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0篇
  免费   369篇
  国内免费   448篇
测绘学   219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437篇
地质学   1153篇
海洋学   38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9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犯罪热点时空分布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犯罪在地理时空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表现出明显的时空聚集特性,这种聚集性常用“犯罪热点”表述.基于对犯罪热点的理解,从犯罪热点时空分布模式、犯罪热点成因分析以及犯罪热点时空转移及预测等3 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犯罪热点时空分布相关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后,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总体上,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尚需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用方法.另外,也需要通过相关犯罪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其他领域研究方法的借鉴,实现犯罪热点时空分布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482.
喀斯特洞穴滴水信息对地表环境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喀斯特洞穴滴水信息对地表环境响应的研究进展,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喀斯特环境演变与滴水理化指标的研究发展背景,把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3个阶段。对滴水常规监测指标、稳定同位素及常/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研究成果与认识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对滴水响应外界大气、地表植被、洞穴上覆土壤以及洞顶基岩等4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认为应当探究滴水的物质来源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加强对滴水信息环境指示的敏感性研究,深入认识滴水信息的环境响应机制,对洞穴系统综合环境要素开展监测等,同时指出运用滴水指标进行石漠化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483.
近5年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静  朱薇薇  王鑫  肖仙桃  刘振锋  王欢  柴新夏 《地质学报》2017,91(12):2881-2888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以SCI-E数据库2012~2016年地球科学领域各年度居前10%的高被引论文为统计分析源,从国际地球科学研究论文的总体概况、研究的主要国家和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近年来地球科学发展态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了解地球科学研究发展态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4.
Climate change increases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RM), calling into questi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linear knowledge-transfer approaches. In this paper we reflect on knowledge practices among a partnership of researchers and NRM planners, under a federal program of NRM investment intended to ‘deliver information’ to regional NRM planners to support planning for climate change. We unpack ‘container’ and ‘conduit’ metaphors of linear, one-way communication invoked by the starting conditions, and explore whether more relational ways of communicating were achieved. A key theme emerged early in the research that NRM planners felt overwhelmed by the sheer volume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and discouraged by the irrelevance of much of it to their climate change planning. Our research-practice collaboration unfolded in this context and through ongoing face-to-face and virtual engagement over a period of two years. The collaborative approach featured joint identification of priority activities, co-design of planning approaches, and the iterative co-development of an online ‘information portal’, which acted as a boundary object. We report the emergence of a ‘knowing system’, resulting from these efforts to foster relationships and co-produce boundary objects in a particular geographic context.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the capacity of researchers and NRM practitioners to engage i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artnerships premised on the emergence of know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485.
冻土区管土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龙  盛煜  胡晓莹  王生廷 《冰川冻土》2017,39(1):112-122
管道是长距离输送天然气或石油的最经济有效的工具之一,当管道穿越冻土区时,将面临土体冻胀融沉作用引起的管道弯曲变形和破坏,管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冻土区管道设计和运营的重要考虑因素。简述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穿越冻土区管道工程(罗曼井管道、俄罗斯远东地区管道、美国阿拉斯加管道及中国寒区管道网)的设计理论发展,归纳总结了管土相互作用室内外相关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并针对冻土区管土相互作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86.
