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6篇
  免费   568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705篇
大气科学   133篇
地球物理   347篇
地质学   800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211篇
综合类   250篇
自然地理   1080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李九一  李丽娟  王传胜 《地理研究》2019,38(10):2506-2517
生态环境类单幅总图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重要支撑。探讨空间规划生态单幅总图和环境单幅总图的编制要点与技术方法,并以福建省为例,研制生态环境空间战略目标、空间结构与重点任务。在案例研究中,制定了福建省“三屏、六廊、十四片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方案,以及空间差异化的环境管控方案,并在空间上落实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和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通过探讨生态环境类单幅总图编制与生态环境类专项规划的关系,阐明省级规划指导市、县等下层级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单幅总图编制的原则与方法,是落实空间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指引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23.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黄耀丽  李凡  郑坚强  李飞 《地理研究》2006,25(4):730-740
区域城市间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等级、不同空间区位、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城市通过旅游资源、旅游交通等生产力要素以及客流有机耦合而形成的。本文在深入分析旅游竞争力含义及其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多维评价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将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目的地划分为不同的3个等级,并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以广深为轴线的“哑铃”型双极放射状空间形态模式,提出了凭借城市自身比较优势,承担不同层次旅游竞争与合作角色的空间组织模式,旨在通过研究梳理各城市旅游影响要素的优劣差异,认识区域内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形成互利共赢的城市旅游竞争与合作机制奠定基础,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4.
空间碎片观测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别用内符合精度和外符合精度两种精度指标对云南天文台SBG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判定,确定了其观测精度。得到高轨空间碎片的观测精度约为2″,和低轨空间碎片的观测精度约为7″,并对观测误差的来源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5.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7):1356-1363
生存空间是指人类或其中某一群体能够控制、利用和管理的由物质和环境构成的地表空间范畴。认知与建构空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一直是人类社会矢志不渝的行动,基本目的是通过对生存空间的不断再造实现某种人类价值的彰显。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动,探索空间与行为的双约束机制是促进人类发展生态文明转向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空间的工具价值与系统功能切入,阐述空间的工具价值特质、空间的系统功能与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解析生存空间的经济社会属性,以及空间约束的自然价值内核;提出人类利用生存空间所应遵循的空间公正、行为公益、社会公平的三大永恒原则。  相似文献   
26.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atial patterns of retail activity and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street networks was examined by means of the space syntax methodology in eight Israeli cities that represent two city type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planning approaches and urban growth: (i) new town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a comprehensive city plan and modern planning concepts of “tree-like” hierarchical street networks and “neighborhood units”; (ii) older cities, where street network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retail activity were formed incrementally during their growth. Unlike in older cities, retail activity in new towns concentrates in relatively less-accessible and intermediate locations. This is indicated by a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retail activity and the street network’s Integration and Choice centrality measur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sraeli cities 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urban growth and planning approaches on the formation of retail activit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street network.  相似文献   
27.
王娟  李钢  于悦  赵美风  冯忱熹  陈诺 《热带地理》2022,42(9):1559-1570
拐卖儿童犯罪屡禁不止,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地理学视角下的已有研究多注重宏观区域定量分析,缺少基于寻亲成功案例聚焦被拐儿童的微观定性分析,尤其对被拐儿童记忆空间与记忆地图的探究不足。文章基于从“宝贝回家”公益平台提取的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文本分析、认知地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寻亲成功的被拐儿童记忆地图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被拐儿童记忆内容由地方性知识、家庭性知识和个体性知识3部分构成。其中,地方性知识包括儿童家乡的自然物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要素;家庭性知识包括儿童原生家庭成员信息、亲缘关系等要素;个体性知识包括儿童自身体貌特征、失踪时穿着等要素。2)被拐儿童记忆空间形成于其日常活动空间,是地理空间与人文情感的结合;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时代变迁,儿童记忆空间要素产生变化,形成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独特个体记忆,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易塑造混合复杂的记忆空间。3)被拐儿童记忆地图根据其记忆内容及记忆要素类型分为多要素混合式记忆地图(依托多种感官、多要素定位家乡区域)、空间化布局式记忆地图(即手绘完整地图,具有空间性和尺度性)、单要素主导式记忆地图(即以地标和地名为关键要素)3种模式。4)儿童对其日常活动中频繁接触的场所会留下较为深刻印象,家乡环境中独特形状的道路、水域更易使儿童产生记忆,成为寻亲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素;地名、方言、习俗组合与地名、地标组合成为寻亲成功的关键要素组合。  相似文献   
28.
丁俊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8,37(1):53-66
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对珠三角城市群不同时期的工业生产空间信息进行精准提取,利用多种模型定量分析了其空间扩展格局与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影响其时空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1990年以来,珠三角城市群的工业生产空间总体上呈现由核心向边缘扩散的特征,且扩展热点格局不断变动,热点区的中心极化作用逐渐减弱;②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的形态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异质性,2007年以前工业生产空间的破碎化程度增加而紧凑性降低,其面积的增加以外部扩展为主,而2007年以后的变化与此相反;③ 在工业生产空间扩展的不同阶段,驱动机制有所不同,政策因素、经济全球化、区域城镇化以及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等,推动着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的演化与重构。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复发周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扫描,发现地震发生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地震复发周期均出现低值异常。因此,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区进行异常判断,地震复发周期是一个可以参考利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30.
初步建立了一种能反映地震前兆时空演化全貌的无量纲、归一化可迭加的信息场———综合前兆场.通过对研究区(东经113°~125°,北纬32°~44°)前兆场时空演化过程的分析发现,地震前前兆场由正常的低值离散逐渐发展为围绕震中呈高值封闭状态,震后恢复正常.该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避开了某些单项异常对应某具体源的分析,而是只考虑异常.根据前兆场的变化可以确定震源的大致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