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5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481篇
测绘学   183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399篇
地质学   1210篇
海洋学   298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99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41.
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出相关专业论文,选取了其中的150多篇为研究基础,并参考了部分专著,在回顾以长江三峡为特定区域的地理研究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古代、近代、现代,每个阶段各具特色。然后以199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为重点,概括了该阶段地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时段的主要研究特点:(1)研究视角的空间宏观性;(2)研究目标的应用性;(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4)研究领域的多元性;(5)研究成果分布的脉冲性;(6)研究主体的地方性。并在此基础上就长江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综合研究方面的未来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42.
This study used palaeolimnological approaches to determine how Holocen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ffected aquatic assemblages in a subarctic lake. Sediments of the small Lake Njargajavri, in northern Finnish Lapland above the present treeline, were studied using multi-proxy methods. The palaeolim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lake was assessed by analyses of chironomids, Cladocera and diatoms. The lake was formed in the early Holocene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prominent erosion and leaching from poorly developed soils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birch forests, resulting in a high pH and trophic state. The lake level started to lower as early as ca. 10,200 cal. BP. In the resulting shallow basin, rich in aquatic mosses, pH decreased and a diverse cladoceran and chironomid assemblage developed. It is likely that there was a slight rise in the water level ca. 8000 cal. BP. Later, during the mid-Holocene characterized by low effective moisture detected elsewhere in Fennoscandia, the lake probably completely dried out; this is manifest as a hiatus in the stratigraphy. The sediment record continues from ca. 5000 cal. BP onwards as the lake formed again due to increased effective moisture. The new lake was characterized by very low pH. The possible spread of pine to the catc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 community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unusually steep (for northern Fennoscandia) decline in pH via change in soils, together with the natural decrease in leaching of base cations. Furthermore, the change in pH may have been driven by cooling climate, affecting the balance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in the lake.  相似文献   
843.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a recent and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fieldwork in human geography. Specifically, we critically examine the role of gatekeepers in providing access to “the field,” based on exist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gatekeepers in the literature and on our own experiences with gatekeepers. We argue that the concept of gatekeepers has been oversimplified, in that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gatekeepers are often assumed to be unidirectional—with gatekeepers controlling or providing access by researchers—and predominantly static in form and time. Although we accept the necessity and advantages of working through gatekeepers, our experiences suggest that relationships with them are highly complex and evolve over time, with sometimes unexpecte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 gathering and analyzing data, researchers become gatekeepers themselves, what we are calling “keymasters.” Reconceptualizing the gatekeeper‐researcher relationship will contribute to ongoing efforts to more fully understand field‐workers as undertaking a practice inherently political, personal, and linked to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844.
宁夏水资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红翔  高继红  李琼 《水文》2006,26(5):65-67,15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极为匮乏,属于重度缺水区。随着宁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本文通过调查宁夏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对宁夏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问题的根源,按照充分合理利用宁夏现有水资源的宗旨,提出了宁夏今后在进行水资源利用、调度、分配和管理方面新的对策,以实现宁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45.
天气预报的业务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总结回顾了中央气象台近年来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进展。天气预报质量的历史演变显示了预报业务水平的提高, 这种业务能力的提高既反映了预报技术的发展, 也带来了天气预报业务的变化。对业务天气预报中各种预报技术应用进展的分析表明:数值预报在天气预报业务能力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 基于对不同尺度天气影响系统发展演变过程深入认识的基础上, 天气学的预报方法依然是预报业务中的重要技术方法; 动力诊断预报已成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是实现气象要素精细定量预报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46.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半个世纪, 我国对热带气旋作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热带气旋的运动机理和路径预报方法、发生发展及结构和强度变化、登陆和变性过程、登陆后的衰减和维持机制及其引起的暴雨分布等。在此院庆之际, 该文主要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热带气旋领域的研究作一回顾, 与此发生关联的国内其他单位的工作也可能提及, 但决非全面总结。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数理统计、天气动力机理分析、数值模式发展和模拟研究、物理诊断分析及外场科学试验等, 这些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在不同时期对推动国内热带气旋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上述研究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实际紧密结合, 研究成果在实际台风预报业务中应用并不断改进, 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业务能力, 对改进预报技术、提高业务预报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47.
简要回顾了功能设计理论在结构工程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基于功能的设计理论提出的背景,发展情况及研究内容。阐述了将功能设计理论引入到水电工程中的必要性,指出了水电工程中应用功能设计方法应首先解决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48.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科学40年探索历程回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耀炜 《中国地震》2006,22(3):222-235
通过回顾40年来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早期在该领域具启迪性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纵观历史,无论是观测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创新,还是对各种参量的观测分析以及预测方法的研究,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都与地震监测预报这一关键需求紧密相关。地下流体观测网建设的历史沿革表明,对强地震的监测与预测需求推进了观测网的建设和发展;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体现出基于多手段、综合性和数字化的趋势;地下流体理论与前兆机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前兆模型(或模式)、数值模拟、室内和野外实验研究等是推进学科创新工作的主要技术途径;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探索基于具有物理基础的预报技术,以及重视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思想;预测实践证明,地下流体学科在我国大陆地震预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最后介绍了本学科主要的论著及技术规范,简要回顾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学术团体和专家对地下流体学科主要科学问题的认识以及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49.
张大伟 《地质通报》2006,25(9):1013-1016
在中国油气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开展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工作、加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早期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国家围绕青藏地区、柴达木盆地、松潘-阿坝地区、东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华北前第三系、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南黄海海域前第三系、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等开展的战略选区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就战略选区的定位、任务和特点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未来选区的工作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对促进战略选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0.
煤层成因和煤相研究历史回顾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青海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2):18-21,29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煤相研究的发展历史,讨论丁煤相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煤岩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古植物学等4个方面总结了煤相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煤相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