第11届国际河流沉积学大会于2017年7月17日-21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举行,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国际河流沉积学学术会议,吸引了当今北美、欧洲、澳洲及亚洲从事河流沉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众多知名学者参会,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当前国际河流沉积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发展方向。重要进展有:1)河流动力学及其变化过程研究。其中包括将今论古法论现代河流沉积过程与古老地层对比,河道-洪泛平原体系的越岸复合沉积动力学,河流动力学与变化过程研究展望,恢复河道迁移过程:新一代平面图演化模式的讨论,冲积河流和基岩河流的湍流、颗粒间作用和沉积作用;2)陆缘河流。包括河流入海处的地貌动力学与沉积学,河流补给边缘的沉积物搬运、地貌和地层特征,干旱地区河流、冲积扇体系与风的相互作用,植被生长前、无植物生长、或是植被发育区河流的沉积过程研究;3)河流沉积地层及其地下资源。包括源-汇系统,"河流相模式"是否有用的讨论,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概念的厘定等;4)河流地貌变化。包括气候改变、泥泞植被洪泛平原等对河流沉积物通量、河流模式等产生影响,河道中冲积岛屿的演化和稳定河流的蛇曲化,河流环境中沉积物生物作用等。基于上述资料分析,认为河流演化过程从定性向定量化研究,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是河流沉积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应用定量建模、数学计算等方法进行精准研究,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是新一代从源到汇研究的重要工具等诸多方面,是我国学者应该重视并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87.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富钴结壳是继多金属结核资源之后被发现的又一深海沉积固体矿产资源,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底均有分布。据估算,全球三大洋海山富钴结壳干结壳资源量为(1081.1661~2162.3322)×108t。世界各国对富钴结壳的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截至目前,已有日本、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等4个国家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富钴结壳勘探合同,而韩国的矿区申请也于2016年获得核准。富钴结壳按形态可分为板状结壳,砾状结壳和钴结核3种类型。富钴结壳内部结构构造在宏观上通常表现为三层构造,即底部亮煤层、中部疏松层和顶部较致密层;在微观下主要表现为柱状构造、叠层构造、斑块状构造、纹层状构造等多种类型。富钴结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自生的铁锰矿物,包括水羟锰矿、钡镁锰矿、羟铁矿、四方纤铁矿、六方纤铁矿、针铁矿等。富钴结壳富含Mn、Fe、Co、Ni、Cu、Pb、Zn等金属元素以及稀土元素和铂族元素,其中Co含量尤为显著。三大洋中,以太平洋富钴结壳的Co平均含量最高。富钴结壳的生长过程极其缓慢,平均仅几毫米每百万年。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富钴结壳最早于始新世-早中新世开始生长。目前通常认为富钴结壳为水成成因,即Co、Fe、Mn等金属元素来源于海水。此外,有研究表明微生物在富钴结壳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富钴结壳的分布及特征受地形、水深、基岩类型、海水水文化学特征、经纬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分布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上、最低含氧带以下、水深800~2500 m的海山、岛屿斜坡和海底高地上,西、中太平洋海山区被认为是全球富钴结壳的最主要产出区。  相似文献   
488.
矮堰基础附近冲刷坑的深度是矮堰设计的重要参数,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系统回顾了国内外80余年关于矮堰基础冲刷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矮堰基础冲刷的分类和机理,从物理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评述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目前矮堰基础冲刷较为成熟的成果多集中于二维矮堰非淹没式清水冲刷方面,以物理模型试验方法为主,对于三维矮堰结构的动床冲刷、非冲积原状土床沙成分组成的影响、行进沙波与冲刷过程的耦合关系、浑水冲刷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等问题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489.
In this paper, cluster analysis (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the fuzzy logic approach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trophic status of water quality for 12 monitoring stations in Daya Bay in 2003. CA grouped the four seasons into four groups (winter,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and the sampling sites into two groups (cluster DA: S1, S2, S4-S7, S9 and S12 and cluster DB: S3, S8, S10 and S11). PCA identifi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ophic status in Daya Bay. Cluster DB,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P and DIN,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Daya Bay. Cluster DA, with the low Secchi,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Daya Bay. The fuzzy logic approach reveale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trophic status of water quality. Chlorophyll a, TP and Secchi may be major factors for deteriorating 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490.
The Helsinki Commission (HELCOM) Baltic Sea Action Plan, adopted by the coastal countries of the Baltic Sea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n November 2007, is a regional intergovernmental programme of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explicitly based on the Ecosystem Approach. The Action Plan is structured around a set of Ecological Objectives used to define indicators and targets, including effect-based nutrient input ceilings, and to monitor implementation. The Action Plan strongly links Baltic marin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o important socio-economic fields such as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and promotes cross-sectoral tools including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Due to complementarities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EU) 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 the Action Plan is in essence a pilot for this process without neglect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 the only Baltic coastal country not a member of the E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