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1篇
  免费   1288篇
  国内免费   1745篇
测绘学   149篇
大气科学   505篇
地球物理   1784篇
地质学   4734篇
海洋学   830篇
天文学   75篇
综合类   348篇
自然地理   111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456篇
  2011年   459篇
  2010年   366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407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440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01.
802.
用等效磁源法进行磁异常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等效磁源法实现常规磁异常换算(延拓、求导、假重力异常换算、化磁极)的模型计算算例显示了等效源法在使用上的灵活性和方便性。与频率域换算方法相比,说明了等效源法换算结果更优于频率域换算结果。  相似文献   
803.
根据陆海相互作用的观点,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区的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链,可称为黄河-渤海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土壤植被条件使黄河干流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和水资源缺乏的特征。干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侵蚀、堆积和发育过程。黄河物质入海后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具有高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和著名的渔场。据此绘出了黄河-渤海生态环境内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式图,并提出了黄河流域大面积水土保持和南水北调工程逐步展开等新环境下,本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04.
郭晓寅  何勇  沈永平  冯丁 《冰川冻土》2006,28(4):512-518
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表明,2000-2004年江河源地区陆地植被平均年NPP为82.04 gC.m-2,相当于同期全国陆地植被年NPP的23%,其中2001年的年NPP最小,只有78.04gC.m-2,2002年最大,为85.44 gC.m-2.根据年NPP分布显示,黄河源区的植被生长状况要好于长江源区,其中在黄河源东南部陆地植被的年NPP>250 gC.m-2,为江河源区植被年生长最大的区域;该地区的植被年NPP最小值的区域分布在长江源的西北部地区,年NPP大部分<50 gC.m-2.江河源地区植被的年NPP表现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地区年NPP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高寒草甸的年NPP为该地区所有陆地植被年NPP中最大,其5 a平均值为89.38 gC.m-2,其次为高寒草原和灌木及草本植被;由于地处高寒地区,温度成为影响该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05.
For at least 30 years now it has been well known that the Dst index can be modelled using the solar wind as input. Since then, many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improve the predictability of Dst us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These attempts are useful, for instance, to understand which features of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 interactions are most important in producing magnetospheric activity and how the Dst index would improve the space weather forecast. The Dst index is by far the most reliable and simple indication that a magnetic storm is in progress. In this work, the effect of using more than four magnetic stations and shorter time intervals than the hourly averages used in Sugiura's procedures is evaluated. The discussion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presented by Burton in 1975 and Feldstein in 1984 considering 4 or 12 magnetic stations and time averages of 2.5 min for a magnetic disturbed period that occurred from February 7–28, 1967, including two geomagnetic storms. The analysis has shown that the global representation of a magnetic storm by the standard Dst (Sugiura) is well preserved either using 4, 6, 12 magnetic stations or using 1 h, 2.5 min 1 min averag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Dst has been included to support the discussions. The analysis performed has shown that a more refined Dst index (time and number of stations>4) would be useful to investigate the intrinsic processes and the different current systems involved in the ring current development during magnetic storms; the standard Dst, as it is conceived, is quite adequate to monitor geomagnetic storms and identify their overall features; concerning the magnetic stations normally considered, the inclusion of higher magnetic latitude stations (>35) may underestimate the observed Dst.  相似文献   
806.
The stability of kinetic Alfven waves is discussed for a partially ionized plasma with a flux of ionizing electrons which balance the plasma particle losses. Accidental electromagnetic perturbations are shown to be unstable due to the energy change of ionizing electrons.  相似文献   
807.
遥感信源色彩信号的提取与复现   总被引:13,自引:13,他引:0  
陈春  王冬  马克玲 《测绘科学》2006,31(1):27-28
提出遥感信源色彩信号的提取及复现理论,给出了可操作的技术路线,设计了提取与复现程序,用MODIS(中等分辨率航天成像光谱仪)数据提取并复现了色彩信号,生成了色彩信号图像。未进行大气校正的色彩信号图像等效于太空对地摄影,从图像可看出,地物被笼罩在瑞利散射形成的蓝色“云雾”下。经瑞利散射纠正后的色彩信号图像接近于地面真彩色摄影,非专业人员能根据地物颜色及阴影判读出常见地物。理论可用于遥感信源地面真彩色图像重建、色彩信号不完整信源彩色仿真、航天对地真彩色摄影、信源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808.
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平台建设的核心又在于交通地理信息(GIS-T)数据库。根据GIS-T数据库在整个信息平台中所起到的作用,详细讨论了在支持数据可视化、各类数据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数据存储模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对整个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9.
针对目前由汶川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研究尚少的现状,以北川县安昌镇开茂村水没河流域地面塌陷坑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勘察及钻孔岩土试验,探讨了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成因及机制。认为塌陷区第四系松散层上部含细颗粒的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和下部粗颗粒的饱和砂层、砂砾层等的存在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前提,强烈的地震诱发了砂土液化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内因,而塌陷坑的陆续出现说明了地面塌陷一般都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且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真空吸蚀作用、余震作用以及强降雨加剧了潜蚀作用,最终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发展。结果表明:这些塌陷坑群的出现主要是由地震砂土液化和潜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10.
以江河源区1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间的逐月气温、风速和降水资料为基础,对该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江河源区气候持续变暖,年均气温的增温率为0.37℃/(10 a),1987年和1998年气温由低向高突变;年均风速显著降低,每10 a降幅为0.24 m/s,1981年和1992年风速由高向低突变,年均风速与年均气温间呈负相关关系;1980年代降水偏多,1970和1990年代偏少,21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回升,增幅因区域而异;年陆面蒸发量整体显著增加.结合前人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持续升温导致江河源区内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退化;1980年代气候相对暖湿,水资源量较丰;气候暖干化、水资源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区在1990年代和21世纪最初几年的显著特征;2004年左右以来,江河源区气候转湿,水资源量增加,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