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61.
孢粉浓度统计法在西北土类堆积物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宁夏水洞沟全新统剖面为例,运用孢粉浓度统计法对我国西北地区土类堆积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传统的孢粉百分比统计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文中,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孢粉资料整理,划分出了七个孢粉组合带,基本上符合我国北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反映的古植被、古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孢粉数量丰富的情况下,孢粉浓度统计在图式上表现得更突出和明显;在孢粉数量较少时,用百分比统计法更便于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62.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虾拖网副渔获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和幼鱼比例等情况,2012年8月1~5日作者于湛江近海进行了虾拖网副渔获调查。结果表明:湛江近海虾拖网副渔获种类极多,副渔获物与虾类的质量比为3.9:1;副渔获物的主要种类为蟹类和鱼类;蟹类副渔获物的优势种类分别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其相对重要性(IRI)分别为7558.72、6540.72和2826.41;鱼类优势副渔获物的种类分别为褐斑三线舌鳎(Cynoglossus trigrammus)、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六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xfasciatus),其IRI分别为3158.94、1755.57、1294.44和1058.46;副渔获物的幼鱼比极高。最后,作者结合相关研究,对如何从技术层面解决南海区虾拖网严重的副渔获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南海区虾拖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3.
基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1—2012年全国23个站实测资料的分析,利用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以气温日较差、天文日照百分率和空气污染指数为主导因子的太阳日总辐射模型,这里简称为DSRM-Y模型 (Daily Solar Radiation Model-Y),检验其效果并与已有的DSRM-C模型 (Daily Solar Radiation Model-C) 进行效果比对。结果表明:太阳日总辐射与空气污染指数呈显著负相关,DSRM-Y模型的太阳日总辐射估算值与实测值的散点图以及平均偏差、均方根误差、误差分析均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效果。将模型应用于西宁、上海、昆明3个代表站,空气污染指数上升后,3个站太阳日总辐射均呈减少趋势;23个站DSRM-Y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DSRM-C模型,即DSRM-Y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于DSRM-C模型。  相似文献   
164.
基于2001—2018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MOD11A2陆地表面温度数据,采用精细分区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天山不同海拔高度上积雪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天山积雪覆盖率(Snow cover percentage,SCP)随海拔的变化呈现春、夏、秋、冬4种不同的季节变化模式。SCP在海拔4200 m以下呈秋冬季增加、春夏季减少态势,在海拔4200 m以上呈秋冬季减少、春夏季增加态势。除冬季外,春、夏、秋3个季节的SCP与LST均具有显著强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5.
城市热岛效应作为城市范围的一种典型气候特征,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了解城市热岛时空演变及形成原因对缓解城市热环境和提高人居舒适性有着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基于Landsat卫星2005、2010、2016年的热红外影像数据反演得到地表温度,采用均值标准差方法对地表温度进行划分得到多等级的热岛强度,分析城市热岛的空间格局和随时间的演变规律;其次,提取不透水层、植被、裸土和水体4种典型地物类型,统计不同年份下各热岛强度之间的转移信息并计算相关的热力景观格局指数;接着,依据离市中心的距离将中心城区分为30级缓冲区,统计分析每一级缓冲区内各地物类型的面积比例与热岛强度信息。最后,以各地物类型的统计数据,结合离市中心的距离,建立各影响因子与热岛强度之间的多元关系模型,综合分析地物类型和市中心的距离变化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中心城区整体热岛强度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高等级热岛强度的热力斑块面积逐步扩张,热力景观类型的多样性随时间推移呈下降态势。不透水层对热岛强度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不透水层盖度越高,热岛强度越大;热岛强度随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6.
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珠江三角洲5个城市气象观测站 (广州、深圳、台山、惠州、高要) 的长期能见度观测资料, 采用累积百分率、Ridit分析法和烟幕/霾日频率3种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能见度变化趋势, 初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 珠江三角洲城市能见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能见度的下降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80—90年代初进一步恶化, 90年代中期之后虽然能见度变化趋于平缓, 但能见度下降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珠江三角洲能见度与当地的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对西部下风向城市能见度也有很大影响。珠江三角洲能见度未得到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 很可能是由于细粒子污染, 尤其是二次粒子前体物如SO2和NOX等的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7.
四川省太阳能资源气候学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MARTS模式计算晴天总辐射,充分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以四川省为例,建立了复杂自然环境条件下基于日照百分率的太阳能资源气候学计算方程。该方法不仅物理意义明确,而且计算结果误差明显降低;与实测值相比,7个辐射站年地面太阳总辐射曝辐量的相对误差均低于7%;与初始值采用天文辐射曝辐量的方法相比,无论是相对误差值还是离散程度,均降低一半以上。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在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区域采用同一计算方程的难题,从而有效避免了过去采用分区方法带来的边界不连续问题,对我国东西高差大、干湿变化明显的特殊情况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8.
亚铁离子(Fe2+)是地表油气化探工作中重要的评价指标。铁元素的变价特征可导致铁离子的不同存在形式,直接利用Fe2+值作为反映油气田上方还原柱性质的指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提出用亚铁离子转化率K=Fe2+/Fe3++Fe2+的改进方法,并在实际勘查中验证,认为亚铁离子转化率可以为油气化探异常评价和靶区圈定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9.
水量百分数的概念及在非均匀悬移质输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其为 《水科学进展》2007,18(5):633-640
提出了水量百分数这一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有效工具。给出了水量百分数定义及其表达式。分析了它的3个特性:它能严格地将均匀沙挟沙能力迭加为非均匀沙挟沙能力;在强平衡条件下,水量百分数恰等于床沙级配;水量百分数就是能量百分数。进而利用水量百分数证明了床沙质、冲泻质与全沙具有相同的挟沙能力;证明了用它可以导出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时的挟沙能力组成以及挟沙能力级配和有效床沙级配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0.
由于未来全球变暖的情况仍可能持续, 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对研究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 简称OTC)和红外线辐射器(Infrared Radiator, 简称IR)对位于松嫩草原西南部吉林省长岭县腰井子村种马场境内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群落进行模拟温度升高处理, 研究增温对芦苇植硅体数量的影响。OTC增温方式设置两种不同的规格, 分别用OTC-Ⅰ和OTC-Ⅱ表示, 即本文利用OTC-Ⅰ、OTC-Ⅱ和IR这3种不同的增温方式来模拟温度升高, 每种增温方式均设置了3个不同温度梯度的增温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 以期更详细的研究芦苇中植硅体数量与温度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实验发现, 3种不同增温方式对芦苇鞍型植硅体和芦苇硅化气孔的影响一致, 即增温后芦苇鞍型植硅体的数量增加、芦苇硅化气孔的数量有所减少; 在3种不同增温方式的影响下, 芦苇尖型植硅体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差异, 在OTC(OTC-Ⅰ、OTC-Ⅱ)增温方式下, 增温后芦苇尖型植硅体的数量减少, 但在IR增温方式下, 增温后芦苇尖型植硅体的数量增加。通过对比不同增温方式下芦苇植硅体数量变化特征的异同, 有利于得出比较全面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同时为今后广大学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增温装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