中大多数元素(氧化物)含量产生明显的“均一化”。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识别与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导热系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导热系数的推算公式,以长春地区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对原状土样的导热系数与其物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制作9个重塑土样,测其相关的参数值,以验证回归方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回归分析建立导热系数与2个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式不成立;考虑天然密度、含水率和孔隙度为自变量,其分别对应的相关性系数T检验显著值(Sig)都0. 05,复决定系数为0. 886,建立的回归方程成立,自变量能准确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且含水率与导热系数呈负相关,天然密度和孔隙度呈正相关。重塑土样相关参数代入回归方程得到的导热系数值与实验实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低于4%,验证了该回归方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8.
沙量平衡计算是一种探讨侵蚀泥沙从坡面、沟道等处侵蚀起到流域出口输出这一复杂过 程十分有效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将流域内泥沙的侵蚀、输移、沉积和输出等过程进行综合考虑, 既 打破了流域泥沙研究的破碎性, 也可以有效地评价泥沙输移系统的有效性。近期国外泥沙平衡计 算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将有助于我国沙量平衡研究 的开展, 从而为流域水沙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9.
天山北坡高山林线分布的生态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和实地勘察资料识别天山北坡高山林线分布格局,结合区域气象数据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天山北坡林线分布的生态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天山北坡林线分布高度大约在2 600~2 850 m,从西向东林线分布高度呈上升趋势,奇台至巴里坤段林线高度上升最为显著;伊犁河谷段与玛纳斯段林线垂直宽度较宽。②影响天山北坡林线分布高度的关键气候因子为生长季温度(如年生物学温度3.35 ℃,最热月均温10.49 ℃,生长季均温8.26 ℃),特别是年生物学温度,能较好的指示天山北坡高山林线分布位置,且各气候指标均在全国均值范围之内,而影响巴音布鲁克地区森林发育的主要原因为冬季低温干旱。③伊犁林线过渡带和玛纳斯林线过渡带有机质、全氮及全磷的含量最高;酸碱性大致以阜康林线为界,向西呈酸性,向东呈碱性;土壤营养物质主要分布于表层(0~10 cm),深层(30~80 cm)含量低且变化不显著,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下层土壤pH值从西向东逐渐由弱酸性向弱碱性过渡;电导率空间变异性较强,各层变化特征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0.
为了回收大洋粘土制备白炭黑后残液中的Al3 ,并获得氧化铝超细粉体,实验选用NH3.H2O为沉淀剂,在常温下采用沉淀法使残液中Al3 以氢氧化铝形式沉淀并去除其它杂质离子,然后将得到的沉淀在1200℃灼烧,保温1h。利用IR和XRD测试了产物的物相组成和结构,证实实验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α-Al2O3;而SEM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产物粒度细小,部分颗粒可以达到纳米级;BET结果显示Al2O3的比表面积可达32m2/g。根据氧化铝结构和性能等优选的实验条件为大洋粘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