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12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6 毫秒
201.
Research on Amazonian communities has focussed more often on rural‐urban linkages than on links among rural communities. This is unsurprising, given the low density of population, limited intercommunity commerce, and importance of direct city‐market relations. Social relations among rural communities are also important in shaping rural livelihoods and lifeways. We report on the findings of a large‐scale census of communities in the Napo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ern Peru (n=174). Data were gathered on intervillage crop seed acquisition and cooperative labor sharing as two key inputs in agriculture, and on intervillage soccer matches, which are integral to rural social life. We analyze the socio‐spatial networks of each practice, paying attention to settlement patterns, community ethnicity, and differential access to the uplands. We find that seeds and labor flow along soccer network lines. Rural social networks appear to be structured strongly by ethnicity (homophily) and reflect important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upland and lowland communities (weak ties).  相似文献   
202.
Rural regions face many challenges when managing drinking water systems. Current management approaches lack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ity that surrounds these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the critical service they provide, in particular, the links between these systems and th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potential for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he proposed new regionalism-based approach recognizes and accounts for the myriad of influencing factors, using different mechanisms to support and encourage drinking water systems in fulfilling their potential role in supporting regional resilience. Using a case study approach, data collected from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dicate that element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are already in use within the Kootenay Development Region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ile the need for an alternate management approach is recognized, and element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are increasingly applied, substantive barriers remain, such as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al and jurisdiction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203.
This article examines rol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ndigenous land management in rapidly developing landscape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Bunya Bunya Country Aboriginal Corporation, a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on the Sunshine Co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An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secondary sources reveals that Aboriginal land managers work in a variety of roles to manage issues affecting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hese efforts are challenged by the absence of Native Title and colonial land management policies, which restrict Aboriginal involvement in land management. We conclude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alternative pathways to engage with Aboriginal land managers who cannot, or choose not to, proceed with Native Title. Decolonized decision-making tools and sustainable enterprises are viable opportunities that partially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and could deliver tangible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benefits to local Aboriginal and non-Aboriginal people.  相似文献   
204.
黄震方  黄睿 《地理研究》2018,37(2):233-249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是“原真”保护还是“创新”利用、是景观“美化”还是文化“重构”等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和恢复重构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主要科学问题。强调应运用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关系的视角,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聚焦引领性科学问题,关注城镇化对乡村文化胁迫效应测度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分析,重视乡村文化的科学保护、旅游活化利用、旅游村镇化与村镇旅游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多元价值提升,运用社区恢复力理论构建乡村文化恢复模型,依据文化基因、乡愁记忆等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确定乡村文化重构内涵,构建符合中国乡村特点的文化重构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国内学者进行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5.
农户尺度的黄土高原乡村干旱脆弱性及适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脆弱性及人类对干旱的适应机理分析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西北地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视角。本文运用Turner脆弱性分析框架,将其改进应用到黄土高原乡村农户的干旱脆弱性及其适应领域,选取榆中县和长武县气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法、差异性分析和鲁棒性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及其差异性与脆弱性指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与检验,并从适应能力、适应策略和适应模式三个层面揭示适应机理。主要结论为:①中连川乡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大于洪家镇,且不同村落间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差异显著;②农户干旱适应机理为暴露—敏感性影响农户收入,农户生计系统是适应干旱暴露扰动的决定因子,农户类型、生计方式、土地利用、灌溉设施和政策扶持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适应模式和适应效果;③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排名出现频率较高且排名变化范围较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表明农户干旱脆弱性计算结果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206.
基于安徽省来安县区域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网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选取了能见度、霾频率、温湿适宜频率和植被覆盖度4个因子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构建了乡镇区域生态环境的气象评价指标(MEI)。对2015年8月至12月来安县各乡镇的MEI适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试算验证,结果表明MEI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各乡镇区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差异和季节变化差异。本文提出的指标适用于乡镇级及以上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霾监测和评估,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旨在为乡镇级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7.
农村居民点耕作距离空间分布特征估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思想,提出一种耕作距离空间估测方法,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耕作距离的分布格局与分异特征。以广东省阳山县为案例,研究表明:耕作距离与耕地质量及地形等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耕作半径愈小,地形愈低平的地区,居民点与较优的耕地愈集中;耕作距离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状态,随着距离尺度的增加,耕作距离的变化由低值聚类转为高值聚类状态,表明研究区耕地格局随耕作距离尺度上升变得更加分散;估测方法考虑了农村居民点与耕地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分析耕地与居民点之间的空间分布随耕作距离变化的规律,对农村居民点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的合理开展具有参照和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8.
基于参与式调查与主成分分析的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河流域绿洲变化驱动机制是旱区绿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1963~2010年的Keyhole存档相片、KATE-200卫星航片、Landsat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获取了金塔绿洲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参与式调查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绿洲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近47 a来金塔绿洲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绿洲规模不断扩大,至2010年绿洲面积高达539.47 km2。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人口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等因子的相互交织作用。气候变化是背景因子,人文因子是绿洲变化的主成分因素,且在不同历史社会背景下,其主导人文因素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9.
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运用粗糙集和层次分析法研究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确定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指标体系,并通过评价方法将指标合理化。研究结果表明: 判断矩阵计算的各因素权重结果较为接近,比较理想。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影响因子中的消费水平、旅游景观、旅游氛围均超过0.1,排在前3位,较以往学者研究结果有所变化。农村居民出游对旅游资源偏好较以往有很大改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氛围营造等影响因子已经超过了之前农村居民优先考虑的距离因素。对交通条件,住宿水平的影响因子考虑的较少。相对传统的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出游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层次分析法所依赖的专家经验,避免出游因素评价指标设计中出现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210.
在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基础上,利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广州市天河区及白云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位置、产权、产业、历史、基础设施、审批、经营、管理、利益分配及经济形势等因素构成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形成机制的因素群组,位置、产业、产权、历史、基础设施及审批等因素是影响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形成最为强烈的关键因素。通过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定农村低效建设用地认定标准与程序,积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二次开发利用的监管及简化审批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