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0篇
  免费   369篇
  国内免费   448篇
测绘学   219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437篇
地质学   1153篇
海洋学   38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9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1.
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回顾了10多年来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首先从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的阶段划分入手,将研究历程分为1995-1999年的问题导向型研究阶段和2000年至今的目标导向型研究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的重点和特色;其次,根据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的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研究、形成机制研究、状况评价研究、保持措施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另外对相关学科和理论发展也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当前城市水土保持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城市土地利用开展基于城市水土保持的功能导向型研究,对未来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12.
地电场布极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南京地震台地电场无斜道测量的布极方式,从地电场的矢量特性着手,经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认为目前普遍采用地电场斜道观测的方式可以取消,增加NS测道和EW测道的测量,加大地震前兆数据的采集,为地震预报提供更多的前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513.
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对6个1/2缩尺比例的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轴压比、截面高厚比、剪跨比等参数变化时,对试件的承载力、延性、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及破坏特性等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试件扭转变形较小,试件以弯剪破坏为主,腹板底部为试件最薄弱部位,剪跨比小,轴压比大的试件腹板中心剪切破坏现象明显;试件随着截面高厚比、轴压比的提高,极限承载力增加,试件耗能能力变差、延性下降明显;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试件在截面高厚比适中,为6.5∶1时,经济、抗震性能也较好。  相似文献   
514.
UHTCC新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超高韧性水泥基材料新型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6榀缩尺比例为1/2的框架中节点的低周反复载荷试验,对不同轴压比和体积配箍率下梁柱节点的受力特点、裂缝开展形式、滞回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高韧性水泥基材料能明显改善节点核心区的抗裂性能和剪切延性,具有更好的耗能能力,可部分或全部替代节点处箍筋的抗剪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15.
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岩溶研究进展与重要活动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十一五”期间,国际岩溶中心在我国桂林成立,岩溶研究在理论上与实践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理论上,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现代自动化测试手段发展了岩溶动力学;新的学科生长点岩溶生态学不但揭示了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土壤质量变化与某些土壤营养元素形态的初步规律,而且选育了大量适合岩溶地区的名特优植物物种;全球变化研究探讨了岩溶水循环中溶解无机碳形式对全球碳汇的贡献,从多种气候替代指标深化了洞穴石笋的古环境记录研究;用新技术探索了岩溶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用上,形成的西南岩溶水、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调查区域性资料在国家目标和干旱找水重大社会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岩溶地区油气勘察形成典型地质模式,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申报成功,岩溶塌陷监测与预警新技术成功用于工程建设区塌陷的防治。   相似文献   
516.
张楠  夏胜全  侯新宇  王照宇 《岩土力学》2016,37(6):1550-1562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增加,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重要。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已经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对岩土材料的热性质研究也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土的热性质包括热传导系数、热扩散系数和比热容。其中,热传导系数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性质,它不仅决定了热量在土体中的传播速度和土体温度场的分布,同时也是各种地热泵、能量桩等建筑热工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参数之一。首先介绍了土热传导系数的工程背景和研究意义,描述了土中的热量传播方式和类型,阐述了热传导系数的概念,并分析了土热传导系数的各种影响因素(含水率、密度、矿物成分、温度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土热传导系数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对各个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了对土传导系数及模型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517.
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框架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加林  刘永超 《地理研究》2016,35(12):2203-2215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表利用改造的加剧,使得人工地貌研究逐渐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加强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亟需提上议事日程。在分析人工地貌学学科框架构建基点基础上,就人工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手段、内涵(学科属性)及外延(分支学科、学科关联)等方面探讨了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框架构建问题,并指出人工地貌学是传统地貌学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应用性地貌学科,如何从理论、技术及应用等层面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构建及探讨发展趋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18.
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Stanunt.)K. Koch]为我国 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之一,曾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生长。但由于近 50 a 来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其野生种群和个体数量骤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水松评估为“极危”状态。文章以实测法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野生水松古树在近 5 a 间快速消亡,现仅存 8 个种群共 14 株个体,且半数处于生长不良或濒死状态;种群个体数量少,仅包括 1~4 株水松,无法进行自然更新;这些水松长期未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如不采取有效保育措施,残酷的生存压力可能导致大部分种群的快速死亡。因此,在广州地区开展水松的就地和迁地保护、扩大种群的个体数量、开展水松的保护遗传学和监测人工林种群的遗传结构变化情况等研究,应成为目前保护和拯救本地区水松种群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必要策略。  相似文献   
519.
西方乡村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性研究的社会、学术背景的基础上,聚焦于乡村性的社会建构流派及其对中国乡村转型与乡村地理研究的启示。社会建构流派将乡村性看作是社会、文化建构的过程与产物而非先存的事实,重点关注乡村转型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与差异性。由描述性流派、乡土流派向社会建构流派的过渡可以看作是从关注乡村性物质层面转向想象层面,由追求乡村性的本体、核心机制向探索乡村性的认识论问题,也就是从追求“乡村性是什么”到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如何认识乡村性”“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乡村性话语和体验”。而目前的中国乡村性研究主要关注乡村性指标及其模型建构,相关研究对于各级政府全面地了解现存的乡村问题并合理地制定乡村发展、复兴政策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西方乡村研究中,乡村性指标由于暗含线性发展观、无法解读乡村变迁的机制和过程而饱受批判。在中国乡村急剧变迁的今天,现代化乡村发展话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公平的权力关系和霸权话语对部分农村、农民的边缘化基本没有提及。在这种社会与学术背景下,乡村性社会建构流派对于解构乡村性主导话语、揭示乡村变迁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冲突与协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0.
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滑坡岩石的抗剪断性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萍  殷跃平  吴树仁  陈立伟 《地质通报》2009,28(8):1163-1167
东河口滑坡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的高速远程滑坡,致使780余人遇难。该滑坡体主要由震旦系灰岩和寒武系炭质板岩、千枚岩构成。震后在对该滑坡进行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岩块作为试验样品,利用60t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该滑坡岩石的抗剪断性质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对该滑坡岩体的力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干燥状态与饱水状态下岩石的抗剪断强度有很大的差异,岩石中存在的结构面也是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