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0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56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1248篇
海洋学   287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33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5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库车盆地铜矿化与盐丘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库车盆地新近系发育一系列盐丘体,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貌调查共发现36个盐丘体,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北部的克拉苏构造带,沿近东西向断裂呈带状分布.在盐丘体的发育过程中,盐丘体、围岩及围岩中发育的断裂与破碎带等构成一个盐丘体系统.调查显示铜矿化发育在盐丘体附近,位于盆地南、北两大构造带(背斜带)轴部偏两翼处,共有砂岩型、泥岩型、灰岩型3种类型,主要矿物为氯铜矿,矿化层位于上新统的康村组和中新统的吉迪克组.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盐丘体中盐岩样品含有自然铜、氯铜矿,表明盐丘体可以为地表铜矿化提供铜源,而卤水中的盐分来自盐丘体中盐、膏的溶解.盐丘系统不但为地表铜矿化提供铜源,而且其卤水对铜的富集、运移起到载体作用.存在于盐丘系统围岩并与后期盐丘体相伴生的断裂、节理、破碎带,为含铜卤水的迁移提供通道,盐丘体后期的构造挤压力,成为含铜卤水的运移动力.因此,盐丘系统发育过程对碎屑岩型铜矿形成起到关键性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42.
本研究分析了九龙江口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以及盐沼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不同状态(成熟、衰老和腐烂)叶片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共检测出20种脂肪酸,其中9种存在于所有样品中。样品中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均为棕榈酸C16:0 (21.76%~39.55%),其次是硬脂酸C18:0 (4.98%~29.88%);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C18:1n9 (2.04%~12.90%)、亚油酸C18:2n6 (8.25%~24.69%)和C20:1n9 (1.64%~40.45%)。红树植物和盐沼样品中的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C30:0为红树植物的特征脂肪酸。在植物衰老和腐烂的样品中的脂肪酸组成与新鲜成熟样品存在差异,C20:1n9在衰老的样品中出现明显的下降,而相比红树植物两种盐沼植物的C20:1n9含量则下降更快。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湿地植物在衰老和腐烂后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必需脂肪酸C18:2n6的水平则未出现升高。  相似文献   
943.
盐扩散法水文测井属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焦家金矿床深部详查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文简要说明了盐扩散法水文测井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了盐扩散法水文测井的工作步骤,系统总结了盐扩散法水文测井的异常规律,根据加盐水前后流体电阻率的变化,判断出水位置、水的补给方向及淡水或咸水。  相似文献   
944.
The study of how cave drip‐water discharge responds to recharge events is fundamental to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actively forming speleothems as high‐resolution climate archives. Most previous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cav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iddle latitudes, where recharge is strongly seasonal.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drip‐water behaviour from regions where the expected seasonal rainfall pattern is significantly perturbed on an irregular basis by changing reg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Here,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4‐year study of cave drip‐water–climate relationships from two caves in eastern Australia. The discharge of 10 drip sites located beneath bedrock thicknesses of 12, 22 and 45 m was monitored either continuously (using automated infrared sensors) or at discrete approximately monthly intervals and compared with local rainfall and water balance data. The study period traversed two major droughts, including the severe 2002–2003 El Niño. Drips at 12 and 22 m depths responded almost simultaneously to individual recharge events, although the time lag between individual events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volume of recharge and pre‐event storage. Overall, a steady decline in discharge is evident through the moisture‐deficit period, with increased flows through phases of positive water balance. Speleothems growing at these and similar shallow‐chamber sites have potential for reconstructing palaeo‐rainfall trends at high‐resolution, although the highly variable nature of year‐to‐year recharge would make it difficult to obtain data on a calendrical time‐scale. Drips at 45 m depth did not respond consistently to individual recharge events and displayed hydrological behaviour markedly dissimilar to one another and to the near‐surface drip sites, indicating great complexity in karst architecture and the absence of fissure flow. Although speleothems at this depth may well preserve information on longer‐term rainfall trends, their potential to encode a palaeo‐rainfall variability signal at interannual resolution is poor.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45.
基于GIS和RS的自贡市长山盐矿区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特点和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选取土壤湿度、土地利用/覆盖、地形地貌、土壤盐碱化、土地压占与破坏指数为影响要素层,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主要细节为指标层,建立长山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的方式提取评价指标信息,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级以及标准化,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研究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将长山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  相似文献   
946.
位于藏滇印支地槽褶皱系南段印支中间地块呵叻高原北部沙空那空盆地东南缘的农波盆地在古新世发生3次沉积旋回,钾盐矿体主要产于第一沉积旋回形成的下岩段膏盐岩层上部,第二、第三沉积旋回沉积成盐时期较短、盐类矿产沉积厚度较薄,未形成工业意义的钾盐矿体,只在局部地段形成了钾盐矿化.龙湖矿区钾盐矿矿石类型主要为钾石盐矿、光卤石矿,钾...  相似文献   
947.
江苏宜兴是我国岩溶洞穴非常集中发育的地区之一,在不到80km2的范围内共有岩溶洞穴83个,其中已开发的有善卷洞、张公洞、玉泉洞、灵谷洞、慕蠡洞、西施洞等。这些岩溶洞穴遗迹经初步研究发现,属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有1个,国家级5个,另外还有其他国家级地质遗迹2个。它们具有重要的科研与科普价值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具备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条件。  相似文献   
948.
以新疆(北疆)地区S201公路沿线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三轴剪切试验对盐渍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土与非盐渍土在力学性能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应力-应变曲线大致都呈双曲线型,抗剪强度与破坏面上的法向应力成正比,且符合库伦定律;含水量和含盐量的变化导致试样发生的破坏形式不同。在含水量低和含盐量高时,试件具有脆性破坏的特征,在含水量高和含盐量低时逐渐显示出塑性特征;含水量和含盐量的变化对盐渍土的强度参数有重要影响,其中对粘聚力C的影响较大,表现较明显,而内摩擦角仅对含水量的变化表现敏感;极限强度与含水量和含盐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抛物线变化规律,在不同应力作用下,抛物线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949.
钾盐矿床钻探工艺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钾盐是生产钾肥的主要原料,是我国的急缺矿种,是所有矿产资源中对外依存度比例最高的资源。由于钾石盐矿埋藏深度变化大(10~2000 m)和可溶性、吸水性、裂隙发育等特点,需要特殊的钻探工艺技术。结合国内外钾盐钻探施工经验和特点,对钾盐矿岩心钻探设备机具、钻探工艺、冲洗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50.
隧道底部隐伏空腔充水对二次衬砌内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某岩溶隧道为工程背景,按弹性阶段相似原则进行模型试验,研究隧道底部隐伏空腔充水情况下的二次衬砌内力特征,以及水压、溶腔和隧道间距的变化对二衬内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隧道仰拱底部隐伏空腔充水时,拱肩、边墙和墙脚处轴力为负,拱顶和仰拱底处轴力为正,其中墙脚处负值轴力最大,仰拱底处正值轴力最大;拱肩和仰拱底处弯矩为正,边墙和墙脚处弯矩为负,其中仰拱底处正弯矩最大,墙脚处负弯矩最大。随着溶腔内水压逐渐增大以及充水溶腔与隧道间距离的逐渐减小,特征位置处的轴力和弯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对于轴力,拱顶、拱肩和仰拱底处的增量较小,边墙和墙脚处的增量较大;对于弯矩,拱顶、拱肩和边墙处弯矩增量均较小,墙脚和仰拱底处的弯矩增量明显。沿着隧道的轴向,断面越靠近充水溶腔其轴力和弯矩受影响程度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